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華政府大樓背後的潛規則

去年,白小刺把自己拍攝的40多張政府大樓的照片傳到網上,引起網友的圍觀和熱議。人們說,這些照片,就是政府的肖像。但在白小刺的眼裏,這些“肖像”不僅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縮影,也反映了基層政府、官員在建築方面獨特的審美趣味。

而人們更關心的則是,為什麼每一個地方政府,都熱衷於修建豪華辦公大樓?豪華辦公大樓背後的經濟驅動力是什麼,隱藏著怎樣一種遊戲規則?

複製天安門、羅浮宮、國會山

最初,白小刺拍攝政府大樓,只是為了參加兩年一度的深圳.香港建築雙城雙年展。當時的主題與城市有關,“我一直對中國城市化進程很感興趣,前幾年又一直在拍開發區、大學城對土地的佔用等題材;在這些開發區中,總是能看見政府大樓的身影。

站在安徽省阜陽市潁泉區仿照白宮建造的馳名全國的豪華辦公樓前,白小刺為它拍攝了14張“肖像”。據媒體報道,潁泉區當時是阜陽最窮的區。即使在樓建成的幾年後,農民人均年收入才兩千多元。而這個樓一共花了3000萬,占區財政的1/3。

兩年多的時間裏,北至呼和浩特、南到深圳、東到上海、西到成都的40多個地方政府辦公大樓的肖像,被定格在他的鏡頭裏,完成市縣級政府大樓的樣本收集工作。

拍著拍著,白小刺心生感慨,覺得在這些宏大的建築面前,自己渺小得像一隻螞蟻,“很多大樓,車可以開進去,但人必須穿過長長的廣場,爬上高高的臺階。”

在拍攝過程中,白小刺發現很多有意思的規律。比如,政府辦公大樓的外觀必須對稱,前面得有一個大廣場,這是標準配置。很多地方政府大樓,都有天安門的影子,縣級政府辦公樓對華表、金水橋等等天安門元素尤其迷戀,甚至於有些地方的政府辦公大樓,赤裸裸地直接複製了天安門的造型。比如,沿海地區的政府大樓偏愛歐式風格,喜愛大理石、花崗岩,惠州市政府辦公大樓顯然就是模仿了巴黎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比如,司法機關的辦公大樓喜歡“借鑒”美國國會山的設計元素。

白小刺曾總結過一些政府的風格,上世紀90年代時修建的大樓都為單獨的塔樓,黨委、人大、政府和政協“四套班子”在同一棟樓裏辦公;但近幾年新建的大樓基本是一個大樓,周圍四個裙樓,四套班子每套一棟大樓,中間的大樓,則是會議中心。“但現在的大樓越來越難拍了。”白小刺說,近幾年,政府大樓又變成庭院式辦公大樓,很多辦公樓都隱藏在主樓後面,雖然看著依然很宏偉,但用相機就很難直觀地呈現出來。

土地財政驅動豪華政府樓

白小刺照片中的政府大樓,多數都建在開發區或者新區,而在這些開發區和新區,政府基本上是第一批入駐者。

相比較于網友對政府修豪華辦公大樓是“腐敗”和“炫富”這些義憤填膺的評價,白小刺的看法相對理性。“如果單純說是腐敗和炫富,的確太膚淺了。”在他看來,這首先是一個經濟驅動的體現,地方政府要靠土地財政擴大收入,要想土地賣個好價錢,就要先提升它的檔次;在開發區或新區建造新的政府大樓,相當於政府傾力打造一個櫥窗,可以繁榮土地市場,抬高價碼。

發展新區,已經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但如何讓新區快速發展,變成了官員的一個考核任務,甚至與官員的升遷直接掛。“政府搬過去,地價就會上來。”白小刺說,如何讓新區快速發展,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問題。而將政府大樓搬過去,則是發展新區最快也是最為便捷的一種方式,從操作層面來說,簡單到只需要公務員們換個地方上班,地價就會飛漲。

成都市政府在高新區建立新行政辦公中心的經歷,驗證了白小刺的說法。成都市新行政中心(下稱“新行政中心”),又名“新益州城市廣場”,是成都新的標誌性建築,位於成都南郊天府大道966號,離目前的市政府所在地天府廣場約7.8公里。

新行政中心占地255畝左右,建築面積約37萬平方米,六棟辦公樓呈蓮花瓣狀放射排列,中間則是一棟橢圓形辦公樓。整體建築氣勢磅、蔚為壯觀,由於外觀設計酷似花瓣,又被成都市民稱為花瓣樓。

此前發出的招標公告顯示,新行政中心投資額約為12億元,若加上土地價值,保守估計總價值在25億元以上。

2007年底,新行政中心落成,因其奢華的外觀,遭到民眾的一致討伐。2008年3月,成都市政府低調搬遷,60多家單位搬入其中,未舉行任何儀式,也未對外通報。

坊間流傳另外一種說法,因新行政中心外觀奢華,“5.12”地震後來災區視察的中央領導大怒,迫於各種壓力,成都市最終決定高調拍賣政府大樓。消息一出,成都城南地價應聲而落。

大樓設計潛規則

一棟宏大、莊嚴、肅穆的政府辦公大樓,是如何建成的,難道所有政府辦公大樓的設計師,都偏愛宏大、鋪排的建築風格?事實並非如此。

華立是一名建築設計師,他和自己所在的公司,曾參與過多起省級、地市級和縣級政府辦公大樓的設計。華立這樣總結自己的經驗:在中國,設計政府辦公大樓,最重要的是兩點,第一個標準就是必須符合權力的審美,也就是說,看起來要像政府辦公大樓,否則沒戲;第二個標準就是領導喜歡。

華立說,地方政府在建辦公大樓的過程中,常會有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比如,有些地方政府在建辦公樓時,會事先參考同一級別的政府是怎麼建辦公樓的。通常,他們強調外觀上的威嚴,並且與權力等級密切相關。如果把政府辦公樓設計成幕牆式、很通透、很開放,方便公民參觀的建築,是絕對不可以的。所以,中軸對稱、等級性是政府辦公大樓最基本的訴求。

其次,在功能分佈上,也強調權力和等級。比如,大樓方位,一定要坐北朝南,方向必須正,不能偏。其實,不少政府領導對風水的要求是比較嚴格的。在內部結構上,對於普通人員辦公地方、重要領導和VIP人物的流線通道,要求都比較高。華立坦承,他所接觸的政府,在建辦公樓時,基本沒有考慮市民的訴求。

而接待市民的辦公區域,一般會與主要領導辦公場所隔離開來,以免產生“幹擾”。

在政府辦公大樓佈局上,除了強調坐北朝南,還有兩種設計模式。一種是“四菜一湯”式的格局:辦公大樓前面一般會建設一個面積較大的廣場,並配上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和規劃館四種文化建築,形成一個所謂的“市民廣場”。有趣的是,現在很多地方政府,往往把辦公大樓與這些建築捆綁在一起,這是個共同現象。

對於失敗的原因,華立的分析是,設計方案不符合領導的口味。

“中國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地方政府的領導很喜歡談建築,搞得自己像建築師似的。”有些地方的市長很強勢,一個人說了算。

華立回憶,他們曾參與一個縣級政府辦公大樓的招標項目,前後經過三輪,政府才選出最後方案。華立說,之所以經過三輪,原因很簡單,專家團評選出來的幾個方案,都不符合領導口味,於是,再次招標,再次評估,直到符合領導的要求。

而另外一次,他們曾給一個省級政府設計建築方案,因為是省級政府,要求比較多,反復修改,歷經2年時間才最後敲定,而此時,設計方案已不是最初的那個樣子了,基本上是幾個省領導集體智慧的結晶了。因此,華立認為,投標政府的建築項目,必須要符合政府領導的審美,否則,再好也沒用。這就是在設計中國式政府辦公大樓時的潛規則。

100年不落伍

2007年,央視採訪被網民熱議的幾家豪華政府大樓的相關領導,領導們的說辭異口同聲:“因為考慮到這個政府大樓要用很久,因此,設計時稍微超前了一點,以保證50年不落伍。”

“紅河州政府大樓是看著漂亮,其實辦公條件很擁擠。很多部門都搬出去了。”前段時間,在網上為紅河辯護的雲南省紅河州州委宣傳部部長伍皓說,紅河州當時是為了省錢,才把政府多個部門建在一起,此外,還加了博物館、市民廣場等配套設施,外觀修建得非常漂亮。他當年在新華社工作期間參與調查豪華辦公大樓時,時任紅河州州長也曾經說過,“很多建築很快就落伍了,也許就會被炸掉,造成浪費,我們這是為了100年不落伍。”

近年來,國家三令五申,要求黨政機關在修建辦公用住房時,必須貫徹艱苦奮鬥、勤儉建國、厲行節約、制止奢侈浪費的精神。

2009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發《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建設標準》,要求黨政機關辦公樓建設必須體現莊重、樸素、實用和節約資源的原則;不得配套建設大型廣場、公園等設施。對於公務員的辦公面積也有相應規定:中央機關的正部級,每人使用面積54平方米;地方機關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正職,每人使用面積54平方米;縣(市、旗)級及直屬機關縣(市、旗)級正職,每人使用面積20平方米。

儘管如此,但實際效果並不明顯。2007年,在網友發起的一次曬曬“各地豪華辦公樓”的活動中,從南到北,都能看到豪華辦公樓的身影。而在山東滕州的豪華辦公樓中,一個普通科員的辦公室就達到了中央正部級幹部的標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維新曾去過很多縣級政府,他說,一個縣長的辦公室就有200平方米,而且這並不是個案。

劉維新說,目前,國家對地方政府的辦公樓建設沒有標準,資產管理不到位,該不該建辦公樓也不清楚,只要找到錢,一般情況下沒有人反對。

此外,地方政府建豪華辦公大樓缺少應有的法律監督。從目前我國預算法的相關規定來看,地方政府支出的資金來自財政渠道的,既可是預算內資金,也可是預算外資金。所以,地方大建樓堂館所的資金來源,應當很複雜,有合法的渠道,還有很多來自企業的贊助等。目前,這方面的精確統計數據很難獲取。

《龍婧 徐向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