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醫改中的臺灣影響力

臺灣醫療加速“登陸”

“來台時是媽咪,回去時像姐姐。”臺灣最大的旅行社雄獅旅遊按捺不住興奮,在給大陸客的宣傳冊裏打出了這樣的標語。

除了可以開車到香港“打醬油”、買生活用品外,去臺灣醫院看病和體檢、美容也將成為大陸人日常生活的選項。臺灣經建會主委劉憶如日前表示,大陸遊客赴台自由行目前初步敲定,明年1月將正式開放,也就是大陸不再只被允許以“團進團出”的方式到訪臺灣,1人亦可赴台自由行,先期開放的將是北京、上海等商務客較多的城市。

自由行開放後,大陸人到臺灣就醫申請醫療簽證的時間也將變短。2009年6月臺“內政部”才放寬大陸居民赴台接受醫療服務的限制,儘管此後簽證仍然很繁瑣,但該年依然有近兩萬名大陸人曾到臺灣看病、體檢。

將會同時發生的變化還有,中國衛生部日前宣佈,自2011年元旦起,臺灣將可在上海市、江蘇省、廣東省、福建省、海南省設立獨資醫院。

無論是在大陸的台資醫院,還是遠赴臺灣看病,可以預計,未來將有越來越多大陸人會近距離接觸臺灣的醫療服務。而服務好、質量穩定、價格低的臺灣醫療服務,早已令包括長庚和明基在內的少數幾家在大陸開辦的台資醫院被不少大陸媒體評價為“對大陸醫療市場的制度空間的開創已不能小覷”,相信在未來大陸醫改格局中,台資醫院將發揮更為明顯的影響力。

13億醫療市場的吸引力

2010年11月28日,一個名為“醫療服務業赴大陸訪問團”的臺灣團體出現在上海、重慶等城市。包括台大醫院、榮總醫院等20家臺灣最知名的醫院的專業CEO們在現場“擺攤”,為大陸人提供健康、美容和醫療等咨詢服務。

這次是這個訪問團連續第三年造訪大陸,但此次規模空前。訪問團的組織者臺灣外貿協會用這樣的語言“蠱惑”臺灣醫院的擁有者們“西進”:大陸新醫改持續推進,預估到2011年,累計投入8500億元人民幣,推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及部分公立醫院移轉民營,鼓勵社會資本興建醫院。

除了鼓勵台資醫院到大陸建院外,吸引陸客赴台觀光醫療也是這次考察的主要目標。臺灣外貿協會稱,大陸客赴台觀光醫療的商機可望於2011年引爆,將帶動旅館、餐飲、交通、觀光、購物等周邊經濟效益。

“一想到大陸有13億人口,就會讓人無比興奮。”台新光醫院旗下健康管理公司負責人洪子仁告訴本刊記者,“臺灣將面對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潛在醫療旅遊市場。”

其實,早在扁政府下臺前的2007年8月,台就已經開放大陸人赴台接受活體肝臟移植手術、顱顏重建手術、心血管侵入性治療及外科手術、人工生殖技術、關節置換手術等五大強項醫療服務。但是對大陸市場充滿恐懼的綠營腳步並不大,僅僅規定試辦6個月。

6個月後,馬英九上臺,台開始正式放寬大陸居民赴台接受醫療服務限制。經歷了近兩年拉鋸式的談判,兩岸達成ECFA協議,障礙被一步步去除。馬英九政府比任何前任都重視大陸市場,在台衛生部門牽頭下,成立了臺灣的醫療服務國際化推動計劃專案辦公室。

今年9月底,臺灣新光醫院迎來由17個江蘇人組成的旅行團。這個醫院和兩岸的旅行社合作推出了一個套餐“6天5夜的健康旅遊”。

每名遊客在支付了1.5萬元人民幣後,一下機就到醫院進行半天的PET檢查,然後就到日月潭、玉山去遊山玩水,入住五星級酒店,離台前再到醫院聽取醫生報告,費用是6萬元台幣(約1.3萬元人民幣)。

目前大陸居民赴臺灣旅遊的價格已經從開放之初的近萬元人民幣下降到6000—7000元人民幣,但是臺灣醫院推出的價格要高出一倍的旅行套餐的優勢依然很明顯。“PET檢查”是裏面的重頭戲—PET檢查是早期癌症篩查的最好方法,PET儀器也被稱為現代檢測腫瘤的最先進儀器。

“在大陸,大部分地區PET檢查需要一萬元人民幣左右,在臺灣只要7000元人民幣。”臺灣醫療觀光協會秘書長李昆侖告訴本刊記者,“臺灣2300萬人有38台PET,大陸那麼多人口,但裝備的PET、頭部伽馬刀等甲類大型設備只有150台。”

“我們這邊是醫院方面競爭太激烈了,你們那則是‘僧多粥少’,甚至還有‘號販子’。一般情況下,PET檢查只用於臨床診斷,而臺灣這樣的設備多到可以用來做普通的健康檢查,而且不用排隊。設備多了,價格自然也就低了。”洪子仁說。

“價格低”被視為吸引大陸遊客到臺灣看病和體檢的一大因素。“除了價格低外,臺灣醫院的服務可能會讓大陸客人有不一樣的體驗。”洪子仁說,一位大陸遊客回去後給他發來一封郵件說:“沒想到臺灣醫院沒有消毒水的味道,只有咖啡香。醫生和他們介紹體檢報告時很得體。”

個性化服務也是臺灣醫療服務的特色。一些遊客是回教徒,不吃豬肉,接待這些人的臺灣醫院事先會為他們預約回教餐廳料理。“錢不是問題,只要服務品質好。”台大醫院一位醫師轉述一些大陸有錢人來台後的反應。

截至2010年11月,台大醫院接收的境外病患近九千人,主要來自大陸和東南亞,大陸病患以心臟血管病患較多,而這方面剛好是台大醫院的強項。在上海和重慶的現場咨詢中,他們的醫院管理團隊打出的廣告便是介紹這方面內容。

“收費合理,服務周到”的臺灣醫療背後,是長期發展的充分競爭的市場。

上世紀80年代,臺灣醫療業向民營資本開放。1983年,台塑集團興辦長庚醫院,島內醫療風氣為之一新。“塑膠大王”王永慶以其父之名命名這家民營醫院,效仿美國醫院模式,即以患者為中心,實行主治醫師責任制。

臺灣各大企業集團則紛紛效仿,民營醫院風行一時。民營醫院長驅直入,公立醫院的市場份額不斷下降,不得不進行改革。以著名的台大醫院、榮總醫院啟動改革為標誌,臺灣醫療業就此進入良性競爭。至今,公立醫院僅占20%,80%的醫療份額為民營醫院佔據,和改革前實現倒掛。

這些民營醫院戰勝公立醫院後,接著開始淘汰自己隊伍中較弱的成員。臺灣全民健保實施後,全民健保的執行機關中央健保局,在醫療服務市場成為最大的買方,同時也是健康保險市場的壟斷者,在中央健保局對於醫院醫療服務的各項給付標準不斷調降的背景下,作為“賣方”的臺灣醫院間競爭十分激烈。

醫院間競爭激烈的結果是,醫生在臺灣收入頗高。優秀的醫生們總是要定期面對其他醫院拋出的橄欖枝,這些醫院希望好醫生能給他們帶來口碑,並帶來更多的顧客。臺灣醫生薪資平均下來大約在每月30萬元台幣(約每個月6.5萬元人民幣),如此高薪,自然不需要“醫藥代表”來養活。

大陸醫療市場的“鯰魚”效應?

“整形、皮膚科診所在臺北市忠孝東路4段有近100多家,醫療設備採購過多,過度競爭正在成為臺灣醫療行業的一大問題。”李昆侖說。

在臺灣醫療市場趨近飽和,民營醫院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後,它們將目光投向大陸。除了吸引遊客赴台看病,已經踏上大陸的台資醫院正在部分地區引發刺激競爭的“鯰魚”效應。

自2008年,南京明基醫院和廈門長庚醫院登陸之日起,這兩家台資醫院便被大陸媒體寄予厚望,紛紛以“鯰魚”來稱呼他們。

“經過兩年的發展,包括我們醫院的護理照顧模式、藥劑管理、以病人為中心的醫師負責制、醫藥分離等管理模式,江蘇省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如何向各大公立醫院推廣。”南京明基醫院執行長江明洲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稱,“我們醫院剛成立時,就是不希望南京多一家鼓樓醫院而已(南京知名的三甲醫院),應該是有自己特色的醫院。”

2008年6月,這家由王永慶的台塑集團和李耀的明基友達集團合資建設的台資醫院在南京落成,一開業,就獲得了南京醫保定點資格。這個資格來得並不突兀—在明基醫院登陸前,他們曾承包下兩家大陸公立醫院“做試驗”,當地政府也看到了成功的試驗結果。

2005年10月,南京港務局下屬港口醫院被委託給明基管理。這家二級甲等醫院此前連年虧損。明基接手後將臺灣醫生與管理團隊引入,隨後,當地一家一級醫院江北醫院也被納入到明基醫院體系內。2008年3月,就在明基醫院開業前夕,營運數字顯示,兩家醫院實現了收支平衡。

目前,明基醫院每天門診量是1600多人,住院病人每天為550人,每個月病患人數增長率接近12%。由於明基醫院在南京的建鄴區,屬於新區,商業和住宅入住率並不高,取得這樣的成績已經十分不錯,而且門診和住院人數有4成是來自江蘇省以外的病人,足見其影響力。

“好多病人的病根本不需要開藥,一開始,好多大陸人不適應,一點小感冒就要求我們給他打點滴,我們會勸導他。”明基一位大陸醫生說。這家醫院採取“醫藥分離”的模式,醫生無論開500元的處方還是50元的處方,他的收入都不會發生變化。而進藥過程也被拆分為若干個環節,專業的藥師和醫生會列出所需藥物的品種,接著管理團隊會和藥品供應商洽議價格,具體採購又由另外一個團隊承擔,藥品進庫再換人驗收。“沒有一個人會負責全程,藥品供應商回扣都不知道該送給誰。”江明洲說。

與公立醫院相比,這些醫生沒有處方收入,但是他們的工資還是比公立醫院高。江明洲鼓勵他的醫療團隊多勞多得,主任醫生也必須上手術臺,沒有人能閑著。“說實話,在這裏工作工資是比較高,但是也很累。別的醫院,主任最多每週兩次門診,查兩次房,給床位醫生做些指點就行。在這裏,每天都有門診,上午下午都要各查一次房。”上述大陸醫生說。

除了處方與收入不掛鈎外,開什麼藥也不是主治醫生一個人說了算。“我們把在臺灣的那一套照搬過來,比如藥師用藥指導制—藥師和臨床醫生共同討論,決定給患者吃什麼藥,讓學醫和學藥的人相結合。還有護理照顧模式,我們一般是一個護士負責1-2個病人,從入院開始,打針、發藥、幫忙訂午餐、出院前的健康技能教授,都由同一個人負責,這樣下來,護理記錄就十分詳細。而大陸這邊,據我瞭解的情況,管理比較分散,可能今天是甲為你鋪床,明天是乙幫你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