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社會行為需避免的幾大誤區

近年來,本澳各類青年社團不斷湧現,這些社團本著不同的宗旨,紛紛開展各種活動,或走出澳門進行參訪交流、或舉辦參政議政培訓,或者在澳門進行調查研究,甚至走上街頭表達訴求。一時間,在不大的澳門掀起一股青年政治行為的風潮。出現這種情形的出現值得高興也需要謹慎而理性應對。作為澳門的未來,青年們主動站出來在社會上表達自己的訴求,為自己、為澳門謀求更好的發展,這從哪一方面講都是合情合理甚至是值得鼓勵的。但是同時也不得不注意到青年人自身社會經驗的不足,在考慮問題、表達意見的方式方法等方面還是存在些許不盡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可能被某些“有心人”利用,使青年原本的良好願望和滿腔熱情演變成違背出發點的行為。所以,在鼓勵青年人參政議政、勇敢表達訴求的同時,我們也希望青年人能夠避免走入誤區。

其一:避免人云亦云的從眾心態

澳門面積不大,在某一段時間裡個別問題極易成為全社會所關注和討論的問題。而有些時候由於傳媒關注點的不同,某一方向或派系的意見較多的被報導,從而成為形式上的主流輿論。但是這些並不能算作是整體的意見,同樣更不代表這就是正確和完善的意見。不過在某種意見盛行的情形下持有不同的意見卻會受到很大的壓力,所以很多時候涉世未深,思想還較為單純的青年人極易接受所謂的“主流意見”,然後滿懷熱情的予以支持。一旦事實證明所謂的“主流意見”並不完全正確,就感覺積極性受到打擊,甚至心灰意冷。這就是典型的從眾心態。

很多專家學者在研究青年政治行為時,都將從眾心態作為青年行為的首要特徵。這種情況一方面反應出青年人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及一定程度上的認知,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青年人在看待社會問題上缺少分析和思考。喜歡將問題的應對之道理解為簡單的“非此即彼”。從而背離了辯證主義的要求。

因此,青年人在面對社會問題時,不應該急於瞭解和跟從所謂的“主流意見”,而是首先自己對問題進行辯證的分析,再權衡各種觀點的利弊,進而形成自己的認識。尤其是關乎青年人自身的問題上,作為最具發言權的青年人更應認真客觀的從實際考量,不為外界意見所影響才能真正提出符合自身需要的解決之道。

其二:避免訴求的“超現實”

思維活躍而新穎,是青年人的特點和優勢,但是在思考社會問題、自身問題上也可能成為劣勢。因為過分的追求思維的超前和新穎往往使自己的見解超越現實,成為不可能。就比如之前本澳某個青年社團前往政府總部遞信要求政府將本澳樓價調控至與珠海相同的水準。我們可以理解青年人對置業的要求,但是其所提的要求在現實來看完全是不可能。首先,珠澳兩地的經濟水準不同樓價自然不會相同;而且澳門地少人多的實際情況,在市場的調節下當然也決定了本澳樓價高於珠海。還有就是要求政府直接出手壓低樓價更嚴重背離澳門的市場經濟體制。這樣的訴求只能是讓人一笑置之,甚至感歎一句“這些青年真是思想簡單!”

所以,見解或意見新穎的同時,不能脫離實際,而是要多做調查研究,從現實出發,一步步、一層層分析,將各種的影響因素都考慮到,才能提出實際可行的方案。否則只會是紙上談兵。

其三:避免行為方式的非理性

青年人是社會發展的急先鋒,近代以來每逢社會變革,青年人都是沖在最前沿,用最激烈的方式表達意願,從而促成社會的改革和發展。在現在也是一樣,社會的發展不能缺少青年人,但是由於法制的健全,青年人表達訴求的行為方式也應當有所改變。並非只有激烈的,甚至引起衝突的方式才能達成目的。就比如去年五一,某些團體的遊行引發警民衝突,的確是吸引了社會關注,但大家卻更關心衝突本身,其所要表達的訴求反而成了次要。而一些青年人和平遊戲的行為反而為社會所讚揚,其所表達的訴求也更加為社會所重視。

尤其是在當前的澳門,有一小撮人以各種名義號召遊行、集會等,其中也有打著為青年爭取權益的旗號。對此,青年人應理智的看待,看清事情的本質,切勿為人所利用,將原本合理的需求淹沒在非理性的表達方式中。俗話說的好“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但是並非“哭”就“有奶吃”,而是要集中在“會哭”的“會”字上,也就是說要表達訴求更要考慮怎樣表達更能達到預期效果。而非理性的行為明顯不是合適的方式。

其四:避免忽略自身所需的努力

本澳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向市民提供的服務越來越多,但同樣的,市民的訴求也越來越多樣。青年人的訴求亦是一樣,不但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的訴求,更有教育、醫療、就業、自身更好發展的訴求。但是在提出這些訴求的同時,青年人是否也應考慮一下自我方面需要作出那些努力?

就比如就業問題,可以說,本澳眾多的青年社團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認為應該削減外雇,尤其是本澳企業中的管理層外雇,以便給本澳青年人“上位”機會。但是有沒有考慮過,即使真的削減了,本澳又有多少青年能夠真正勝任?所以在提出一些訴求前,青年人還是應該從自身角度考慮一下,並且做出努力,裝備自己,使自己能夠對所提出的訴求做出承擔。

的確,青年人由於自身條件等的限制,可能在提出意見,解決問題上存在不足或者進入誤區。但是就社會而言,完全不能簡單予以應對,更不能忽視其訴求。而是要首先肯定和鼓勵其敢於“發聲”的行為,其次要正面回應其所提意見,對存在的問題做出說明和指正。保護青年人參與社會、參與政治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