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文化活動周啟幕 信俗文化成兩岸紐帶

【本報綜合】媽祖文化活動周10日又在“媽祖故鄉”福建莆田湄洲島登場,媽祖等兩岸共有的文化信仰已經為兩岸的交流架設起牢靠的橋梁。

兩岸信眾同祭媽祖

中新社湄洲島6月10日電,“海峽兩岸,炎黃子孫,同沐靈光,共用太平……”10日,來自兩岸的千余名媽祖信眾,齊聚“媽祖故里”福建湄洲島祭拜“海上女神”媽祖,祈求兩岸風調雨順。

祭祀大典在湄洲聖旨門廣場舉行。典禮還未開始,台灣148個宮廟以及湄洲媽祖祖廟的十余尊媽祖金身一同端坐于祭臺之上,台灣北港朝天宮會茂大法師為首次“回娘家”的媽祖分靈安位,並誦經。來自台灣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地的900余名媽祖信眾整齊列隊並將香火點燃,一時間廣場香煙瀰漫,旗幟飛揚。

上午9時許,隨著禮炮響起,祭祀大典正式開始,隆重而莊嚴的儀仗隊伍緩緩步入廣場。主祭人湄洲媽祖祖廟董事長林金榜、雲林北港朝天宮副董事長蔡輔雄、雲林北港朝天宮常務董事蔡銘唐率陪祭人代表登上祭臺,向湄洲媽祖金身神像行三拜九叩禮,並依序舉行迎神上香、誦讀祝文、行禮奏樂等祭典程式,表達兩岸信眾的虔誠。

隨後,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將按清乾隆皇帝所頒詔書製成的牌匾授予台灣148家宮廟代表,望媽祖文化在台灣島內繼續發揚光大。

雲林北港朝天宮副董事長蔡輔雄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媽祖等兩岸共有的文化信仰已經為兩岸的交流架設起牢靠的橋梁,希望兩岸在經貿、文化等已經取得合作成效的基礎上,繼續利用海峽論壇等平臺,商洽合作,共謀發展。

當天,第三屆海峽論壇•媽祖文化活動周在湄洲島正式啟幕。未來三天,台灣民眾還將前往莆田當地村鎮參觀了解新農村建設成果,在秀嶼區媽祖文化交流中心、江口鎮福莆仙東嶽觀與當地群眾舉行民間交流活動,兩岸基層民眾的交流將進一步深入。

目前,世界各地共有媽祖分靈宮廟5000多座,信眾兩億多人。而在台灣,有超過80%的民眾信仰媽祖,有3900余座媽祖宮廟,媽祖信俗深深紮根在台灣民眾生活中。

海峽論壇促兩岸通“心”

中新社福州6月10日電,繼閩臺佛教文化交流活動周9日晚在福州揭幕後,媽祖文化活動周10日又在“媽祖故鄉”福建莆田湄洲島登場,上演百家台灣南部媽祖宮廟祭拜媽祖、兩岸媽祖信俗物品展示、媽祖文化圖片展、兩岸“保護世界遺產、弘揚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第二屆海峽兩岸媽祖歌曲青年歌手大獎賽頒獎晚會等一幕幕精彩大戲。

如果加上端午節裏在福建石獅提前舉辦的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民俗活動,我們可以發現,為第三屆海峽論壇拉開序幕、暖身助勢的,正是凸顯閩臺同根同源、一脈相承的信俗文化。

實際上,前兩屆海峽論壇,也是以閩臺信俗文化的突出代表——媽祖文化鋪路,率先啟動論壇活動,彰顯海峽論壇民間性、草根性和廣泛性的鮮明特點。

媽祖文化發源於福建莆田湄洲島,源遠流長,遠播海內外。目前,世界各地共有媽祖分靈宮廟5000多座,信眾兩億多人,其中台灣就有超過80%的民眾信仰媽祖,3900余座媽祖宮廟遍佈島內。媽祖信仰已是台灣地區最大的民間信仰,深深紮根在台灣民眾生活當中;而今,兩岸媽祖文化交流十分熱絡,引領兩岸民間交流的大發展。

在與台灣隔海相望的福建,媽祖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關帝文化、陳靖姑文化、大聖文化等種種盛行閩臺兩地的民間信仰和文化,已經成為海峽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橋梁與緊密紐帶。這在本屆海峽論壇上得到更為充分的體現。

閩南人移居台灣為最多,遍佈台灣絕大部分地區,不僅帶去方言,也帶去閩南人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民間信仰、民間藝術、民居建築等,代代傳承,迄今仍相同或相近。如今,台灣講閩南話的有1700萬之多,由此可窺見閩南文化對台灣有著強大的輻射作用,對台灣同胞有著強大的吸引作用。

因此,泉州舉辦的閩南文化節今年首次納入海峽論壇,舉辦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閩南民間歌舞會演、兩岸老人老戲老弦友交流展演、南音交流演唱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更多臺胞前來互動交流。此間閩南文化研究專家稱,閩南文化蘊含的“和合思想”,是增強與台灣同胞凝聚力、促進兩岸通“心”的保證。

此外,陳靖姑文化節、關帝文化節也首次亮相海峽論壇。隨著閩臺兩地陳靖姑文化交流持續不斷,兩岸信眾對臨水夫人陳靖姑的崇拜,已逐漸發展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的健康信仰。“緣係關帝,和諧兩岸”,作為台灣目前900多座關帝廟祖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東山關帝廟,在向台灣弘揚關帝文化、增進兩岸骨肉情誼、推動兩岸合作交流等方面擔當重任,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效應;東山關帝文化節也成為了兩岸合作交流的大平臺。

“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最珍貴的是兩岸同胞心與心的溝通。”海峽論壇以信俗文化搭橋,進一步增進臺胞對“根、祖、脈”的認知,使兩岸同胞實現面對面的交流、心與心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