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科學施政重要一環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科學施政重要一環

澳門中華總商會一如慣例,於昨日舉辦了「二零一一澳門工商業座談會」。與會的各行業商會代表大吐苦水,申訴其經營艱難情況。實際上,如同澳門的分配方式出現「兩極分化」的情勢那樣,經濟發展形態也出現「兩極分化」。一方面,由於美國去年底推出第二輪的「量化寬鬆」政策,令到大量的熱錢湧向亞洲和新興市場,而導致澳門博彩業也直接「受惠」,多次打破了單月收入紀錄,二月份更達至歷史新高的接近二百億元。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於受美國第二次「量化寬鬆」的影響,大量熱錢到處亂竄形成了泡沫,再加上人民幣持續升值,內地部分地區遭受自然災害等因素疊加影響,通貨膨脹加劇,博彩業以外的各行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經營倍感困難。倘這一態勢發展下去,將令特區政府和廣大「澳人」為貫徹落實國家「十一五規劃」對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定位所作的努力,大打折扣。當然,由於當家作主的「澳人」的共同努力,也由於特區政府的政策正確對頭,更由於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澳門經濟仍是正面發展,成績喜人。

但特區政府仍然保持清醒的頭腦。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昨日在工商座談會上的談話,就在充分肯定澳門經濟基本擺脫金融危機的影響,重新邁進較快發展的軌道,全年經濟實質增長率達到雙位數,公共財政繼續盈餘,各行業有不同程度起色,整體經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的同時,也指出本澳經濟發展將會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國際金融海嘯深層次影響依然存在,世界經濟發展仍潛藏較大的風險,國際外匯、股市、房地產和商品市場將反覆波動,不同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將有所抬頭;二是隨著本澳經濟逐步復甦和發展,加之輸入性通脹因素的影響,本澳通脹壓力將有所加劇;三是人資供求矛盾將更加突出;四是部分中小企業面對較大的競爭壓力,經營依然較為艱難;五是經濟結構較為單一,經濟適度多元的任務還較為艱巨。

譚伯源司長還針對上述情況,提出特區政府今年將會著力做好工作的重點,包括落實經濟發展定位,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協調人資供求關係,加強區域經濟合作,落實有效改善民生,及提升科學施政水平等。在這裡,譚司長提出了經濟發展應由粗放型發展逐步轉型到集約化發展的概念。他表示,過去十一年經濟發展雖然也伴隨著質的提升,但主要還是依賴經濟規模的擴大、量的擴張。換句話說,過去發展還是以粗放型發展為主,主要是外延擴大再生產,主要依靠增加生產要素數量,增加資源投放以及擴大經營場所來實現經濟規模擴大。但是,無論是從世界經濟發展規律來看,還是從本澳土地、資源和環境的承受力來考慮,這種粗放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不適合澳門長遠發展,也難以持續。本澳土地空間、資源和環境都難以支撐經濟規模繼續無限制地擴大和擴張。因此,需要逐步轉型到集約式發展方式。集約化發展則是充分利用勞動和資源、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為主的內涵擴大再生量,力求實現低投入、高效益、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續的節約型、精細化經濟發展,這種發展方式實際上是主要依靠技術進步、管理提昇、生產要素質量改善以及勞動生產力提高,這是本澳經濟發展在目前階段的必然選擇,是難以迴避的。

實際上,經濟增長方式,指的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各種生產要素投入、組合和使用的方式,可分為粗放型和集約型兩種增長方式。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物質要素的投入來增加產品數量,實現經濟增長的方式;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是指主要依靠要素品質改進和優化配置來提高產量和產品品質,實現經濟增長的方式。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就是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來了十分尖銳的資源環境矛盾。為此,《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要加快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防止經濟大起大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需要。因為粗放型增長方式的特點是高消耗、低效率,在經濟增長速度上升的過程中,消耗的物質資料以更高的速度增長,使生產資料產品的需求過度擴張,價格水準隨之上漲。如果生產資料價格上揚的幅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勢必向消費品價格傳導,引起價格總水準上漲。而且粗放型增長方式的一個突出表現,是工業部門對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比重高。當經濟加快增長的時候,具有短期迅速擴張能力的主要是加工工業,對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量急劇增加,並對採掘業、交通運輸業形成了較大的需求壓力,而這些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部門的短期擴張能力較弱,難以適應需求的大幅度增長,很快就出現了產業瓶頸。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也是切實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需要。速度型效益的增長主要依靠機器設備超負荷運轉、工人加班加點,特別是產品價格上漲,而生產要素的品質和組合方式沒有得到改善,實際生產率和增長品質並沒有上升。在這種模式下,很多地方和企業都形成了片面追求增長速度的傾向。同時,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長方式還導致能源、原材料工業的比重過大,不利於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品質的提高。因此,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對增長速度的過度依賴和基礎產業比重過高的狀況,轉向依靠科技進步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才能切實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

其實,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就已作出了「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決定。二零零四年底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也提出了努力加速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的指示。溫家寶總理在翌年三月向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作了論述。但在當時,澳門特區從政府到市民都未予以重視。這除了是區情不同之外,可能也與這個概念轉變的主要是適用於第一、第二產業,而澳門經濟則有九成是由第三產業所創造之故。

然而,即使是在澳門特區,也即使澳門特區的經濟形態主要是第三產業,但同樣也可適用「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概念。尤其是展示行為業績的指標體系將由以GDP、人均GDP為主,轉向經濟、社會、環境與生態等協調發展的綜合指數體系擴展的新形勢之下,推動本澳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就勢在必行。另外,澳門面積細小,已無土地可用,未來新填海區也並非主要是用於發展生產,原來寄望甚高的「吞併橫琴」也隨著《橫琴發展總體規劃》的公佈,及橫琴成立副廳級的管委會而告破滅,要在三十平方公里之內擴大再生產,就要走集約化的道路,即使並非是屬於生產型的,而是以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也應如此。

要做到這一點,困難依然存在。除了是設備的更生之外,人力資源的提高也十分重要。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工人的培訓。其實,即使是企業的僱主和高中級管理層,也需要培訓。這個工作量是很大的。而在政府方面,也須不斷完善有關的法律、法規,努力優化投資及營商環境。這是提升科學施政水平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