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代表暢談“幸福”和“安全” 政協提案聚焦經濟民生社會和諧

【中新社北京3月3日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3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中國由此進入“兩會”時間。幸福感、“十二五”、收入分配、房產稅、物價調控、限購令、看病難看病貴、食品安全、用工荒等成為代表委員抵京以來在公開討論、議案提案中頻頻提及的熱詞。同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所作的全國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也成為代表委員、中外媒體及民眾的最新關注點。

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民生是重大政治問題、積極探索利用互聯網收集社情民意的新方式、保持物價總體水準基本穩定、進一步加強民主監督、圍繞民生為政府排憂解難、解決食品品質和安全問題等全國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中提及的表述在第一時間被此間多家主流媒體放在網站頭條或其他顯著位置,並在微博上被網友廣泛引用。“兩會”開幕前媒體所作的民意調查中,包括收入分配、物價、房價、食品安全等話題也排在民眾關注的前幾位,常委會工作報告對公眾關注焦點做出了回應。

人民大會堂之外,代表委員的參政議政早已開始,幾天來最突出的關鍵字莫過於“幸福感”。溫家寶總理日前與線民交流時作出關於“幸福”的表述——讓人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對未來有信心。短短幾天時間,已有大量代表委員講出了自己眼中的“幸福觀”、寫出了“怎麼才能更幸福”的議案提案,有臺灣媒體將這種熱議場面形容為“讓幸福飛”。

全國政協委員孫貴寶表示,幸福不幸福,政府公共服務體系更關鍵。比如醫藥衛生方面,全國人民都擠到大城市、大醫院看病,當然不幸福。政府下決心、下大力氣搞醫改,就是要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提升大家的幸福感。

上海團全國人大代表杜斌呼籲讓幸福指數逐步成為評價社會的重要補充指標,使將來政府行為評估體系的指標更為豐富,真正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成員幸福感同步增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希望幸福指數不要變成幸福工程和幸福GDP。

中國官方媒體也在此間發表數篇文章,採訪多名代表委員,就“要幸福不要GDP”、“幸福指數替代GDP成為施政綱領”、“幸福包含的要素”、“幸福在哪里”等相關問題展開探討。

房產稅、個稅起征點調整、收入分配、物價調控、限購令、貧富差距、食品安全、看病難看病貴、完善社保體系等話題也成為代表委員的熱議話題,這些話題既關乎民眾的“幸福感”,更關乎他們的“安全感”。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銅仁地委書記廖國勳表示,只有建立起覆蓋城鄉所有居民的社保體系,才能為百姓解除後顧之憂,讓百姓在物質生活改善的同時擁有更多的安全感,對未來有一個良好的預期。

人們有理由相信,“幸福感”、“安全感”兩大關鍵字將出現在2011中國“兩會”代表委員參政議政的全過程,並收穫不少真知灼見。

政協提交提案5678件 聚焦經濟民生與社會和諧

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志珍3日說,一年來,政協共提交提案5678件,經審查,立案5300件,提案聚焦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和社會和諧。截至2011年2月20日,提案已辦複5273件,占立案總數的99.49%。

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當天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王志珍作提案工作情況報告時做上述表示。她說,其中,提案已經解決或採納的占27.18%,列入計畫擬解決或擬採納的占58.53%,用作參考的占14.29%,為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和制定好“十二五”規劃,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圍繞推動科學發展,委員們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健康運行等方面,提出提案2200餘件。

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委員們就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收入分配、住房、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防範通貨膨脹、平抑物價等方面,提出提案1700餘件。

圍繞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委員們就加強民主法治建設、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貫徹落實民族宗教政策、擴大內地與港澳臺的交流與合作等方面,提出提案1100餘件。

此外,提案還就做好災後恢復重建、做好新時期群眾工作、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轉變政府職能、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辦好上海世博會、開展公共外交提升國家軟實力等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對推動和改進相關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部分綜合性、全局性、前瞻性較強的提案,為相關部門制定長遠規劃和宏觀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王志珍表示,2011年,政協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把關注民生、履職為民作為提案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高提案工作科學化水準:認真貫徹落實全國政協第六次提案工作座談會精神和提案工作條例;注重發揮優勢,狠抓提案品質;加大督辦力度,增強辦理實效;創新工作方式,提高服務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