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新城區總體規劃草案專家論證會昨日舉行,與會專家重申建設新城區對本澳的重要。當局表示,聽取專家意見後所形成的規劃草案將在10月起諮詢公眾兩個月。
司長介紹新城規劃
來自內地、美國、香港以及本澳的專家學者參加昨日的論證會。運輸工務司長劉仕堯在論證會上介紹了本澳新城規劃的工作。他說,國務院於2009年11月批覆同意澳門特區政府填海造地約350公頃,建設澳門新城區,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由2009年開始,運輸工務司啟動新城區規劃研究工作,去年10月運輸工務司委託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開展《澳門新城區總體規劃》研究工作。為推動本地專業界別參與新城規劃和建設,運輸工務司也分別與建築、工程、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社會經濟等不同範疇的澳門專業團體合作,開展多項新城區規劃專項研究。
劉仕堯強調,澳門新城建設面對土地有限、環境資源不足和社會訴求的挑戰,研究團隊對新城區總體規劃研究提出三個基本判斷,新城區的利用方式和結果將影響澳門的結構和核心特徵;新城區的發展不僅是澳門本身建設問題,更涉及區域整體優化問題;要理解澳門的城市價值和社會理想,以達成新城區公共價值的共識。
他說,澳門將藉新城建設的契機,打造嶄新宜居城市面貌,落實“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發展定位。
專家重申新城區建設重要
中國城巿規劃學會副理事長石楠在論證會上重申,澳門地小,土地資源匱乏,制約了長期可持續發展,中央政府批准澳門填海造地建設新城區,為保持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澳門新城區填海3.5平方公里,為特區政府可提供未來一定發展時期內的土地儲備,為提高居民生活品質、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加強區域融合協調發展、實現特區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新城區的規劃、建設關係到澳門長遠發展的百年大計。
石楠認為,新城區規劃涉很多複雜問題,牽一髮動全身。多年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新空間來疏解和平衡現實的矛盾和壓力,各個領域、各階層的訴求,應該在新城區的規劃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積極的回應。不過基於對澳門城市總體的現狀和發展需求的評估,希望在有限的空間裏,解決所有歷史遺留問題、滿足現實訴求、適應未來發展是不現實的,因此規劃需要聆聽各方的意見,把握澳門總體和長遠利益的最大化,尋求現實利益的平衡點,著重向民生需求傾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第二輪諮詢10月展開
參與論證會的專家及政府官員向本澳傳媒表示,此次收集到的專家意見將于在第一輪公開諮詢中所收集到的民眾訴求向融合共同反映到新城區的規劃之中。雖然對新城區樓宇高度、具體設施安排等現時還未有定案,但是一些基本的原則已經確立,在新城的規劃中保證不會出現“屏風樓”,而且還會藉新城規劃,完善澳門交通網絡,增加公共活動和文化設施,與舊城區互為補充。
運輸工務局城市規劃廳廳長劉榕表示,結合專家意見後,新城規劃的草案預計在10月進行公眾諮詢。今次的諮詢方案相對完善,會有模型讓市民直觀瞭解。諮詢為期兩個月,期間除在科學館設專門展覽外,亦會在各區進行專門針對性的展覽,並會充分運用多種扶助系統,讓市民為清楚了解規劃的方案,以便提供更多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