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汪道涵逝世兩周年紀念日。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昨日在北京京西賓館舉行了熱烈而簡樸的座談會。汪道涵逝世時,中央予以的「諡號」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原中顧委委員、中共上海市委原書記、上海市原市長」。按道理,紀念他逝世的座談會的主辦者,如果認為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出面是「規格過高」,而由上海市委、市政府舉辦又嫌「不夠全國性」的話,至少也應由海協會出面,以與其生前的最後一個職務及中央給予的「諡號定位」相符。但是,座談會卻是由海內外人士都感到生疏的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主辦,據稱這是由於汪道涵是該基金會的發起人之一,但總予人有一種「刻意安排」之感,就是無論如何也不要突出海協會。
實際上,據昨日唯一一家報導該座談會消息的中央媒體--「人民網」報導,與會人士深切緬懷了汪老的遠見卓識和歷史貢獻,深情回顧了他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為黨和人民做出的重要貢獻,特別是他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浦東開放開發、上海申辦世博會、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所做出的歷史貢獻。報導還稱,與會人士一致讚頌汪老的高瞻遠矚、高風亮節,通過回顧他晚年嘔心瀝血的工作和生活側面,進一步體會我國當前改革開放大好形勢是何等的來之不易、是何等的值得珍惜,從而對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和不斷發展黨歷經艱辛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論述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在這段全面評價中,並未提及他在出任海協會長尤其是主持「汪辜會談」的貢獻,只是以一句「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籠統帶過。但在報導與會人士的表態時,卻更是「與會人士一致表示要向汪道涵同志學習,勤於讀書、善於創造、甘於貢獻,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推向前進」,並未提到「促進兩岸關係發展」及「推動國家統一大業」,這就更為凸顯了北京對舉辦這個座談會的主題和思路,是以紀念汪老一生經歷及貢獻為主,即使是提到他「晚年嘔心瀝血的工作和生活側面」,也避開了汪老晚年最為嘔心瀝血的領導海協會的工作。如再從出席昨日座談會並發言的人員名單看,全無國台辦及海協會的負責人,只有一位曾任過國台辦副主任,但早在汪老逝世之前就已調離的周明偉。
由此顯見,昨日北京紀念汪老,他在海協會的工作和貢獻不是重點紀念內容。這與兩年前他逝世時,新華社發出的報導中,將對他的生平介紹重點放在「汪道涵同志關心台灣問題,效力於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出任海協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參與中央與台工作的重大決策和部署。他始終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努力貫徹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的八項主張。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反對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台灣獨立』等分裂活動。他關心和熱愛台灣同胞,廣泛聯繫主張發展兩岸關係、反對『台獨』的台灣黨派、團體和各界人士,推動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一九九三年四月,汪道涵同志受權與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領導人辜振甫舉行會談,實現海峽兩岸高層人士公開接觸商談,標誌著兩岸關係的歷史性進展,並推動了兩岸事務性、經濟性商談。一九九八年十月,汪道涵同時再次與海基會領導人會晤,開啟了兩岸政治對話。汪道涵同志為推動兩岸談判進程、促進兩岸關係發展作出了重要努力,為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作出了卓越貢獻,受到兩岸同胞和國際社會廣泛贊譽」方面,及隨後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和海協會也聯合舉行了悼念儀式的做法,形成了強對的對比。
北京在紀念汪老逝世兩周年的活動中,刻意隱去汪老在領導海協會及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工作和貢獻,可能是與台灣的民進黨當局一方面拒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大搞「去中化」及「入聯公投」等分裂活動,另一方面卻又強烈希望能恢復海峽兩會會談,最好是兩岸官方有接觸有關,以防避台灣當局大做無須遵循「一中」前提也應恢復兩會會談的輿論。而且,目前台灣地區的「總統」選舉的前景仍未明朗,紀念汪老的活動在兩岸關係領域採取低調態度,也含有「睇定先」的意涵。
然而,與之相反的是,直到汪老逝世已經兩周年的昨日,國台辦網站上的海協會的「機構」建制,會長仍是汪道涵。這又顯示,汪老仍是兩案談判的旗幟。但與此同時,新任副會長王在希、張銘清、安民等,卻未見「榜上有名」;而「兩會聯繫與交流」欄內,最「新」的一則消息還是一九九八年二月十六日「海協關於許惠祐先生接任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事函」。此顯示,海協會的「兩岸聯繫與交流」活動,仍然定格於李登輝發表「兩國論」之前。這就進一步佐證了恢復兩會會談必須回到「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的軌道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