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緣何發力黨史研究

欲滅其國,必先毀其歷史。如果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不能做出準確、全面的解讀,而做出歪曲的、否定性的描繪,那中共今後執政的合法性基礎就會受到很大的削弱甚至動搖

去年6月21日,全國黨史工作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見與會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習近平發表講話。規格之高,前所未有。

參加此次會議的中國人民大學黨史系主任楊鳳城告訴《望東方週刊》,由中共中央來高度評價中共黨史工作在黨的事業上,特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作用,這是以前沒有的。而這次會議的召開,“對未來黨史工作的指導思想作了系統、全面的說明”。

實際上,在會議之前一個月,中央專門下發了10號文件—《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史工作的意見》,對黨史工作做出指導。

中央黨校黨史研究部副主任謝春濤認為,明年就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會有大規模的常規宣傳活動,現在的工作無疑是一個推動。但是,也不能把此次會議“簡單理解為給建黨90周年做準備”。“現在需要加強意識形態和思想教育工作,黨史工作是個很重要的方面。”他說。

以實事求是反對歪曲醜化黨史

在此次會議上,習近平特別提出要“堅決反對任何歪曲和醜化黨的歷史的錯誤傾向”。

“這些講話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楊鳳城說,“針對的就是社會上,包括海外存在的不同程度上對中共歷史的簡單否定、對中國革命的否定傾向和歷史虛無主義。”

“國內外的新形勢下,意識形態的論爭很大程度上都涉及到如何看待共產黨的歷史,加強對黨史的研究有助於弄清這些意識形態領域的論爭。”楊鳳城說。

對於“歪曲和醜化”黨史的行為,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對《望東方週刊》說,現在大陸和海外的媒體、網絡上有很多這樣的情況,課堂教學上也有這種情況,比如大家知道的海澱區的一位中學教師。“研究問題無禁區,但宣傳有紀律、課堂教學有紀律,即有教學的要求,你只能按照規定的教學大綱、規定的要求來講,不能胡說八道⋯⋯你有不同看法可以保留,但不能在課堂上大罵,這會造成思想混亂,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對於這些行為的特點,楊鳳城如此分析:“在黨史研究和相關領域存在著這種情況,比如說抓住某些人物在某些時期的失誤大做文章,不去研究這些失誤和曲折背後複雜的歷史因素,而是簡單地就事論事,甚至有意無意地誇大負面的東西。”

楊鳳城觀察到,近年來“歪曲和醜化”黨史的另一個重要方式是,以日記或揭秘、親歷者身份的形式,“搞出來一些捕風捉影式的描述,它們缺乏充分的資料,也缺乏充分的論證。”

“有一句話說,欲滅其國,必先毀其歷史。如果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不能做出準確、全面的解讀,而做出歪曲的、否定性的描繪,那中共今後執政的合法性基礎就會受到很大的削弱甚至動搖。”楊鳳城說。

全國黨史工作者1.7萬余人

對於此次黨史工作會議,多位接受採訪的黨史研究者都表示,這對黨史工作者是一個巨大的鼓舞。石仲泉說,今後黨史研究的條件將會有所改善。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黨史研究機構已經初具規模,發展成了中央、省、市、縣四級完備的系統。地方上的有的叫黨史研究室,有的叫史志辦。全國黨史系統的機構共有2836個,工作人員達到1.7萬餘人。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共產黨正面臨著怎樣認識和對待黨的歷史的問題。1980年,中共中央成立了一個黨史委員會,同時成立中央黨史研究室和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兩個工作機構。在地方,黨史研究機構大多也在此間成立。1988年7月,中央黨史研究室和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合併成為新的中央黨史研究室。

石仲泉說,過去黨史研究有三苦:條件艱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中央黨史研究室曾經就借住在中央黨校院內。近些年來,中央加大了黨史研究的投入,研究機構的條件也得到改善。如今,中央黨史研究室已經有了獨立的辦公樓,位於中關村的黃金地段。

“中央黨史研究室的經費還是有保證的,每年大概幾千萬,而過去只有幾百萬,最近機關大樓也要重修了,說明這方面投入大了。”石仲泉說。

相比中央,地方的黨史研究機構則參差不齊。由於黨史研究機構是分灶吃飯,部門的經費都由地方解決,因此各地之間差異巨大。

作為黨史研究的“富礦區”,甘肅省因為經濟落後,在黨史研究的經費上一直比較拮据。據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審處處長李榮珍向本刊介紹,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現在每年的業務經費大約在100萬左右。2009年她去福建開會發現,福建的黨史研究經費是甘肅的6倍。

李榮珍表示,如果沒有大的項目,只是出書、資料收集等工作,現在的經費基本夠用。

編纂共產黨志書是地方黨史研究部門的主要工作。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花了5年半時間,在2008年底完成了《甘肅省志•共產黨志》第一部的首編工作,內容涵蓋從1925年甘肅共產黨成立到1983年的主要歷史事件。另外,中央黨史研究室在上世紀90年代曾要求編寫共產黨地方歷史作為各地黨史的基本著作(即黨史正本),甘肅省在前年底完成了《中國共產黨甘肅歷史》第一卷,並在今年一月首發。

除了編纂地方誌之外,地方黨史部門還需要通過其他渠道加強黨史的宣傳教育工作。由於共產黨在甘肅省有著豐富歷史,甘肅省黨史研究部門在這方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李榮珍介紹,全省有16個黨史方面的紀念場館,這些場館的布展內容都要經過黨史部門的審查。

李榮珍說,這些工作由於是由地方宣傳部門立項,黨史研究部門都是幕後工作,並無收益。因此,現在黨史研究部門還只能依靠財政撥款。

事實上,甘肅省委黨史辦的經費來源比較穩定只是近五六年的事。李榮珍記得,在90年代,黨史研究室收集了資料,連出書的錢都沒有。“過去黨史研究室的經費沒有列入財政預算,所以在搞業務時要去跑經費。這些年進入預算盤子了,所以有了預算保障。”

黨史辦來了衛生兵

除了資金之外,黨史工作目前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人的問題。

“前些年我們工作的一個主要困難是分管領導不明確。”李榮珍說。近幾年,甘肅省確定一名省委副書記分管黨史工作,這給了黨史工作很大的支持力度。“現在,我們的工作要點都是省委辦公廳以文件形式轉發。也就是在這段時間,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的經費有了保障。”

分管領導確定了,黨史研究部門的領導依舊是個問題。石仲泉直言:“過去有的黨史部門處於邊緣化的地位,例如在一些地方,黨史部門的負責人就是把差不多到了退休年紀、需要副職轉正職的人調來,呆到退休就完了,大家都不太重視。”

相比領導的流動,黨史研究人員的構成也不理想。黨史辦現在的人才十分多樣化,既有公招、選調,還有轉業軍人等。

但多渠道並不能保證研究人員的素質過硬。李榮珍說,黨史研究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因此不少新來者並不適合這裏的工作。“由於人員分配上面有硬任務,所以有些從來沒接觸過這個行業的人也調了過來。有的以前是衛生兵,自己都覺得不合適。”

在甘肅全省,省、市、縣三級黨史研究部門共有專職人員400多人。即便是享有較多資源的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李榮珍也覺得人員有點青黃不接,能夠直接挑大樑的不多。一些審查工作年輕人做不了,還得依靠老同志。“省市縣級黨史研究部門都存在這個問題。黨史部門比較清貧辛苦,所以年輕人難招。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從個人角度來看,黨史研究部門的發展比較緩慢,去其他部門提拔更快。”

李榮珍介紹,甘肅省自1994年開始,將原屬於事業單位的黨史部門明確參照公務員管理,這相當程度上解決了黨史部門的人才問題。“參公之後,鐵飯碗的吸引力很大,好多人為了求穩定,包括轉業軍人,都願意來這裏。現在全國黨史部門都在走這個路子。”

根據去年6月份下發的《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史工作的意見》,黨史研究系統的人員編制將擴大,預計將有更多的人進入黨史研究領域。

(蘆垚、何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