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實際行動紀念辛亥革命一百週年

經過認真的論證,澳門特區政府昨日宣佈,以三千六百萬元收購草堆街八十號一幢相信是孫中山先生當年開設中西藥局的原址建築物。這棟建築物樓高三層,結構頗為精細,迄今保存仍甚完整。文化局局長吳衛鳴表示,特區政府一直重視文物保護,今年正值是辛亥革命一百週年紀念,雖然經文化局舉行的論證會,還沒能確切證明草堆街八十號為中西藥局舊址,但與會者一致認為,草堆街八十號值得保護保留,並且可以進行活化,成為該區的其中一個亮點。有關部門下一階段將展開研究,十月公佈詳細修復程式,暫時計劃用作展示澳門傳統藥房佈局、孫中山事跡和辛亥革命數據,工程可望在明年初動工。

特區政府此舉,是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實際行動,也有利於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澳門是孫中山先生當年進行革命活動邁出第一步的地方,他在澳門留下了好幾處活動遺址,而中西藥局即為其中之一,也是除鏡湖醫院外,如今唯一未有拆卸重建,得以保留完好的建築物。從各種史料記載看,孫中山先生於一八九二年(清光緒十八年)年底,獲得澳門殷商曹子基、何穗田、陳賡虞等人資助,在澳門草堆街(當時稱大街)八十號開設了一家「中西藥局」,懸壺濟世。因為贈醫施藥需要金錢,他由商人吳節微擔保,向鏡湖醫院藥局獲得兩筆借款,作為生息贈藥之用。一筆二千四百銀元,折合白銀一千七百二十兩,於五年後由吳節微代為歸還;另一筆二千銀圓,折合白銀一千四百四十兩,這筆借款後來在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全數由孫中山先生本息還清鏡湖醫院。

孫中山先生的英文著作《倫敦蒙難記》中,曾提到鏡湖醫院對他的支助,有「予既卜居澳門,澳門中國醫局(指鏡湖醫院)之華董以提噱而噓號之者而無所不致,除給予醫室及病房外,更為予購置藥材及器械於倫敦」。孫中山先生又稱鏡湖醫院是「中國有醫局以來,正式提倡西醫者,始自澳門」。

其後,孫中山先生還曾向澳門的葡人慈善團體「仁慈堂」以月租十二元租得議事亭前地十四號,開設一所「孫醫館」行醫。該地即現時澳門郵政總局所在,並因要改建郵政總局,而將該一列單層平房拆卸。

孫中山先生的仁心仁術,卻是樹大招風。雖然在澳門得到了華人和許多葡人擁戴,但也惹來了在澳門執業的葡籍醫生的排擠,指他不懂葡文葡語,又沒有葡國的醫科文憑,在澳門行醫是非法的。在此情況下,孫中山先生便於一八九三年(清光緒十九年),被迫把中西藥局關閉,遷到廣州,在雙門底聖教書樓掛牌行醫,並在次年重開藥局,把中西藥局改名「東西藥局」。他在廣州行醫和在澳門一樣,診金隨意,遇到難產、服毒等危症,更是不顧貧富,一律對待,廣州居民一致推崇。

其實,孫中山先生在澳門的遺址還不於此。他曾與楊鶴齡、陳少白、尤列等好友常聚會,並在水坑尾巷十四號楊鶴齡住宅暢論國事,大膽議論朝政,被人稱為「四大寇」。在此期間,他認識了鄭藻如,並於一八九零年給有志改革的維新人士鄭藻如寫了一篇著名的論政文章《致鄭藻如書》,此文後來被列為《孫中山文選》的首篇。他又結識了維新人士鄭觀應,其《盛世危言》就含有孫中山先生的不少思想火花。

由特區政府收購中西藥局舊址,並將之修舊如舊,開放供公眾參觀,一直是澳門各方人士的意見。本欄也曾提出,澳門在中國的近代史和現代史中,佔有重要的一頁,留下了不少遺址,包括中美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的簽署地點,鄭觀應撰寫《盛世危言》的鄭家大屋,孫中山先生進行革命活動走出第一步的「中西藥局」,還有「國父紀念館」及葉挺將軍故居等。這都是向澳門青少年及內地遊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場所,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將之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澳門雖然實行「一國兩制」,但前述的歷史遺址,都是屬於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一部份,應當說也是屬於國家的寶貴資源。將之列為「愛國教育主義基地」,並不妨礙「一國兩制」的實施。當然,是否使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稱謂,可以斟酌。或可由澳門特區政府將之命名為「青少年教育基地」。為了宏揚愛國愛澳精神,向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特區政府應肩負起這一責任。

特區政府對鄭觀應故居的收購和維修,是成功的,可為中西藥局的收購維修提供經驗,更可為特區政府收購「葉挺將軍故居」,提供範例。特區政府相關部門應與婦聯協商,以「換樓」方式,另行安排並贈送一處適當的樓房單位,供婦聯作第二托兒所的所址。而「葉挺故居」就收歸特區政府所有,並按葉挺將軍在澳門居住期間的原狀予以修復,「修舊如舊」。故居內擺放葉挺將軍的傢具或遺物(倘徵集不到原物可仿製),並展出葉挺將軍特別是他在澳門居住期間的事跡(包括出任新四軍軍長及籌款、購藥、轉運武器等公務),還有葉挺將軍的攝影作品,圖文並茂地展出,作為對包括澳門同胞在內的所有中國人進行愛國主義精神及品德教育的基地。據說,包括前任特首何厚鏵、現任特首崔世安,也有此意願,並與婦聯進行商討,但卻至今仍未能實現,故而「葉挺故居」仍然向廣大澳人和遊客賜以「閉門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