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諮委促早設食安中心

【本報訊】北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多名委員促請政府投入人財物力健全食品安檢機制,盡快設立食品安全監控中心,多管道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北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昨日召開平常會議。委員周宜心說,近年先後爆出內地『毒奶粉』、日本核幅射污染食材、以致最近的台灣塑化劑風波,市民選購進口食品信心大減,擔心食用後不知會否『中毒』,因現時本澳並無專責部門跟進食品安全監控,民署只監察入口的鮮活食品及蔬果,今次塑化劑事件發現有問題的飲料、果汁、果凍等加工食品進口時則無人檢測,近期越來越多聲音希望政府盡快成立食品安全中心,以便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和監督工作,透過有效的法規防止『黑心食品』危害居民健康。

委員馬建章稱,葡治時期澳門的食品衛生檢驗檢疫工作大多依賴香港和內地的出口口岸有關部門,過往由於人、財、物力原因依賴埠外的模式可以理解,可以接受。回歸以來,尤其是近幾年來,澳門的經濟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應該考慮改變長期依賴埠外檢驗為主的機制,要自我健全、完善衛生檢驗檢疫機制。他認為,為確保遊客和居民的飲食安全,澳門應盡快著手健全自己的食品安全檢驗檢疫機制。除平常的入口食品、食肆出品質素的例行檢測外,還希望能進行一些目前尚屬空白的相關項目指標的檢測,倘真能發現相關問題,不但有效地維護和樹立澳門的國際形象,還可為人類社會作出重要的貢獻。

北區社諮委副召集人吳素寬指出,台灣飲食業掀起的塑化劑風暴,事件席捲港澳。近年食品安全問題接二連三出現,令不少居民十分擔心。本澳食品安全統籌小組陸續驗出本澳有售的食品、甚至藥物含有塑化劑,食品安全再次引起坊間關注。為本澳食品安全構築好一道有效的安全屏障,讓居民食得安心、食得放心,已成為政府刻不容緩的重點工作。

她說,本澳食品靠入口,因缺乏完善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缺乏完善的恆常性抽檢機制,每當外地出現食安問題,本澳只能嚴加戒備,依靠其他地區提供的資訊和部分抽查作跟進,這種被動式的“後知後覺”監管,實屬聊勝於無,完全無法應付日趨嚴峻的食安問題挑戰。

吳素寬說,食安中心的籌設至今仍停留在跨部門聯動機制和剛設立“食品安全資訊網頁”的階段,其法定職能到底何時得到確立、食安法規何時立法?是社會十分關注的問題。

吳素寬認為,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當局必須加快訂立食品安全中心的法定職能、與鄰近地區建立食安訊息和預警的通報聯絡機制,建立恆常的食品安全抽驗機制和發佈機制,主動監管食品安全。此外,亦要填補法律空白,盡快為食品安全管理立法,訂定清晰的食品安全標準,與此同時,當局須及早全面檢視本澳現有的食安化驗能力,確保能有效回應日益繁重的食安檢驗工作。她深信,只有從全面完善機制、訂立法律和提升能力三個方向著手,儘快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才能將本澳食品安全的風險和影響減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