莊和子為挽救選情急拋怪招吹破國際牛皮

現在是民進黨「僑選立委」,但因原在嘉義市參選「立委」並成功當選的同黨「立委」蔡同榮,已被民進黨安排進下屆「立委」選舉中「不分區立委」安全名單內,因而獲蔡同榮支持,下屆「立委」選舉改為在嘉義市選區參加「區域立委」選舉的莊和子,由於在同一選區中也有台聯黨凌子楚捲土重來爭選,形成二綠戰一藍(國民黨江義雄)的態勢,將會選得很吃力;再加上即使是蔡同榮本人,在一九九五年的「立委」選舉中,因李登輝指令蕭萬長辭去「陸委會」主委,返鄉參選挑戰蔡同榮,結果將在嘉義市人氣頗旺的蔡同榮攆出「立委」名冊;而在前年的縣市長選舉中,國民黨「立委」黃敏惠出戰民進黨「許家班」陳麗貞,結束了「許家班」在嘉義市長達二十三年的主政歷史,及「民主聖地」的稱號,最要命的是最近馬英九拜訪了「許家班班主」張博雅的牙醫診所,張氏夫婦盡管並未公開表態支持馬英九,但卻禮數周周地接待了馬英九,這一「肢體語言」顯示張博雅有可能會不再支持民進黨的候選人,包括「總統」候選人謝長廷(張博雅曾在二零零二年高雄市長選舉中挑戰謝長廷)及嘉義市「立委」侯選人莊和子,故使莊和子的選情並不樂觀。

為了挽救自己有可能會落選的危急選情,莊和子近日「怪招」盡出。除了是誣告江義雄「買票」之外,還以其「僑選立委」的身份,假借「美國國會議員」之名義,「爆料」蕭萬長與薄瑞光會晤的密談內容,並公開呼籲應由國民黨自費為兩蔣父子進行「黨葬」,遷回大陸奉化老家下葬的費用也應由國民黨自行負責。意圖以這些 「炒作」話題,來提升自己的媒體能見度及民意支持度。

昨日,莊和子又發出「新聞稿」,聲稱她已透過國際友人運作美國卸任總統在「總統」大選前來台,參加支持「台灣入聯」活動。目前已敲定美國卸任國務卿以上層級及日本前首相層級、南韓前總統,及菲律賓、印尼、新加坡前政要等重量級人士來台……云云。

莊和子發放這個「新聞稿」的用意,顯然是除了要抵銷賴斯、柯慶生、薄瑞光等美國高官連番反對「入聯公投」談話內容對民進黨選情的負面影響之外,就是要扯起美國卸任總統等外國政要人士的「虎皮」,來作自己選戰的「大旗」,狐假虎威,「炒作」自己的選情,甚至到不惜「吹破國際牛皮」的地步。

實際上,國民黨籍「不分區立委」蘇起就戳穿了莊和子的誑言。他指出,民進黨邀請美國卸任總統在大選前來台參加「台灣入聯」活動「可行性太小」。因為美國卸任總統還在世的只剩下卡特、老布什和克林頓等三人。小布什政府現在已連番重炮轟擊民進黨的「入聯公投」,要老布什或共和黨卸任國務卿來台挺「入聯公投」的可能性,幾乎可以排除。克林頓的太太希拉里,現在爭取代表民主黨參選總統,克林頓也不可能在此刻捲入台灣「入聯」爭議。卡特則是當年和台灣「斷交」的總統,近年只效力於推動民主,要他支持有「台獨」疑慮的「台灣入聯」,恐怕沒甚麼機會。

其實,蘇還漏說了幾個重要的論據。其一、中美建交後,卡特雖然制訂了《台灣關係法》,但在中美關係的實質操作中,卻致力全面加強與中國的關係。其二、克林頓在一九九八年訪問中國時,曾在上海圖書館與中國學者座談中,親口說出美國的「三不政策」: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不認為台灣應當參加以國家為成員的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既然如此,卡特根本不可能違背自己在批準簽署「中美建交公報」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的政治立場。而克林頓也根本不可能推翻背自己親手制訂的「三不」政策尤其是其中的「不認為台灣應當參加以國家為成員的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政治立場。

當然,在過去歷任美國總統中,確是有對台灣與聯合議題持縱容、姑息態度者,那就是一九七一年十月在聯合國第二十六屆會議上,迫於越來越多國家要求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壓力,美國改變以往阻擋中國的政策,聯同澳大利亞、沙地阿拉伯等二十個左右國家拋出了「雙重承認」的提案,要求聯合國在處理中國代表的問題時,應該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同時存在,亦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應有代表,但同時也應該設法確保「中華民國」的代表權不被剝奪。而作出此提案立場設計的,正是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也就是說,莊和子所謂邀請美國卸任總統赴台支持「台灣入聯」活動的,唯有尼克松才「勝任」這一角色。

然而,可能會令莊和子和民進黨諸公大感遺憾的是,尼克松已經去世,完成不了莊和子及民進黨諸公所交托的「任務」。除非,是莊和子有起死回生之術,將尼克松從墳墓中拉出來,為台灣當局的「入聯公投」背書。

但是,即使是尼克松能夠「起死回生」,在經過三十六年的歷史變化,尤其是中美建交的事實之後,他也已不再會支持台灣「入聯」。其一、尼克松當時提出的「雙重承認」提案,是在阻擋不住將台灣當局從聯合國驅逐出去的洪流的背景之下,為了挽救台灣當局所採取的權宜措施;而當今台灣當局已因第二七五八號決議被驅逐出了聯合國,「生米已煮成熟飯」,尼克松也不可能再將台灣當局拉回聯合國。實際上,尼克松在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之後仍有三年任期,但他卻從未再為台灣當局的「聯合國會籍」問題發過聲。其二、尼克松當年提出「雙重承認」提案的中美關係背景,是美國仍與台灣當局維持「邦交」關係,亦即尚未與中國建交。後來,美國在與中國建交後,根據「中美建交公報」所確認的「一個中國」政策,美國政府根本不可能支持台灣當局「入聯」或「返聯」,尼克松即使是已卸任總統,也恪守這一立場。何況,尼克松在卸任之後,曾多次訪問中國,都表達了支持「一個中國」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