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武警司令回憶唐山大地震

今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6周年紀念日。當年震後4小時,周玉書奉命率部開赴唐山,是首批參與救援的部隊。今日,77歲的周玉書向記者回憶了當年的情形。半個世紀戎馬生涯中,周玉書曾參加多次天安門大閱兵,獲得全軍炮兵團司令部大比武第一名。他是武警部隊組建以來的第3位司令員。在香港回歸前夕,作為廣州軍區副司令的他又負責籌建駐港部隊。但對於他來說,最深刻的記憶依舊停留在36年前的唐山大地震。

「就像走進了一場噩夢」

1976年的那個春夏,43歲的周玉書很仿徨。由於在「文革」中受盡批判,盡管他工作出色,但任副團級幹部後卻一千就是12年。終於有一天,他所在的北京軍區24軍(位於河北承德)軍長要找他談話,決定讓他轉業。

組織的安排還沒等來,7月28日淩晨,唐山發生7.8級大地震。4個小時後,上級命令傳來,要求周玉書趕緊帶領軍炮團趕赴唐山。可是,他們除了知道地震發生在唐山外,震級是多少、震中在哪里、傷亡情況如何等災情全然不知。缺乏信息而從未有過地震救援經驗的戰士,沒帶任何換洗衣服、醫藥用品甚至任何食物,背著幾把鐵鍬就集結出發了。

作為先遣部隊,周玉書和一名機要員、衛生員當天下午5點左右先到達唐山市區。3人被眼前的景象嚇呆了--目之所及一片廢墟,看不到一棟立著的房子,街上到處都是光著身子的男男女女,呼天搶地。馬路成為一條條飄帶彎曲散在地上。 「就像走進了一場噩夢,幾分鐘後人才清醒過來,想起自己是來救災的。」

當晚,周玉書給軍部發去了16個字的急電:「唐山一片廢墟,多來人、車,越多、越快、越好。」

無能為力的痛苦

周玉書很快來到了他負責的區域:唐山市區西部的文化略一帶,總指揮部的命令是「不管一切先救活人」。

周玉書說,當時戰士們聽到哪裏有人呼救,就先救哪里。可是他們沒有大型器械、沒有切割機,只有幾把鐵鍬,面對著堅硬如鐵的鋼筋混凝上,根本無能為力,常常戰士們救著人,地下的呼救聲也就慢慢微弱,最後就消失了。然而在關鍵時刻還發生了一個差錯。當時,24軍在唐山市南部建有一個柏各莊農場。農場在給軍部的電報裏說「傷亡了200餘人」,軍領導誤看成「傷亡3200餘人」,於是命令208團緊急去農場搶救。周玉書得知後,趕緊到路口攔阻,告知農場傷亡不嚴重,請他們轉往市區搶救。該團團長不肯,質問他:「是執行軍長的命令還是執行你的命令?」他們到農場後才發現果然錯了,次日才折返唐山,這時大地震已經過去了48小時。

連一頂帳篷都沒帶,周玉書只好以唐山飯店旁的一個葡萄架為臨時指揮所,開始了救援指揮。周圍的老百姓知道後,不斷自發運送傷員過來。可是,隨軍來的只有一名衛生員,藥品也只有紅藥水。輕傷的傷員到了,還能簡單清洗包紮,骨折、重傷的傷員則除了安慰,一點辦法都沒有。

唐山地震救援3條教訓

震後第二天,災情基本明瞭,中央開始直接派飛機到唐山上空發傳單,宣傳「人定勝天」,並空投饅頭等食物。「一包包地投下來,到處都有人去拾。」周玉書說,很多傷病員沒辦法拾到,戰士們就把自己拾到的饅頭分發給他們。就這樣,周玉書和戰士們整整餓了三天。

周玉書和戰士們在唐山一呆3個多月,直至當年11月唐山已基本恢復秩序,他們才回到承德,上級將三等功頒給了這位還在為轉業發愁的軍人。北京軍區的一名領導人聽說後,批:「這麼好的一個幹部,怎麼能讓他轉業呢?不要走了。」就這樣,周玉書留在了部隊。後來,周玉書獲得平反。1990年1月,他被任命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司令員。3年後,他出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直至1996年退休。

周玉書曾總結了唐山地震救援的3條教訓:第一,震後軍隊要在第一時間趕到災區,醫務人員、大型器械要一起進入災區。第二、控制進入災區人員,保障交通要道。第三,災區治安無小事。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今年的玉樹地震中,這些教訓都已被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