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5月8日電】記者從廣西旅遊發展改革委員會獲悉,隨著桂臺旅遊合作不斷深化,廣西已成為台灣遊客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其中少數民族風情特色旅遊線路成為亮點。今後,廣西還將與台灣合作,攜手開拓鄉村旅遊市場。
由台灣多個旅行社組建的“新桂聯盟”不久前組團到廣西旅遊,行程包括廣西少數民族風情、自然景觀、鄉村休閒等,涉及廣西多個少數民族特色景點。
據悉,“新桂聯盟”設計包裝了20多條符合台灣遊客喜好的廣西旅遊線路,包括少數民族風情、長壽養生、中越邊關探秘等主題旅遊產品。
統計數據顯示,自1990年以來,廣西接待台灣遊客總數已達到1001萬人次,其中2015年接待91.74萬人次,同比增長8.7%,佔廣西接待入境遊客總人數的20.4%。
廣西是獨具特色的旅遊目的地,其桂林山水文化體驗遊、中越邊關遊、巴馬長壽養生休閒遊、桂西北少數民族風情遊等旅遊產品,在台灣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台灣遊客赴大陸旅遊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兩岸青年同“射藝”體驗同源信俗文化
【中新社福州5月8日電】作為“新絲路•新青年”——第四屆海峽青年節兩岸青年同源信俗文化體驗活動的兩岸青年“射藝”展示,8日在福州三坊七巷光祿吟台舉辦。福建師範大學射藝隊、福州天后宮射藝館青年學員和台灣25名射藝愛好者,共同呈現中華文化射禮“三番射”的精彩環節。
“射禮”是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講求立德正己、禮樂相和,倡導謙和、禮讓、莊重的人格塑造,強調“發而不中、反求諸己”的自省精神。
為了做好展示,一些台灣射藝愛好者提前兩周來到福州參加訓練,培養合作的默契。
活動中,兩岸青年共同登台展示射禮禮器服飾,積極參與“投壺”遊戲活動。
在福州三坊七巷天后宮,兩岸青年還一同尋訪“海絲文化”脈絡,參觀瞭解有著“明清古建築博物館”之稱的三坊七巷的特色古建築院落。
就讀於福建師範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的台灣學生簡以信表示,在台灣歷史悠久的台南孔廟也有見過“射禮”,如今有幸在福州再次見到,為“射禮”所蘊含的先祖智慧所吸引,將加入福建師大射藝隊學習射禮精神,並在回台後繼續研習。
福州天后宮射藝館館長蔡飛飛稱,為增進兩岸青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驗與認識,射藝館面向兩岸高校學生進行公益培訓和訓練,將培養兩岸射藝人才,以促進兩岸傳統文化交流。
陳德銘:台商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值得考慮
【中新社成都5月8日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德銘8日在“一帶一路”台商西部行四川站座談會上表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高速鐵路網絡的完善,大陸西部地區相比沿海地區,物流成本得到改善,台商在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投資興業時值得考慮。
當天,陳德銘率領台商和台灣經濟界人士一行30餘人來到四川,並與四川省相關負責人召開座談會,瞭解該省在“一帶一路”發展建設中的地位以及給四川省帶來的新機遇。
四川省副省長甘霖在座談會上表示,四川在“一帶一路”發展建設中,正設計建設多條出川大通道,包括四川到西藏的鐵路、四川到新疆的鐵路以及高速公路、航空網路等,未來四川將成為內陸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
在聽取完四川省相關情況介紹後,陳德銘對在座的台商表示,企業家現在最關心的不是能否製造出產品,而是商業和物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高速鐵路網絡的完善,傳統的航海運輸物流優勢將發生變化。
陳德銘說,台商在投資興業時,如產品是面向歐洲和東南亞的,就不一定要回到沿海地區,可以直接從四川走出去。
在座談會上,台商高榮澤表示“一帶一路”發展建設會使對外開放的地理格局發展重大的調整,中西部地區作為新的驅動者將和東部地區一起承擔“走出去”的重任,台商在這樣的轉變中充滿了機遇。同時,高榮澤相信在未來,成都將從傳統的“大後方”轉變為向西、向南開放的前沿城市。
近年來,四川省作為台商投資西部首選的地位日益鞏固。截至2015年底,該省累計登記註册台資企業1763家,項目投資總額164.53億美元,利用台資144.55億美元,各項指標均位居西部地區第一位。
兩岸教育專家孟母故里傳授“教子經”
【中新社晉中5月8日電】“孟母教子•民族之根——以孟母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家庭教育如何影響當今社會”家庭教育主題研討會8日下午在山西農業大學舉行,兩岸教育專家在此多角度解讀當代教育,為民眾提供前沿的教育理念。
當天的研討會是第五屆太谷孟母文化節暨中華母親節推動大會的系列活動之一,旨在通過一場頭腦風暴,讓“孟母教子”中的優良精髓得以延續,為眾多身處迷茫期的年輕夫妻提供行而有效的“育兒經”,並通過海內外的真實“教子案例”剖析現代教育。
來自台灣的教育學者吳明建是台灣適性發展促進會的創辦者,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從事幼教事業。由台灣教育部門管轄的“台灣適性發展促進會”,將發源於美國的“適性發展教學”理念引進台灣,並在近幾年傳播至中國大陸。據吳明建介紹,到目前,已有超過100萬中國大陸民眾接觸過“適性發展教學”。
中國家庭教育專家、教育暢銷書作者魯鵬程在當天發表題為《傳統文化視角下的家教之道》的演講,過程中,他引經據典,縱深到歷史長河中剖析出當代教育中的“禁區”。他認為,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根基就是孝,父母做“孝”,教孩子學“孝”,才是教育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