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有條件提升全民醫療保健福利

劉紹滿

眾所周知,住房、敎育和醫療這三大民生問題被形象地比為“新三座大山”,澳門現時的醫療福利雖然優於許多國家和地區,然而,如何提升醫療服務質素,仍是市民最關心的民生問題之一,因為它同每個人的生命與健康,及家庭幸福息息相關,而有條件能到外地求醫的人始終是極少數。因而,特區政府在未來的施政過程中必須需要繼續推出相應的完善長期的醫療福利政策,現時已是八月底了,每年一度的特區政府施政報告亦即將到來,當局應能眾望所歸,在社會福利的醫療福利政策方面著更多墨,或可仿效英國等西方國家的做法,推出一套適宜本澳的中、長遠的及完善的醫療政策或措施,以切實進一步提升本澳居民的醫療福利。

本澳現時的社會醫療福利政策,基本上仍然是延用過去回歸前的方式,其實任何領域或範圍的政策與措施與時俱進是非必要,特區政府回歸十三年以來都不斷努力提升本澳居民的醫療福利及推出一系列短中期的措施,特別是本屆政府以來,作為在過去負責十多年醫療系統工作前文化司長的現任行政長官來講,相信對本澳的醫療政策及醫療福利已是輕車熟路,在他上任的三年以來亦是不斷設法提升居民的醫療福利,包括派醫療券、擴建山頂醫院及完善護士制度等,一系列的施政政策對於居民都有好處及亦符合社會實際的需求。可是,正如剛才筆者所言的,本澳的醫療福利政策需與時俱進,醫療福利達至全民的程度,從目前的政策措施來看仍有提升之餘,居民看病難的事件或醫療的床位及醫療設備跟不上實際的需求,這些實際問題已經不是新聞了,更是訪間老生常談的事實。同時,與時迸進改善及提升本澳的醫療福利,筆者亦是認同眾多學者及議員所言的,本澳現時的財政收益的情況,完全是有條件每年撥出更多的資源投放在醫療福利方面,以為民所需、為民所急之用。

對於本澳醫療福利的問題,其實筆者透過網絡的方式查閱一下本澳有什麼醫療福利,也不難就可以知道,所有出示澳門居民身份證的澳門居民於衛生局轄下的衛生中心接受任何衛生護理服務均屬免費,包括孕婦、待產及產後壹個月內的婦女(澳門居民身份證及醫生證明)、10歲或以下小童(澳門居民身份證)、中小學生(教育暨青年局發出的學生證)、教師及教職員(教育暨青年局發出之教師證或教職員證)、貧民(澳門居民身份證及社會工作局發出的貧民證)、65歲或以上老人(澳門居民身份證);癌病患者、精神病患者、傳染病患者及吸毒者(澳門居民身份證及衛生局發出的證明或衛生護理證)以及 囚犯)。據衛生局去年03 月的消息指,衛生中心免費為澳門居民提供各類醫療保健服務。20 10 年,衛生中心的服務人次約近53 萬次, 在衛生中心登記的居民己有八成多, 反映大部分居民都能夠得到本澳的基本醫療保障。醫院專科醫療服務方面,所有澳門居民可享有3 0 %的醫療費用減免, 亦可經由衛生中心轉介到仁伯爵綜合醫院進行免費的輔助檢查;另外,部份特定人士, 如6 5 歲以上老人, 小童, 中小學生, 孕產婦, 精神病、傳染病和癌症病人等可享有免費的醫院醫療服務。市民除在政府醫療系統得到免費的醫療服務外, 政府還通過資助購買服務的形式,與非政府醫療機構的合作,去年合共為市民提供超過40 萬個中、西醫及牙科的一般門診, 以及6 萬多個醫院專科門診和6 千多個住院服務名額。即市民可以到與衛生局簽訂協議的9 間非牟利醫療機構得到以上的各種醫療服務。如在鏡湖醫院可以享用由政府資助的各種門診、住院、手術和急診的免費專科醫療服務, 包括有7 . 2 萬個門診和6 千多個住院, 以及今年新增的1.1萬個急診的免費名額。在政府的補助之下, 市民又可以利用“ 醫療補貼計劃” 選擇到私人醫療機構就醫。200 9 年開始推行面額為澳門幣5 0 0 元的“ 醫療券”, 旨在方便市民到私家醫生看診。在2 0 09 至2 010 年度, 醫療券的使用率達到90%, 即超過4 0 萬人使用,涉及的金額約為澳門幣2 億元。並且,自澳門回歸後,為提高本澳醫療水準,回應居民對更優質醫療服務的需求,政府已著手進行一系列醫療建設、醫療改革工作,多年努力下,令本澳居民擁有優厚的醫療福利制度。為配合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當局更訂出十年投資百億建設及完善醫療系統的計劃。 為完善本澳醫療系統,特區政府早前已制訂《完善醫療系統建設方案》,並計畫在未來十年將重建及增建衛生中心,完善初級衛生保健網絡,在專科醫療方面,將逐步落實山頂醫院急診大樓、專科大樓、傳染病康復中心以及離島醫院等一系列規劃。

從上述的醫療福利政策來看,除了醫療券是人人有份的之外,其餘的醫療免費措施並沒有惠及全民,局限性仍然存在,對於處於邊緣性的或有需求的居民仍然是有望千秋水之感,造成看病難及有病沒錢治的居民,大有人在。因此,為了提升居民的醫療福利,政府當局應切實將醫療福利提升,實施全民性的免費醫療福利,亦就是講屬於本澳的居民,只要其在生的一天,其都有權利享受到本澳政府給予的免費醫療福利,並非僅僅處於六十五歲或以上及其他特殊的階段才可以。其實眾所周知,醫療是一個無底洞,特別對於一些特殊的慢性病來講,一些處於基層的及並非是受惠階段的居民,若他們受到某種病患而沒錢醫治時,除幸福的有某個慈善團體會給予幫助之外,其餘的就叫天不應及叫地不靈了。若真正實施全民免費醫療福利,對於全體居民來講,相信真是一件非常的好事、喜事,這也是全體居民分享社會發展的成果之一。筆者亦認為,政府當局是有必要研究及推出全民性免費的醫療福利,也相信以目前本澳每年都有超過二千億的博彩收益,特區政府每年都有數百億元的財政庫存,完全是有條件應付得到全民性免費醫療福利的,若措施或政策得以推出,相信這也是特區政府一個創新的政策,也是符合這一屆政府施政所言的“創新”理念,也可以更加體現特區政府的為民所想、為民所需的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

筆者除了建議政府實施全民性的免費醫療福利之外,還可以實施“雙保險”的作用,以強制性的法律要求所有大中小微企業必須為每位買醫療強制性的保險,這樣不管是本居民或是外地居民都會享受到特殊的保障。據瞭解,現時很多工作的居民都沒有醫療保險的,特別是建築業等特殊工作的工人,他們一般只有四十歲左右,現時還沒有得到政府所規定的免費醫療的年紀階段,並且這些工人都沒固定或長期的工作地點或公司,可以講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哪里有工作哪里去的情況。若推出免費醫療福利或強制性的保險制度,自然就不同,一方面確保居民的有一種安心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也體現本澳社會福利的完善性。同時,對於同樣為本澳作貢獻的外地員工,本地居民用一分的力量工作,而外地員工為了保飯碗,他們每每是需要用兩分的力量努力工作,可謂也是為本澳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要讓這部份外地員工能有歸屬感或安心工作,也有必要在醫療福利方面,為他們提供一個安心的強制性保障。筆者也認為,當局也可研究或制定一個為外地員的福利基金,專項為有需要的外地員工提供醫療等特殊的需求之用,同時,當局必須有責任制訂強制性的法律或法規,規定用人的企業為外地員工購買醫療保險。雖然現時的勞動關係法都有要求企業為員工購買醫療保險,但是據瞭解還有很多中小企業為了利益而背道而行,根本就沒有為員工購買醫療保險,對此方面,作為專責部門應積極清查及保障外地員工的利益。

目前社會保障體系雖然已有進步,但仍有不足,包括缺乏全民醫療保險制度,醫療福利局限於部分人士,社會服務設施嚴重不足等,政府如何規劃構建一個包括住屋、養老、醫療、教育及社會福利服務在內的全面社保體系,以提高澳門整體社會保障水準。長期目標則為建立全民醫療保險制度,當局研究全民醫療保險制度多年,只是至今未有結果。全民醫療保險制度在本澳實施,既是有條件,也是有必要。全民醫療保險制度可讓每名社會成員都有醫療保險,當患病時由於有保險的支援,他們可以選擇到私人醫院或診所求診,甚至到外地求診,令患者有更多的選擇權,也可把壓在公共醫療系統的醫療服務需求分流到私人醫療服務。鄰近香港已開始推行醫療保險計劃,以自願為起點逐步推展至全民;而台灣的全民健保計劃更被一些學者譽為全球典範,認為其在國際上僅次於瑞典而排名世界第二。台灣的全民健保具有社會保險的精神,即所謂風險分攤。在自助互助的基本理念下,年輕人賺錢分擔老幼的醫療風險和成本,達到年齡族群和世代互助。相信這是澳門醫療改革的其中一個出路。當然,要建立全民醫療保險制度,可能須投資不少,純粹由居民出資肯定難以成功,而必須由政府牽頭並作重大的資源投入,以吸引市民參與,從自願參加到最終達到全民參與。目前,藉著政府庫房充盈,應可在龐大儲備中撥出一筆款項推動建立全民醫療保險制度。此制度若能建立,將可充分調動公共和私人醫療服務資源,讓公共醫療和私人醫療兩條腿走路,讓澳門居民能人人病有所醫,長遠解決本澳居民看病難的問題。

本澳的醫療衛生服務,可分為政府和非政府兩大類。政府方面有以提供初級保健為主的衛生中心和提供專科服務的仁伯爵綜合醫院(俗稱山頂醫院)提供的醫療服務。非政府方面,可分為接受政府和團體資助的醫療單位,如鏡湖醫院、工人醫療所、同善堂醫療所等,以及各類私人診所和私人化驗所提供的醫療服務。其中特區政府衛生中心和同善堂醫療所提供的服務基本上是免費的。 澳門的民間福利機構主要由社團和教會主辦,其提供慈善服務的範圍十分廣泛,包括幼兒及家庭服務、兒童及青少年服務、安老服務、康復服務、醫療服務、輔導服務和社區服務等,服務的方式有經濟援助、家庭及婚姻輔導、為青少年提供心理輔導、設立老人中心和安老院、免費醫療等。這些機構的經費除部分來自政府資助外,主要是熱心人士的捐獻以及通過舉辦活動進行募集。澳門政府自30年代介入社會福利事業,成立了專門的政府機構。隨著七八十年代澳門經濟的騰飛,政府加大了對社會福利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