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洲坊拆遷告一段落,坊會談拆遷論責任

【本報訊】街總青洲坊會總結參與青洲坊木屋搬遷工作。理事長楊達威指出,政府未能有效督促發展商適時發展土地,嚴重阻礙西北區整體發展,凸顯執行力不足。至於清拆過程中出現暴力,他認為政府有責任,發展商有責任,居民有責任,社團也有責任。

政府必須汲取經驗

楊達威說,清洲坊會自九十年代至2011年1月2日,一直關注青洲坊搬遷工作,協助合資格貧困的木屋居民安置搬遷工作。青洲坊會二十多年來,一直堅持兩個基本原則,一是發展商要合理賠償搬遷費;二是政府要安置合資格的木屋居民,不能讓貧困的木屋居民流離失所。

楊達威認為,總結青洲坊木屋拆遷的過程,政府必須汲取經驗,檢討現行機制,避免再次出現如青洲坊拆遷的糾紛。

楊達威指,因為政府未能有效督促發展商適時發展批給土地,令相關地段閒置二十多年,嚴重阻礙西北區的整體發展,凸顯了政府的執行力不足,加上政府對問題缺乏應有的立場及態度,欠缺應有的監督及約束效力,令社會的負面情緒不斷發酵。政府必須檢討現行的處理機制,完善有關滯後的法律,阻塞漏洞,加快修訂土地法,加強監管土地,使之有效和合理使用,不可以隨意換地,特別要阻止不等值的換地行為,同時要防止有人囤積土地等升值的圖利行為,及加快處置發展商閒置或長期不發展的土地,以保護和合理運用寶貴的土地資源。

楊達威稱,政府將青洲坊地段改為發展公屋值得支持。可以預計,未來青洲坊將會成為西北區的一個大型住宅社區,政府應做出更科學的規劃,做好社區內的市政配套設施,及早安排交通道路網、社會服務設施以及公共服務,完善西北區的整體發展,不能再讓青洲區發展落後。

總體看待責任問題

楊達威稱,青洲坊清遷是否順利,直接影響“萬九公屋”政策的達標,數千戶申請社屋及經屋家團排期無望,同時影響西北區城市新規劃發展。他指搬遷工作中出現的是是非非,除發展商及政府要負主要責任外,社團及各界人士也應有義務發揮協調作用,應依法辨事,調查研究,光明正大為民請願,而不是製造社會矛盾,撈政治資本。

楊達威指出,青洲坊的發展拖延了二十多年,至2008年政府與發展商協定將有關地段的規劃改為發展公屋後,發展商仍然一拖再拖,社會質疑聲不絕,居民的意見很多。坊會認為,私人承批地段上的搬遷補償問題,發展商應承擔主要責任,政府應承擔監督責任和協助木屋居民得到妥善安置。青洲坊長期不能發展,居民長期不能得到妥善安置,發展商難辭其咎,政府也要承擔一定的行政責任,真正受到損失的是澳門的整體利益和青洲木屋居民。

楊達威認為,青洲坊的拆遷過程發生了不少糾紛和不愉快事件,給社會有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令人遺憾。他說,清拆過程中不少新面孔突然出來渾水摸魚,見到了人生百態全暴露,因為太多力量介入,令事件不斷複雜。

對於事件的問責問題,楊達威稱,誰是誰非需調查,並不可單方面評論,整體看來,公道來說,房屋局等政府部門做了不少工作,未至於要追究責任。他指,了解青洲木屋區發展的人都清楚,這是歷史遺留的問題,社會都有責任,不能簡單指責是那個人的責任,幾大力量在當中博弈,誰需要負責甚麼責任,需要社會來公論。

楊達威認為,房屋局若更早介入事件,可能會做得更好,如增加資訊,會令事件更清晰。他指,今次的解決未必是最完美,但20多年的歷史老大難問題告一段落,也算是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

有木屋居民稱,清拆過程中,有不少不正當手段,“有計謀,有陰謀,有暴力”,如趁居民在與發展商商討中,未有結果就已開始拆屋等,讓居民防不勝防。楊達威認為,在無完整的法律下,發展商確實有不少社會不認同的手法,做得不妥善和不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