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林有感而發吟誦「讓他三尺又何妨」

海協會長陳雲林率領該會經貿考察團赴台進行為期六天的參訪活動,昨日完滿結束。這是海峽兩會成立二十年來,大陸海協會長首次率團赴台進行交流活動,見到了許多老朋友,也認識了一些新朋友,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兩會交流的正常化。而且,陳雲林還跨過了濁水溪,深入民進黨大票倉的高雄等地,不但受到了當地業界和民眾的熱烈歡迎,而且也未遭遇到民進黨所組織的規模性的騷擾,只是有一些獨派團體所組織的群眾在集會,但也僅止是象徵式的,而且也只是為了選舉造勢之舉,並不妨礙此次參訪活動。因此,此次參訪活動的意義,十分重要,充分體現了胡錦濤主席「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指示的精神,釋放了許多善意,強化了兩岸合作的意願,將對今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在前晚的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的餞別宴上,陳雲林以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為例,希望兩岸同胞同為骨肉兄弟,應互相關照、互相拉拔。他說,桐縣西邊有條「六尺巷」,一百米長。相傳在清朝康熙年間,當時葉姓與張姓兩家,為在宅地上造牆,雙方互不相讓。當時張家是康熙年間擔任禮部尚書的張英祖籍地,家人寫了一封信寄到北京,告訴禮部尚書「有人要佔我們三分地」;張英看了信以後,微微一笑,提筆寫了一首詩,詩中寫到「萬裏捎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陳雲林說完這首詩後,全場鼓掌。他接著說,因為張英的這封信,張家迅速將牆退出三尺,葉家一看,張家這麼大的官,能夠退讓三尺,於是也退讓了三尺,「這百米長的『六尺巷』,流傳為中華民族的一段佳話。」陳雲林認為,兩岸同胞都是骨肉兄弟,就像面對經濟危機時,「兄弟相幫,共度難關,只要我們這樣繼續走下去,我們兩岸的經濟就一定會得到越來越快發展,我們兩岸人民也將在越來越快的經濟發展當中得到實惠。」

然而,大陸涉台官員並非是首次引用這首詩。早在一九九四年二月三日,海峽兩會首次在北京進行秘書長會談亦即第一次「唐焦會談」,雙方就劫機犯遣返、偷渡客遣返、漁事糾紛調處等三項議題進行談判,並已就技術問題原則上達成了協議,但因漁事糾紛涉及到兩岸最敏感的法律管轄權、主權爭議等根本歧見,導致會談進程受阻。當日,當時的國台辦主任王兆國在人民大會堂上海廳會見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焦仁和,兩人在談到兩會協商進程暫時受阻時,似是有備而來的王兆國隨即吟誦了這首詩:「千里修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王兆國還意有所指地說,兩岸關係如能秉持「各讓三尺」的理念,兩岸之間「互信的牆」很快就能建立起來。焦仁和對王兆國所引詩句的善意態度也表示贊同。

其實,「讓它三尺又何妨」的故事,有好幾個版本。最早的版本是明朝林瀚所作名為《誡子弟》的詩:「何事紛爭一角牆,讓他幾尺也無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也有說是鄭板橋寫給弟弟的,該版本說的是鄭板橋在作官時,他的弟弟為了蓋房子與鄰居爭地,彼此互不退讓,以致各向前修圍牆,阻斷道路。弟弟修書給鄭板橋,希望幫忙打贏官司。鄭板橋回信時做了一首詩:「千里捎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鄰居知悉非常感動,遂各自退讓三尺,而成了「六尺巷」。亦有說是傅以漸所作,當今山東聊城傅斯年紀念館的左側有一條巷道,就是有名的「六尺巷」,也叫「仁義巷」。說的是在清朝大臣傅以漸的時代,家鄉的子弟為了砌牆和鄰居爭執不下,雙方都有人在朝為官,也都寫信向京中求助。傅以漸先生的回信說:「千里修書為堵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傅家的子弟獲書向後退讓三尺,對方感動,也退後三尺,於是讓出一條寬敞的巷道。而根據《歷代詩詞名句析賞探源》以及《中國詩詞名句析賞辭典》所載,曾國藩在給弟弟曾國潢的信中,附上康熙年間大學士張英(也有說是其子張廷玉)寫的這首詩。如今安徽桐城縣西南隅就有一條「六尺巷」,東起西後街,西抵百子堂,巷南為舊時宰相府,巷北為吳姓住宅,長約一百米。陳雲林引用的應是這個故事。

為何同一首詩,大陸涉台官員每講一次,台灣官員都仍是感到那麼新鮮,那麼驚喜?就在於「忍讓」的中華民族精神,這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尤其是海峽兩會談判,是有著非常生動的激勵勸諭作用的。而且,由陳雲林來本人吟誦這首詩,可能還有著更深一層的涵義,起碼是出於其個人在兩會談判中的經歷有感而發,道出臺灣朋友們許多所不知道的細辛。千言萬語,就在於「讓他三尺又何妨」中的「讓」字。在「ECFA」談判中,台灣朋友不是希望大陸給予更多的「讓利」嗎?就是這個「讓利」,讓陳雲林及其同事們,費盡了腦筋,承受了多少風險。

實際上,大陸方面作出「讓利」,並非是一帆風順的。比如,就在「ECFA」簽署的前幾天,台灣的石化等相關行業的商人,希望大陸能將台灣石化製品列入「早收清單」,多些「讓利」,但海峽協卻表示為難。為此,不少台商和媒體,都曾就此問題大做文章。就在眼看著「ECFA」未能完全滿足台灣方面的要求,可能會留下一些遺憾之時,大陸方面卻傳了好消息,台灣石化業商人的要求,已經得到了滿足,將在「ECFA」協議中,將之納入「早收清單」。這讓台灣石化業商人們欣喜若狂。然而,他們可能不知道,海協作出這幾項「讓利」,是要克服多少困難的,因為存在著部門利益,誰也不願意「吃虧」。這是因為,今日的大陸石化業的國企,已不像過去那樣的政治掛帥,只要政府下令,就被無償徵用,反正「做是三十六,不做也是三十六」,公司賺到的利潤都是國家的,與自己的個人利益完全掛不上鉤。而在現時,大陸國企都是經濟掛帥、利潤掛帥,企業的業績與企業高管以至是每一個員工的利益密切相關。如果「讓利」太多,利潤減少,就等於是要在他們個人的腰包中掏錢出來。

由此,如果不是北京最高領導人親自下令,國企是不會同意「讓利」的。這些苦辛,只有陳雲林才最清楚,因而才有感而發吟誦「讓它三尺」了。還有在處理江平事件和亞運事件過程中,國台辦也須頂住大陸憤青們的咒罵壓力。但台灣方面一直以為「讓利」是理所當然,而且也不投桃報李,只知伸手要「讓利」,不願配合大陸方面的合理訴求,拿到了便宜還講風涼話。只有吳伯雄明理知禮, 認為兩岸關係應小心維護,尤其經常有突發性的問題,但只要雙方用誠意、善意多做溝通,不但可以化解危機,甚至可把危機化解成轉機;只要兩岸彼此發揮善意,相信不但不會製造危機,甚至藉這事件把危機變成轉機,那就要看兩岸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