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在競選期問和當選後,一再強調其兩岸政策核心是“維持現狀”。然而,蔡對于馬英九執政8年後兩岸關系形成的新現狀進行選擇性接受,試圖以遵循“現行憲政體制”予以模糊處理,不在“兩岸一中”核心立場上表態。蔡英文執政後,難以公開承認“九二共識”核心內涵,很可能繼續以模糊策略維持低標准的兩岸現狀。在兩岸政治互信喪失的情況下,蔡的“維持現狀”政策缺乏基礎,兩岸關系脆弱性增大,將進入“危機管理期”。
一、蔡英文對兩岸現狀的解讀
在馬英九執政8年間,海峽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創建出新的兩岸關系現狀。其大體表現為:政治方面在“一中”問題上兩岸共同認知進一步明確化,軍事安全方面兩岸呈現和平穩定狀態,社會經濟方面交流融合擴大。對於兩岸通過共同政治基礎和良性互動所構建的這一新現狀,蔡英文與馬英九的認知和解讀並不相同。
對馬英九當局來講,維持現狀是統一和“獨立”之外的第三種兩岸關系狀態,台灣方面維持了“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台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一是兩岸關系從1949年至2008年的長期對立沖突轉進到和解穩定的狀態,在這種和平架構下,台灣在軍事安全和對外關系上受到的壓力大幅度緩解。二是認為在兩岸關系中“中華民國”“主體性”雖未被大陸承認,但其在島內行使公權力逐步不再被“否認”,即“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兩個互不”)成為現狀的一部分。馬英九當局認為,這是其推動兩岸關系制度化,擴大“中華民國生存空間”的結果。三是兩岸通過協商談判和公權力推動而形成的經濟社會交流合作,包括直航擴大、貿易投資增加、文教互動加強等,構築成台灣經濟社會發展所依賴的新現狀。馬英九當局認為,台灣未來生存發展不能撇開上述現狀及其構成基礎,應該善用新現狀帶來的機會爭取台灣最大的利益。
民進党和蔡英文雖不得不接受馬英九執政所構建兩岸關系新現狀的主要方面,但將“維持現狀”主張解釋為,一是維持台灣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和既有的“憲政”體制,二是兩岸之間要維持和平穩定的發展關系。在兩岸政策上,蔡英文概括承受了馬英九任內生效執行的兩岸協議,對直航、陸客、陸生等民間社會交流亦表示繼承延續。但是,蔡英文將兩岸關系新現狀與構成現狀之政治基礎分割處理。它表現在:在兩岸關系定位上使用彈性的策略和模糊的表述為穩定現狀創造條件,但回避和不處理“兩岸一中”這一核心內涵。馬英九曾不斷向蔡英文施壓,要求蔡說明“維持兩岸現狀”政策中的“現狀”內涵,“是不是目前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與‘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之下的兩岸和平發展”。對此,蔡英文僅以“遵守現行憲政體制”這一原則性表態作答,始終回避直接表態兩岸關系性質問題。
二、蔡執政後處理現狀的策略
蔡英文執政後臺灣將延續馬英九時期的“一致政府”態勢,制約蔡施政成效的主要因素包括提振經濟和改善民生的挑戰,“政治極端化”和全社會“共識赤字”的延續,兩岸關系與對外關系的波動,以及其個人民意支持弱化風險導致領導民進黨能力的下降。蔡英文已將執政後的施政重心放在創建“新經濟”,通過產業創新升級重新激發台灣經濟活力,以提高社會平均薪資,促進充分就業和改善基層民生。在以經濟為內核的施政框架下,蔡英文在處理兩岸關系現狀時將會採取堅持立場和策略務實的做法。
一是以“現行憲政體制”為基軸。台灣歷經七次“修憲”,“憲政體制”中有關兩岸關系定位體現在“憲法”、“憲法修正案”、“釋憲”當中。從台灣民主化以來“修憲”“釋憲”都以“中華民國台灣化”和“政治本土化”為導向,“現行憲政體制”從法理上是“一中”架構,但卻留有不同解讀和闡釋的空間。蔡英文堅持“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在2012年“大選”中所提出“中華民國是台灣、台灣是中華民國”論述即是策略性借用“憲政體制”的一種表現。蔡此次採取“遵循現行憲政體制”的策略作為“維持現狀”的基軸,同時對“主權範圍”、“一中內涵”等問題回避閃躲,即是以一種模糊、各自解讀的論述來回應兩岸政策上的挑戰。
二是以承認“九二會談”事實為緩沖。從選舉以來,大陸和國民党對蔡英文維持兩岸現狀能力的質疑,關鍵是因為蔡未提出“維持的方法”,即未提出能夠讓大陸接受的政治基礎。對此,蔡英文不斷以“擠牙膏”的漸進方式拋出政策主張。蔡英文在1月16日發表當選感言時稱,“未來處理兩岸關系,會積極溝通,不挑舋,也不會有意外。”蔡在1月21日接受台《自由時報》采訪時提出維持兩岸關系和平穩定現狀的四項政治基礎。大陸方面的立場是要求民進黨承認“九二共識”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否則即是改變現狀。台灣島內和美國學者多認為,蔡英文不可能承認“大陸和台灣同屬一中”。因此,蔡單以承認“九二會談”事實作為兩岸關系的緩沖將很難奏效。
三是以低標准的“維持現狀”為目標。就高標准的“維持現狀”而言,它包括延續國台辦與陸委會常態聯系溝通機制,繼續展開海協會與海基會協商談判,保持現有規模和廣度的兩岸交流合作等。蔡英文若不能將兩岸關系內政化,上述機制和安排將會難以為繼。對此,蔡英文和民進黨可能會尋求一種低標准的“維持現狀”。這一現狀包括:在政治上以 “不挑舋”、“不刺激”來換取台海總體和平穩定,或者說是“無沖突、無戰爭”的“冷和”狀態;在經濟上立足台灣自身轉型,爭取美日支持,逐步降低對大陸的結構性依賴;在民間社會上維系既有兩岸交流局面,並能承受一定程度的限縮。對于由高標准現狀轉為低標准現狀所造成的利益損失,蔡英文會將其歸咎於大陸的“政策脅迫”,趁勢宣揚民進黨維持“台灣自主性”的立場,並採取一定配套政策對受損群體予以利益補償,比如採取措施擴大吸引東南亞和日本遊客赴台以補缺大陸觀光客人數減少。
四是確保掌控兩岸政策步調。民進黨全面執政,勢將全面激發“深綠”勢力從蟄伏狀態走上臺面。第9屆“立法院”開議以來民進黨和時代力量“立委”提出諸多“轉型正義”法案,反映出綠營“立委”在選區經營壓力下加大推動“柔性台獨”活動。台灣的“半總統制”產生了“雙重民主合法性”問題,導致“立法”意志與“行政”意志相矛盾的跡象顯現。蔡英文決定兼任民進党主席正是力圖通過“黨政合一”加大約束黨籍“立委”,以實現“立法權”與“行政權”之間相互支持和配合。目前看,民進黨在處理“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時將使用“兩岸人民關系條例”中所採取的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的定位,避免採取“中國”與“台灣”或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兩國論”或“一中一台”的定位,以避免被視為“兩國論”人法和以“分裂主義”行徑挑舋兩岸關系。蔡英文執政後,部分民進黨“立委”和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勢必會繼續以“轉型正義”和“落實民主”為旗號提出蘊含分離主義因數的法案,甚至修正“公投法”降低“修憲”門檻和擴大“公投”指涉對象範圍。蔡英文若欲兌現“不挑舋”承諾,掌握穩健的兩岸政策步調,將不得不利用政權和黨權約束民進黨內激進派。
五是向美再確保“零意外”。蔡英文將會吸取陳水扁時期單方破壞兩岸現狀最終導致台美互信受損的經驗,將台海“維穩”作為推動台美實質關系發展的重要因素。蔡英文幕僚、“新境界基金會國防小組”召集人陳文政在美國表示,“蔡英文在定位台灣角色時,會符合美國的區域策略,不會使台灣成為麻煩製造者。”因美對台政策受由美方認定的改變兩岸現狀的行為影響,蔡英文執政後將避免碰觸“法理台獨”紅線,以減少兩岸沖突和危機為指向的低標准現狀爭取美國認可,並會渲染大陸對台降溫措施為“脅迫政策”以尋求美給予同情和“補償”。美涉台學者蔔道維、容安瀾認為,蔡英文不會推動“法理台獨”,美國認可蔡“維持現狀”政策,大陸若對民進黨懲罰過度,美勢必會對台“補償”。
蔡英文執政後兩岸關系現狀能維持到什麼程度,在很大程度將視民進黨如何定位和解讀兩岸關系的性質。“5‧20”之後,兩岸將邁入新的博弈棋局中,兩岸現狀勢必會發生新的調整和變化。
(汪曙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