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會展業優勢多人才及土地少

【本報訊】世界經濟會展論壇昨日在本澳舉行,經濟局長蘇添平表示,政府極力爭取在本澳舉辦大型會議展覽。與會學者指本澳發展會展業具多方面優勢,但面對人才和土地資源不足的困難。

澳會展業具多方面優勢

蘇添平指出,本澳會展業經過近年的發展,已取得一定進步,硬件有不少改善。他表示,政府會繼續以政策扶助會展業,透過加強區域合作,爭取在本澳舉辦大型會議展覽。政府會在人員來往便利及業界合作方面作出扶持。

中國前外交官聯誼會會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前部長吉佩定致辭時指出:『澳門回歸以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澳門會展業發展突飛猛進。10年前,澳門全年會展活動約250個左右。到2010年,在澳門舉辦的會展活動達到了1399個,10年間增長了5倍多。會展業能取得如此顯著的發展,與澳門具備的獨特優勢密切相關。一是政策優勢,特區政府鼓勵外來投資,稅制簡單,稅率低,加上本身是旅遊城市和自由港口。二是地理優勢,在2小時內,可以從澳門輕鬆抵達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和作為『世界製造工廠』的珠三角任何城市。三是國際經貿平台優勢,葡語國家有2億多人口,澳門的語言文化優勢為中國和這些葡語國家經貿交流提供了絕佳平台,同時澳門還是世界華商服務平台和粵西地區的服務平台,正致力於打造成泛珠三角服務平台。四是旅遊資源優勢,澳門旅遊娛樂業世界聞名,與拉斯維加斯和蒙特卡羅並稱世界娛樂旅遊城市。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進一步提升了澳門的國際知名度。』

超藝理想文化學會榮譽會長陳復生女士在研討會上表示:『澳門憑藉休閒與文化旅遊的硬體優勢,通過良性競爭與錯位合作,澳門優勢可以豐富泛珠三角的內涵,一同將區域的會長獎勵旅遊產業做強做大。』

設立專門會展管理機構

澳門經濟學會理事長柳智毅指出,目前澳門會展業發展儘管具備優越的區位條件、日趨完善的會展及其配套設施以及“自由港”等優勢,但仍存在很多問題,包括會展業的規劃及法制建設仍未落實、缺乏品牌集聚效應、缺乏優秀人才、缺乏專業配套服務支援體系等。柳智毅建議:第一,明確會展產業定位,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第二,進一步發揮“會展委員會”的作用;第三,整合會展行業協會力量;第四,加快專業會展人才開發,提升會展服務質素。

新加坡亞洲管理學院院長周衛國表示,探討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奇跡,借鑒新加坡在會展產業發展方面的經驗,對澳門的會展業發展來說,有一定的研究價值。他指出,新加坡會展業特點是行業合作協同化,資源發展系統化,人才培養層次化,產業組織生態化,營銷戰略品牌化,經營管理標準化。對於澳門會展業的發展,他建議借助中國內地腹地的資源優勢,重塑澳門的品牌,即博彩+國際會展+休閒度假,大力發展澳門的現代服務業,應用人力資本理論,加強對人才的凝聚力。

中國科協國際會議中心會議總監武少源認為,中國內地的社團會議具有數量眾多、規模巨大、支出最高和流動性最強的特點(每年上百萬個會議),內地社團會議到澳門舉辦有很大的可能性。他曾就是否有在澳門舉辦會議的計劃、會議選擇在澳門舉辦的原因、會議類型、會議規模、會議舉辦時間、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以及希望澳門政府方面提供的支持等,調查中國內地具“中國”字頭的50多家全國性學會,調查結果顯示72%的學會有意向在澳門舉辦會議,但認為資源不夠,對口機構不足,對澳門情況不熟悉,額外成本較大,簽注不方便,專業會議機構不足等5個在澳門開會可能會遇到的困難,

武少源建議,澳門會展管理部門過多,有經濟局、貿促局、旅遊局等,應設立專門的會展管理機構,成立會展基金,公開更多會議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