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安庭促優化基礎教育

【本報訊】立法議員鄭安庭促請政府優化澳門基礎教育,他提出書面質詢。

鄭安庭指出,澳門是中西教育交匯地,在400年中西文化融合的環境下,形成了其獨有的、複雜的教育生態。根據《澳門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所述,“為回應澳門特別行政區在社會、文化及經濟方面的不同需要,教育制度遵循彈性和多樣性的原則,以促進不同社群的和諧共存和共融。”在這種教學自主原則框架下,學校的教材和課程安排基本都由學校自行決定。學校往往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教材並決定課程設置及課時分配。各間學校教材因此不一、教學内容沒有統一標準,沒有一個有系統、客觀和統一的學生評核制度,導致校際間學生素質參差不齊。

雖然《澳門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中有訂定學生須達到的基本學力要求,且現時當局正積極推行課程改革。然而,有不少家長向本人議員辦事處反映,由於學校辦學自主,現時不少學校著重應試和“填鴨式”教育,尤其是小學階段,課後功課太多,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經常每晚做功課做到晚上11時才完成。不僅破壞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且學生會因休息不足而危害健康,嚴重者可導致患病,包括身體疾病和心理疾病。

鄭安庭質詢當局:

一.雖然澳門基本法規定,澳門學校辦學自主。但每所學校所使用的教材不相同,導致學生水平不一。由於澳門教育體系具有多元的特質,故此,短期內不可能強制統一教材。請問行政當局將如何根據第10/2015號行政法規《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力要求》,有效管理及評核課程、編寫及選用教材、指導及規範教學,以及評估學校教學質量?

二.對於現時不少學校採用 “填鴨式”教育模式,學生只需死記老師所列出試題範圍的答案,便可應付來次的考試。然而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該等應試教育不僅剝奪學生的休息和課外學習時間,亦嚴重制約了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缺乏獨立分析思考能力,將削弱本澳青少年的社會競爭力。當局對此有否做過調查或評估,同時向各校提供指引並及時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