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共印九億張《毛主席去安源》的歷史真實故事

油畫《毛主席去安源》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曾風靡一時,據有關部門統計,該畫共印9億多張,超過了當時全國的總人口數,即全國平均每人一張還多。這在世界繪畫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奇跡。這幅身價百倍的油畫,有著不平凡的經歷和鮮為人知的歷史。

創作展出油畫  精確修改說明

1967年夏,北京籌辦“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亮安源工人革命運動”展覽,當時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潢系讀書的劉春華,被選派參加展覽的籌備工作,他承擔的具體任務是,畫一幅反映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畫。劉春華當時只有24歲,還是一名學生,而且沒有專門學過油畫。為了完成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他於這年7月初來到安源礦體驗生活,瞭解毛澤東多次來安源的情況,加深對毛澤東在安源革命實踐的認識。

為了突出主題,作者在構圖上把毛澤東的形象安排在中心位置。在動態處理上,讓毛澤東的每一個微小動作都有一定的含義:稍稍揚起的頭和稍稍扭轉的頸部,表現毛澤東不畏艱險、不畏強暴、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精神;緊握的左手,表現毛澤東爭取解放全國人民的雄心壯志和必勝信念;右手挾一把雨傘,說明毛澤東風裏來,雨裏去,為革命不辭辛苦的工作作風……

劉春華終於在新中國成立18周年前夕,創作出《毛主席去安源》大幅油畫。因為當時反對個人成名成家,故作品署名為“北京院校學生集體創作”,後來劉春華承擔巨大風險,又在“集體創作”後面,掛上了個人“執筆”署名。  1967年10月1日,《毛主席去安源》在中國革命博物館首次與觀眾見面。該畫說明詞稱:“毛主席1920年去安源”。安源工人出身的解放軍工程兵副司令員王耀南少將觀看展覽後提出,該畫的說明詞有誤,他記憶中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是1921年秋天。事後,王耀南打電話給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請他直接向毛主席詢問第一次到安源的時間。10月24日,王耀南向展覽會的工作人員傳達了毛主席的話。於是,此畫的說明詞立即改為:“1921年秋,我們偉大的導師毛主席去安源,親自點燃了安源的革命烈火。”

譽為藝術之花 狂熱推向全國

《毛主席去安源》油畫剛剛問世,便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和讚賞。《人民日報》擬刊用該畫,將其製版送中央審查,時任中央“文化革命領導小組”第一副組長的江青當即批示:“總理、伯達、康生……我建議明天‘七一’人民日報、軍報發表《毛主席去安源》,這幅油畫很好。這幅畫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果實之一,它有高度的思想水平,構圖、採光、著色等藝術方面亦是優秀的。聽說是青年人畫的,而同意發表。建議屬(署)上作者名字。江青68.6.30”

1968年7月,該畫在全國公開發表並大量印製發行。《人民日報》及各地報刊大造輿論,稱該畫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出的燦爛藝術之花”。隨後,又用這幅畫發行紀念郵票,製作像章;當年,林彪、江青胸前都佩戴過該畫的像章;周恩來住室裏惟一的一幅繪畫作品也是該畫。同年10月1日,北京的文化工作者將《毛主席去安源》巨幅油畫裝上彩車,與8個“革命樣板戲”造型一道,加入首都群眾慶祝國慶遊行隊伍,緩緩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毛澤東等党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從此,《毛主席去安源》油畫在全國家喻戶曉,並蜚聲國外。

在安源,《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畫影響更大。1968年7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7月8日,是安源礦工們最幸福的一天。這一天,工人們日夜渴望的《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畫運來了,安源煤礦革命委員會連夜舉行了授畫儀式,礦工們手捧這幅革命油畫……表決心、立誓言:永遠忠於毛主席,永遠緊跟毛主席幹革命。”當時正在安源牛形山腰動工興建建築面積為3200多平方米的“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動紀念館”。正門中央的最高處,就選用《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畫頭像,用瓷磚鑲嵌而成。

主席提出質疑 宣傳逐漸降溫

正當全國各地大肆宣傳《毛主席去安源》油畫之時,毛澤東親自審查了這幅油畫,他對畫中將他畫成身穿長衫不甚滿意。他說:“我在安源不是穿長袍,是穿短衣。”毛澤東的這次談話,通過非正式渠道在人們中間逐漸傳開。從此,對《毛主席去安源》油畫的宣傳開始降溫。

粉碎“四人幫”以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開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1979年3月14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著名畫家葉淺予的文章《從油畫〈追念戰友〉說起》。該文在讚揚油畫《追念戰友》的同時,批評了油畫《毛主席去安源》,指出:“在這幅畫(指《追念戰友》——引者注)前,不禁又想起林彪、‘四人幫’鼓吹過的那幅《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畫。見過那幅畫的內行人都說其構思、構圖,甚至用色,無不脫胎於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畫。‘四人幫’把那幅畫欽定為美術作品的樣板,命令大量複製,凡樓堂館所、公私房舍統統懸掛,並且大量印刷,廣為分發。”這是惟一一次公開批評油畫《毛主席去安源》的文字。

步行抵達,還是乘車前往?

油畫表現毛澤東去安源是步行去的。最早說毛澤東步行去安源的,是時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領導小組”第一副組長的江青。江青於1966年11月19日在全國政協禮堂接見學生代表時說:“安源煤礦毛主席是走去的,沿著鐵路一步一步走去的,遇到一個老鄉就聊聊。”劉春華到安源體驗生活時,就是按照江青的這個“指示”,一直在“走”字上動腦筋。他反復思考毛澤東第一次去安源的具體情節:毛澤東從長沙清水塘出發,估計是乘火車到萍鄉,再從萍鄉步行到安源,為了熟悉環境,劉春華幾次到萍鄉至安源的鐵路上步行。他首先有過毛澤東走鐵路的構思,後因透視關係,鐵軌在畫面上所占的比重過大而取消。最後,畫面上完全未畫出鐵路,而在山坡上露出半截電線杆子。

其實,油畫表現毛澤東步行去安源的情景是與史實相悖的。當時毛澤東住在長沙清水塘,距安源300多華里,他不可能從長沙步行到安源。是否可能先從長沙乘火車到萍鄉縣城,再從萍鄉縣城步行到安源呢?這種可能性也不存在。因為1921年秋天毛澤東到安源時,粵漢鐵路和株萍鐵路均已開通。1899年修通的萍安鐵路(萍鄉縣城到安源)和1905年修通的株萍鐵路(湖南株洲至萍鄉安源),為江西鐵路之先聲。到1921年,安源每天有兩列運煤的火車開到長沙,並在運煤列車上掛上幾節客車車廂,以方便旅客從安源到長沙,交通因之十分便利。毛澤東是第一次去安源,他不可能明明知道火車可以直達安源,還中途在萍鄉縣城下車,再一步步走路去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是不是毛澤東需要指導萍鄉縣城的革命活動,而在萍鄉縣城下車,而後再步行去安源呢?也不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一個多月前剛剛在上海召開,當時萍鄉還沒有中共的組織和革命分子的活動,萍鄉縣境內最早的中共基層組織,是1922年2月李立三在安源煤礦工人中成立的全國第一個產業工人黨支部。

江青和劉春華都認為毛澤東當年是步行去安源的,其實他們都不熟悉這些歷史情況。江青1914年出生,1938年才和毛澤東結婚,毛澤東1921年第一次到安源時,她才7歲,對這段歷史和當時安源與長沙之間的交通情況根本就不瞭解。劉春華到安源體驗生活時雖然對安源革命歷史作過一些調查,但他還是只能局限在江青的是“沿著鐵路一步一步走去的”說法構思畫稿,特別是1967年他從北京到安源時,火車客車確實是只能到萍鄉城區,再從萍鄉城區坐汽車到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