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同鄉會籲對安老服務加大投入

【本報訊】澳門江門同鄉會常務副會長陳溥森建議特區5年發展規劃加大對長者安老服務的投入,對開展安老服務的社團增加資助,彌補現時養老服務的不足。

《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年)草案文本》於4月26日公佈,收集公眾意見,為期兩個月。江門同鄉會常務副會長陳溥森昨日指出,現時澳門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接近五萬人,澳門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隨著“少子、高齡化”的小家庭增加,社會對長者服務需求日增,但本澳土地資源有限,養老服務設施難滿足日益增加的需求,過去養子防老的傳統觀念已改變,不少長者情願返鄉養老,唯跨境養老面臨跨境醫療結算、福利跨域轉移等問題,期望政府完善跨境醫療社保,由粵澳部門協調共同解決問題,採取“福利隨行”措施,為有意赴內地養老的長者,提供另一個安老選擇。

陳溥森表示,五年發展規劃是未來五年特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藍圖,是政府與居民共同努力的行動綱領,涉及社會各方而,改善民生,關係到社會福利政策,江門同鄉會尤其關注長者醫療服務。現時澳門人口約六十三萬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接近五萬人,佔總人口的比例7.9%,已超過聯合國劃分老齡化社會7%的標準,按澳門現時出生率比例,以及人均壽命延長,人口老化將趨嚴重;根據統計局預測,現時每100名15至64歲的成人需供養11名長者,至2026年需供養23名,壓力逐步上升,政府應對長者服務問題應作前瞻性謀劃。江門同鄉會建議政府在特區五年發展規劃中,加大對長者安老服務的投入,加快粵澳醫療養老服務合作,考慮為本澳長者在廣東省建設安老院或購買服務,提供多元選擇,以及讓長者直接在內地領取養老金和享受醫療優惠。

他表示,本澳土地資源有限,難開展敬老院及社會服務設施,隨著“少子、高齡化”的小型家庭增加,社會對長者服務需求日增,本澳目前有二十間敬老院,規模較小,百人以上規模只有7間,總床位只有一千七百多張,難滿足日益增加的養老服務需求。過去養子防老的傳統觀念已變,不少長者希望與家人分開居住。據該會一項調查,六成六以上的受訪長者情願返鄉安老,部分長者由於負擔不起現時的樓價和租金,仍與家人同住,居住環境擠迫,影響長者生活素質。另一方面,長者嚮往過去的生活方式或已熟悉的人事物,容易適應熟悉的環境,回內地養老有較佳生活質素。但跨境養老面臨跨境醫療結算、福利跨域轉移等問題,期望政府完善跨境醫療社保,由粵澳部門協調共同解決問題,採取“福利隨行”措施,讓長者在內地也可享有醫保,為有意赴內地養老的長者,提供另一個安老選擇。但建議政府、社團、慈善機構的各自發揮優勢,對養老保障和安老服務由單項推進改為綜合推進,加強部門協作,對社會服務的民間機構擴大技術支援、財政資助和設施讓與,支持民間機構開展安老服務,彌補現時養老服務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