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城之運:押紅還是押黑?

其他城市應該留意拉斯維加斯的市場口號:“不如意已過去,不應再回想。”

“賭城”是外行人的說法,博彩業人士更關注的是“賭場”(Casino)。

當賭場規模化繼而發展為賭城時,博彩業就以產業鏈的形式融入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範疇。在全球愈來愈多國家和地區博彩合法化的今天,拉斯維加斯順利從“賭城”轉為“娛樂之都”,而澳門的陣痛才剛剛開始。

統計全球博彩業的“世界賭場記錄”(world casino directory)網站,最新評選出的“十大賭場”中有三家位於澳門,兩家在拉斯維加斯,蒙特卡洛和巴登-巴登也榜上有名,其餘三家分別是馬來西亞雲頂(Genting Highlands)、南非太陽城和美國康涅狄格州的金鐘大賭場(Mohegan Sun)。

1880年,一位曾在澳門短暫停留的意大利人在佛羅倫薩出版的歐洲著名文化雜誌《新選集》(Nuova Antologia)上把這座東方小城與摩納哥的蒙特卡洛(Monte Carlo)相提並論,Macao這一名字也首次載入現代博彩業的史冊。事實上,當時的澳門賭博合法已經有33年,而蒙特卡洛的賭場剛走過第17個年頭。至於日後並稱“世界三大賭城”的美國拉斯維加斯(Las Vegas),在19世紀80年代還是一片荒漠,1/4世紀之後才建市,又過了1/4世紀博彩業才露尖尖角。

澳門還算不上歷史最悠久的賭城。德國溫泉療養地巴登-巴登(Baden-Baden)在1824年就開設了現代意義上的第一家賭場“休閒宮”(Kurhaus)。不知為何,巴登-巴登的知名度遠不如同樣位處歐洲、走奢華路線的蒙特卡洛,正如大多數人只知道美國有個拉斯維加斯,而不知美國另一個“賭城”——大西洋城(Atlantic City)。

值得注意的是,澳門和拉斯維加斯都有許多賭場,而提起蒙特卡洛或巴登-巴登只是指城中歷史最悠久的那家,雖然目前兩地都有多家賭場在經營。從這個意義來說,只有中國澳門和美國拉斯維加斯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級賭城。

歐洲賭城:高貴奢華

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博彩業被視作“賭博”,後者的名聲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並不光彩。早在公元前4世紀,古印度思想家考底利耶就在名著《政事論》中建議收賭博稅進行管制,可見賭博風氣在古印度社會的盛行和不良口碑。大多數宗教也是不贊成賭博的,如古代猶太教的宗教領袖反對賭博,其至認為賭徒沒有資格在法院作證。伊斯蘭教始終禁賭。天主教則相對寬容,認為只要賭博是公平的就不存在道德風險,這也為歐洲賭場的誕生奠定了思想基礎。  縱觀世界歷史,所有賭城的誕生都離不開當地政府的財政緊張,而開放博彩業是最快的一種財政收入,世界最古老、歐洲最大賭城巴登-巴登也不例外。1801年,當地政府開始徵收“賭博稅”,這意味著以往不合法的博彩業終於名正言順了。當時的巴登-巴登由於其溫泉療養出名,成為當時歐洲達官貴人的夏季避暑勝地,而他們也很樂意“小賭怡情”一把。

當巴洛克風格的“休閒宮”正式成為賭場後,除了賭博,客人還可以欣賞到高雅的歌劇和舞蹈。賭場對客人有衣著要求,男士們必須穿西裝戴領帶,女士們更須衣著得體,穿戴整齊。與此同時,不少文人墨客也在這裏找到了創作靈感。186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與新婚妻子安娜曾在巴登-巴登待了五周。他用自己在這座小城體驗到的賭徒心態寫下了名著《賭徒》。

巴登-巴登的賭場在1872年因“鐵血首相”俾斯麥的禁賭令而歇業,直到1933年才重新開張,但在1944年時又因二戰再次關門,直到6年後才恢復營業。據悉,如今每年仍有60多萬富豪從世界各地趕到這裏揮霍。畢竟不是每座賭城都有如此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和得天獨厚的SPA享受的。

由於前後加起來有67年的停業時間,巴登-巴登的“歐洲賭城”之名讓位于“後起之秀”蒙特卡洛。

在歷經西班牙、法國的多年統治之後,在格裏馬爾迪家族堅持不懈的努力下,1861年正式獨立的摩納哥公國同時面臨政困難和資源匱乏。當時的摩納哥大公查理三世下令開發本國已有的溫泉資源,並同時放開在法國統治時期禁止的博彩業,以此紓困。他還決定建設一座名為蒙特卡洛的新城,寓意“山中之山”。蒙特卡洛大賭場由此誕生,這棟建築物出自巴黎歌劇院設計師賈米爾 (Gamier)之手,包含了歐洲多個時期不同的宮殿式風格,裏面還藏有珍貴藝術品,整個大賭場被花園環繞,頂端的露天大平臺,視野可以翻越地中海,直望遠方的意大利。

2年後,一個名叫弗朗索瓦‧布朗 (Fran ois Blanc)的人來到蒙特卡洛。這位在漢堡發家,擁有超級玩家和億萬富翁雙重身份的人斥重金(150萬金路易)買下了蒙特卡洛50年的經營權,還和同伴們成立了“蒙特卡洛海灘協會”來掌管全局,繼而大手筆擴建了賭場。短短幾年間,蒙特卡洛賭場的生意日益紅火,再加上巴登-巴登賭場的關閉,全歐洲的賭徒都湧向了蒙特卡洛,摩納哥逐漸擺脫了財政危機。鼎盛時期,博彩業進賬占到摩納哥全國收入的95%,並且帶動了相關旅遊業、服務業、金融業等發展。1953年,第一部007小說《皇家賭場》就取材於蒙特卡洛,而後數部邦德電影均在此取景。

1967年,摩納哥政府接管賭場。到20世紀末,博彩業依舊年收入占到GDP的七成。雖然舉國開賭,但蒙特卡洛賭場只接待外國人,嚴禁本國人賭博。據說,賭場裏的工作人員至少要會三門語言,因為摩納哥官方語言是法語,而全國也通用英語和意大利語。

如今,摩納哥財政已逐漸減少對博彩業的直接依賴。博彩收入降至國家財源的四成左右,其餘部分則有博彩帶動的旅遊業和房地產業取而代之。但每年到蒙特卡洛試試運氣的賭客仍有20多萬人次,

美國賭城:娛樂至上

現代社會普遍認為賭博存在社會成本(犯罪率上升、當地經濟對此過於依賴等),因此各國政府或是直接禁賭,或是加以限制。

而美國則是“賭徒的天堂”。自1931年內華達州賭博合法化後,美國博彩業進入賭場時代。1978年,大西洋城開賭,打破了美國由一個州單獨壟斷博彩的局面。如今,除了旅遊發達的夏威夷和保守的猶他州沒有賭場外,美國其他地區都開放了博彩業。據悉,美國每年進出賭場的人超過1億人次,賭場營業總額達數千億美元。艾奧瓦等州甚至在密西西比河等內河上,開辦了賭船。美國也是全世界擁有“賭城”最多的國家,比較著名的就是內華達州的拉斯維加斯、新澤西州的大西洋城。

拉斯維加斯是美國唯一一個建於20世紀人口卻過百萬的城市,博彩是這個“不毛之地”選擇的出路。為了廣招來客,賭場往往裝修得豪華氣派,標新立異。賭場內部金光燦爛,身穿制服的侍者和打扮妖豔的“兔女郎”,手捧美酒和飲料,穿梭走動,隨時服侍左右。

每年,拉斯維加斯都會接待超過4000萬遊客,其中75%為“回頭客”。博彩業帶動了拉斯維加斯乃至整個內華達州經濟,為了讓賭場良性發展,拉斯維加斯對於投資人的審查十分嚴格,治安也十分良好,中頭獎者甚至可由專門的警衛護送到美國任何一個地方。

從1999年開始,拉斯維加斯開始轉型,逐漸增加酒店、餐飲、購物和演出等非博彩類旅遊資源的投入。到了2005年,到拉斯維加斯四日游的旅客平均只花4小時賭博。在博彩業的支持下,拉斯維加斯也成為世界級的會展“聖城”和美國“結婚之都”。2014年,拉斯維加斯成為新婚夫妻度蜜月最多的城市。

拉斯維加斯的居民及遊客總體,在全美有很大的代表性,很多消耗性產品都在這裏測試新市場;NBC電視臺還發現,這座城市也是隨機向觀眾測試電視劇反應的最好地點。很多人相信,沒有地方可以比拉斯維加斯更具創新性,其他城市應該留意拉斯維加斯的市場口號:“不如意已過去,不應再回想。”

迫使拉斯維加斯轉型發展的,可能是它的“勁敵”——大西洋城。它曾是一個破落的海濱小鎮,借助靠近紐約、費城、芝加哥的優勢,以賭起家。不幸的是,這座常住人口近4萬的小城,在2014年由於當地4家著名賭場的關閉而造成大量人口失業和財政危機,2015年1月不得不由新澤西州暫時接管。大西洋城的失敗原因之一,就是除了博彩業沒有其他更好的經濟來源,而它的知名度始終不如拉斯維加斯,也沒有巴登-巴登這樣的人文底蘊來吸引遊客。

亞洲:百花齊放

澳門大學博彩研究所所長馮家超指出,博彩合法化的浪潮自20世紀80年代自美國揭開序幕以來,博彩業尤其是賭場的經營環境及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國紛紛將賭場合法化作為增創稅收、鞏固或開拓旅遊目的地的經濟發展策略之一。在交通便利和賭場普及情況下,賭場業將會面對前所未有的競爭環境。

雖然如今的澳門仍是亞洲博彩業的龍頭老大,博彩業收入甚至一度是拉斯維加斯的7倍。但從20世紀末開始,從熱帶赤道到亞寒帶,從印度洋到太平洋,亞洲各地的賭場遍地開花,搶了澳門不少生意。

亞洲排名第二的馬來西亞雲頂山莊酒店賭場因其1800米的海拔和亞洲獨有的懸天過山車足以讓澳門黯然失色。雲頂的老闆是被稱為“大馬賭王”的福建裔華人林梧桐,木匠出身的他在馬來西亞建築界摸爬滾打多年,於1965年在雲頂高原興建酒店,並於5年後獲首相特許在酒店內開辦賭場。與澳門不同,雲頂賭場絕大部分地方實行禁煙,顧客也要求衣裝整潔,而且原則上只對外國人開放(馬來西亞國教是伊斯蘭教)。

有研究顯示,在某地引入賭場後,約有30%-70%去外地賭博的人將留在當地賭博(即“奪回效應”)。澳門經濟學會理事阮建中博士舉例表示,新澤西州光顧賭場的人次中,88%選擇鄰近的大西洋城,只有5%會去更遠的拉斯維加斯;而在馬薩諸塞州,79%的賭客會光顧較近的康涅狄格州的賭場,6%的賭客才去拉斯維加斯。

因此,各地賭場經營模式逐漸發生變化以應對競爭——由以往賭場酒店轉變成集酒店、餐飲、娛樂表演、會展、購物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