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國際影響

端午節不僅在中國各民族申廣泛流傳,而且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陸續傳播到朝鮮、韓國、日本和越南等地,發揮了重要的國際影響,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巨大魅力。

朝鮮和韓國

朝鮮和韓國原本都屬於統一的朝鮮王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分裂為北部的朝鮮和南部的韓國。其實,除了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不同之外,朝鮮和韓國的語言和文化習俗是完全一樣的。

中國和朝鮮、韓國之間長期交往,文化上彼此影響。相對而言,中國國力強,發揮的影響更大一些。端午節至少在新羅時代已經傳人朝鮮半島。此後的高麗王朝、朝鮮王朝全面學習中國文化,端午節這個來自中國大陸的節日得到不斷的發展。

一、一般端午習俗

朝鮮王朝時代,人們把五月初五叫做端午、端陽、重午、重五,或五月節,這些名字都是從中國引入的。另外還有一個不常用的節日名字叫做“上日”,是他們的固有名詞。當時的士大夫家庭用朱砂書寫“天中赤符”、“端午符”,貼在門柱上辟邪。國君和大臣互相贈送端午扇。普通百姓大量使用菖蒲和艾蒿以辟邪。根據朝鮮時代學者洪錫謨(東國歲時記)等書的記載;端午日,男女兒童要化上“端午妝”,就是用菖蒲水洗臉,塗上胭脂。婦女削菖蒲根做簪子,“遍插頭髻以避瘟”。有些地區的人,端午節要喝菖蒲水,或者吃艾子糕。同時,人們又把端午稱為“女兒節”。因為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

當時的畫家申潤福描繪了端午節眾人出游水邊的場景;水面上菖蒲茂盛,男女老少在大樹下蕩秋千,還有幾個壯士在摔跤。蕩秋千和摔跤是中國端午節習俗中沒有見過的,應該是朝鮮時代在接受中國端午節的時候結合本國文化進行的創新。

作為發達國家的現代韓國,多數地區的端午習俗已經淡化。但是,部分地區(如江原道江陵市)仍然完整地保存著古老的端午節習俗:婦女用菖蒲煮水洗頭,用經過雕刻的莒蒲根簪頭發,采艾蒿做艾餅,畫端午符,畫端午扇,蕩秋千,摔跤等等。

二、韓國江陵地區的端午祭

最引入注目的是韓國江陵地區還保持著完整、盛大的“端午祭”活動。這項活動祭祀三位神靈:大關嶺山神、國師城隍和國師女城隍。核心是國師城隍神。祭祀的目的是祈求神靈保証村落安寧、治癒疾病、農漁豐收和林木茂盛。這些神靈的前身據傳說都是韓國的歷史人物。當然是韓國所特有。這些神靈的功能也非常豐富,遠遠超過中國的瘟神。

根據韓國江陵市出版的(江陵的無形文物)介紹其儀式過程如下:農歷四月初五開始釀制神酒。四月十五日在山神閣舉行“大關嶺山神祭”。同日,在距離不遠的國師城隍堂舉行“國師城隍祭”。然後巫師請國師城隍降落在神木上,鋸斷神木一枝,用彩綢包裹,由壯漢高舉遊行。沿途經過邱山、鶴山,到達江陵國師女城隍祠,進行“奉安祭”。國師女城隍原本是一位姓鄭的普通女子,被國師城隍派來的老虎搶去,成為其妻子。五月初三傍晚,舉行“迎神祭”。百姓們列隊提端午燈迎接國師城隍夫妻。五月初四到初七每天舉行儒教性質的“朝奠祭”。然後由巫師舉行巫俗祭祀直到深夜。五月初七舉行“送神祭”。人們面對國師城隍和國師女城隍的牌位進行祭祀。然後,把神木枝、神牌位、燈籠、龍船(書中沒有介紹龍船活動,但原文如此)移到河邊不遠處全部燒掉。儀式結束。

當我們看到焚燒神木枝、神牌位和龍船的時候,就不能不想起中國端午節燒瘟神的儀式。兩者的結局的確太相似了。這個國師城隍神綜合了韓國的山神和中國的瘟神,是韓國人民融合中韓兩種文化因素進行的創造。

韓國政府很早就開始關注本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江陵市端午祭從1958年開始參加全國民俗藝術競賽。1967年,“端午祭”被批准為韓國國家級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並確認了專門的傳承人。在這個過程中,原本完全民間性質的端午祭儀式如今已經基本官方化了。政府官員直接主持祭祀儀式。2005年11月24日,江陵市端午祭正式進入聯合國“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日 本

日本也有端午節。日本平安時代(794一u92)的貴族階層首先引進了中國的端午節。後來,這個節日傳人民間。江戶時代,端午節的各項要素已經普遍存在於日本民間生活之中。

日本主要的端午習俗包括:吃粽子和柏葉餅;有些地區把菖蒲和艾蒿插在屋簷上,或放在房頂上;有些地區喝菖蒲酒,用菖蒲水沐浴。傳統的日本浴池在端午都要把菖蒲切成段放進水池中。這些都與中國端午節習俗基本一致。鹿兒島五月五日的時候,母親背著不到一歲的小女孩出門.在外邊跳一種名叫“幼女祭”的圓圈舞。類似于中國南北方普遍存在的帶孩子回外婆家“躲端午”的習俗。

日本沖繩有端午竟渡習俗,稱為“哈利”。長崎的“爬龍”活動就是竟渡。這都是從中國傳人的。當然.與中國一樣,日本的競渡活動並不都是在端午節進行。像對馬、島根等地區的競渡日期不是端午節,內容也是日本特有的神社祭祀儀式之一,這些恐怕是日本傳統文化所固有的。

日本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是,掛鯉魚旗,擺武士偶人。在日本三月三是女兒節,端午節主要是男孩子的節日。所以,每到端午節,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掛出鯉魚形狀的旗子,有一個男孩掛一條。從鯉魚旗的數量可以知道此戶人家有多少個男孩子。家裏還要擺出相應數量的武士偶人,表示孩子未來能成為武士。不過,有的日本學者認為:原始的武士偶人可能是用來轉移汙穢和災難的,節後要把它們扔到江河大海裏。這和中國民間的“躲避災星”、“扔災”習俗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