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古玩市場

台灣古玩市場形成時間較早,臺北市是主要聚集區域,此後逐漸遍佈島內大部分地區。

歷史沿革

台灣古玩市場形成於上世紀中期。早在50年代末期,臺北車站、西門商圈至牯嶺街一帶就形成了臺北市最早的書畫文物市場。臺北車站商圈的館前路口出現了臺北市第一家古玩文物商店“萬象”,而後發展至重慶南路、衡陽路及開封街一帶,當時那裏集結了一些老印刷廠和書肆,經常有些書畫文物出現。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過去臺北市早期的標志性建築“中華商場”的“忠”字棟,古玩藝晶商店多集結於此。

60年代中期,台灣的“民藝市場”逐漸轉型成為古玩市場。在臺北市,大陸籍人士大部分都聚居於現在中山北路五段以後的士林、天母和陽明山一帶,因此以銷售中國傳統工藝品為主的“民藝品商店”在這個地區特別發達。臺北縣則以淡水一帶最為興盛,中山路、中正路至今仍有古董民藝店的經營,此外,三峽鎮作為古鎮,老街上有許多鐵鋪、麻繩店及木桶店等店鋪,以銷售具有台灣民間生活趣味的傳統用品為主。

80年代,臺北市形成了古董文物的“四大商場”,即福君商場、光華商場、林森北路商場及中山北路商場。但這些商場進入90年代後就漸趨式微,代之而起的是古董文物市集及商圈,如光華商圈中的古董文物區塊、有數十家古董文物商店構成的建國南路商圈、大都會文物廣場等。

臺北市古玩市場

臺北市是台灣古玩市場聚集地,總計有100多家古玩店鋪,多數集中在中山北路、仁愛路和八德路一帶,這3條街也成為臺北有名的古玩街。

“建國假日玉市”位於仁愛路至忠孝東路段的建國南路高架橋下,每週六、日開市,平時則作為停車場。每到假日市場上摩肩接踵,熱鬧非凡。這裏的經營主頊是翡翠、白玉、古玉,水晶、瑪瑙、珍珠、金銀飾、印材、石雕、竹木牙角雕、宗教法器、西亞銀器等,還販賣錦盒、木座和相關古董文物書籍等。

“光華假日玉市”位於新生北路與八德路口的一個面街區塊,在一片老公寓群的一樓和地下室乃至屋簷和大樹蔭下集結成市。除了翡翠、玉器,更多的是文物雜項以及五花八門的“出土文物”。當然,這裏物品混雜,攤商老闆亦來自五湖四海,除了閩南話,廣東話、潮州話、福州話也通行於此,所攜貨品包括各個朝代的青銅、瓷器、石雕佛像、唐三彩、鎏金銅佛,還有老字畫、宗教法器、棋子麻將、刀劍古籍等。

三普古董商場是光華商圈當中“純度”最高的古董市集。不同于傳統古物商場的陳舊,商場在環境設施上營造出明亮、整潔的氣息。經營項目除中國的瓷器、字畫、雜項、文房、印石、佛教藝術、古籍善本外,還有東南亞佛教藝術、日本工藝晶等。在此販售的店家大多數都是古董業界的老前輩,擁有多年專業的買賣經驗。

台灣其他古玩市場

目前,台灣大部分地方都有一定規模的古玩市場。

在北部,新竹是除臺北市以外古玩民藝晶集散地形成最早的地方。新竹市區內東門市場2樓,曾有過20餘家民藝古董店同時營業的盛況,這裏除了是桃竹苗地區客家文化的主要市場,也發展成臺北、台中、台南民藝古玩業的進銷地點,而且定期有“標場”開標,風光一時。隨著都市更新,古玩市場逐漸轉移到新竹市郊的新埔、竹北一帶。

在中部,台中市的文物收藏風氣發展最為迅速,上世紀90年代初即有20多家古董店,至中期時已擴展到上百家。台中市的古玩市場是從市區呈輻射狀發展,分佈於五權西街、大隆路、林森路、東興路等多個路段,其中有兩處最為密集。一是以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和台灣美術館為中心的區域,在附近的英才路、美村路、林森路、公益路、金山路和民生路等有不少文物字畫行業聚集。另一個是以台中市第五期重劃區上的台灣商務大樓為主體,包括大隆路、精明一街、精明二街、東興路和大業路等地段,聚集不少文物雜項和明清傢具店。

彰化也是中部古玩市場較為繁榮的地方。彰化鹿港早年商賈雲集,世族聚居,文風鼎盛,具有豐厚的人文傳統與環境,當地民眾對於生活器用及家居裝飾的要求相對較高。雖然鹿港城鎮建設在數十年裏發生大轉變,但人文原貌依然維持,先人留下的傢具器用擺飾多保存良好。鹿港以製造臺式老傢具、錫藝、燈籠、紙扇等台灣傳統民間工藝品聞名,如在彰鹿路上有眾多雕刻、傢具廠,因此被台灣民藝收藏家視為“寶地”。

在南部,高雄是古玩市場大本營。高雄市區內在90年代中期有70餘家古董文物商店,多分佈在人潮聚集之處或通衢要道,如廣州街、廈門街、七賢三街、中正路、大豐路等。主持者將賣場劃分為若干攤位,出租給來自全台的文物攤商從事買賣交易。在嘉義、台南、高雄的眾多台灣知名廟宇周邊,也有不少民藝晶商店,形成台灣南部特有的“寺廟藝術”現象。

(楊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