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中美貿易摩擦已成美大選年“政治標配”

【新華社北京5月19日電】美國總統換屆大選激戰正酣,而製造“中國話題”不出意外地成為共和黨與民主黨四年一度“政治選秀”的炒作重點,經貿關係更是首當其衝,中美貿易摩擦繼續充當著美國選舉年的標配。

美國共和黨總統競選人唐納德•特朗普宣稱,如果當選總統,他要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以45%的高關稅,以保護國內產業。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希拉裏•克林頓則指責,中國以低價向全球市場“傾銷”鋼鐵,使得英美等國鋼鐵行業遭受重創。

每到總統大選時,不同參選人均為了競選需要,拿出熱點問題作為拉選票的籌碼,而由於美國常年對華貿易逆差,加以在不同經濟週期波動時出現的失業率提高,參選人乃至競選後初期的當選總統,選擇在這一時期對中國這個貿易大國集中“開火”,幾乎成為他們爭奪選票的標準動作。

本月10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佈,就中方對美國訴中國白羽肉雞反傾銷、反補貼措施案的執行措施,美國提出與中方在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進行磋商。這成為本次大選年裏最新的一樁中美貿易摩擦事件,給中美經濟關係投下陰影。

在過去的三個月內,美國已對華發起了一系列貿易救濟行動,其中包括,對中國生產的羥基乙叉二磷酸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對原產中國的不銹鋼板材和帶材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對原產中國的冷軋板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做出傾銷初裁,對原產中國的PET樹脂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做出肯定性終裁,對原產中國的四氟乙烷啟動反傾銷調查。

四年前的大選年,“337調查”、“光伏雙反案”等貿易訴訟“大棒”頻頻打向中國。僅在當年年初的一個月內,美商務部針對中國出口產品的貿易救濟行動就有數起。

再往前追溯,1992年至2004年間歷次美國大選期間,紡織品貿易都是中美貿易糾紛中的最突出問題。

美國國內最可能利用大選年政治氣候挑起對華貿易爭端的利益集團主要有兩類,一是作為商業利益攸關方的中小製造業企業及其行業協會,以及各類工會組織;二是作為政治利益攸關方的相關各州國會參、眾議員。

在這兩方的推動下,美國總統參選人往往要拿中美貿易說事兒,以博取特定選民集團好感,同時將國內經濟困難歸咎於中國,以期應對國內利益集團壓力和轉移國內選民視線,而全然不顧國際貿易規則與公平和國內民眾切實的消費需求。

雖然他們也常常拿世貿規則和為民眾著想當“擋箭牌”,但如此急功近利的做法,是對世貿規則的濫用、對經濟全球化規律的無視、對美國民眾未來長遠利益的短視。

如今,中國是美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中美經貿關係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共贏、互惠互利的關係。但是週期性不斷復發的“大選+摩擦”政治標配,一次次阻礙雙方持續增長的經貿往來,使中美陷入“雙輸”困境,既損害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互信,最終亦會讓全球自由市場受到沉重打擊。然後,隨著每次大選的塵埃落定,“粉墨登場”的政客們才有精力真正認真考量推動中美兩國貿易持續健康發展,待兩三年後,再迎來下一次的週而複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