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來,面對世界經濟危機和臺灣政治內耗的拖累,若不是馬英九用心經營兩岸關係以及大陸對臺灣經濟穩定的重要貢獻,臺灣經濟或許早已步入衰退、殘破的深淵
回望馬英九執政這八年,馬英九在兩岸關係方面留下了濃彩重墨的一筆。在他的執政期間,在海峽兩岸的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從陳水扁時代的急劇動盪不安步入了和平發展階段,成為迄今以來的兩岸關係的最好時期。
馬英九在兩岸關係方面的突破與成就被公認為是他最突出的政績。尤其是去年年底,兩岸領導人會面的消息吸引了全球關注。該事件榮登臺媒2015年「十大新聞」榜首,甚至有媒體形容兩岸領導人實現了「驚天一握」,進一步夯實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
重新找回兩岸互信的政治基礎
在馬英九上任之前,兩岸關係經歷了多年的動盪。馬英九上臺後經過在兩岸關係問題上撥亂反正,與大陸一道,共同營造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局面,並在此基礎上大大推進了兩岸在經濟、政治、文化、人員往來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八年來,兩岸關係是馬英九重點關心和推動的領域,其主要作為和成就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重新找回兩岸互信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1992年,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經過數次談判和函電往來,最終形成了「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的共識,後被稱為「九二共識」。「九二共識」的核心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九二共識」的實質就是在政治上要把兩岸關係置於「一個中國」的框架之下。這是處理兩岸關係最重要的政治基礎和原則。「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總抓手,有了這一政治基礎,兩岸關係的方向就明確了。在李登輝、陳水扁時代,「九二共識」遭到了「兩國論」和「一邊一國論」的破壞,導致兩岸關係動盪不安。馬英九上臺後重新找回「九二共識」,使得兩岸關係走出困境。有了「九二共識」,兩岸關係的大門便豁然敞開,一個新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階段從此開啟。
其次,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開放「三通」。由於政治原因的阻隔,兩岸之間長期不能實現直接「三通」。馬英九上臺後不久,兩岸兩會便在「九二共識」基礎上迅速恢復了協商談判。2008年11月4日,海協會與海基會在臺北達成了海運、空運、郵政等重要協定。這意味著兩岸民眾期盼30年之久的直接通航、通郵、通商由此變成現實,過去兩岸之間「咫尺天涯,重重阻隔」變成「天涯咫尺,處處通途」。
兩岸三通的一個重要意義是,臺灣那扇久久對大陸封閉的大門終於打開,兩岸雙向交流成為現實。八年來,大批大陸遊客能夠赴台旅遊觀光、參訪交流,兩岸融合急劇加速。而今,兩岸定期客運航班總班次為每週890班,2015年大陸赴台旅遊人數達400萬人,兩岸旅客運輸量1,000多萬人次。由此,更多的人瞭解了寶島臺灣,也使更多的人認識到兩岸關係的重要性。可以說,兩岸三通是聯繫兩岸的重要橋樑和紐帶,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了正能量,發揮了積極作用。
「習馬會」背後的政治經濟紅利
第三,實現了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自2008年以來,海峽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達成了20多項協定,其中,「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標誌著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的開始。通過ECFA,臺灣企業緊緊地與大陸市場聯繫在一起,避免了世界經濟低迷給臺灣經濟帶來更大的衝擊,維持了臺灣經濟的平穩發展。最重要的是,兩岸經濟關係通過ECFA已經密切地聯繫在一起,形成高度相互依存的狀態,特別是臺灣經濟對大陸市場的依賴。這一形勢有利於兩岸經濟的共同發展與成長,更有利於兩岸攜手應對外部經濟危機的衝擊。
第四,兩岸政治關係獲得重大突破。自1949年以來,兩岸關係最大的僵局就是政治軍事敵對狀態。60多年來,兩岸也曾通過密使往來溝通,20世紀90年代後通過海協會、海基會這樣的民間組織,也就是俗稱的「白手套」進行協商談判,但是兩岸之間的政治關係一直沒有取得任何顯著的突破。馬英九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堅持「九二共識」,為兩岸之間實現政治關係突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3年10月,面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良好勢頭,習近平總書記在印尼巴厘島參加APEC領導人會議期間,會晤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時指出,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我們願意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就兩岸政治問題同臺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對兩岸關係中需要處理的事務,雙方主管部門負責人也可以見面交換意見。
在兩岸共同努力下,2014年2月11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與臺灣方面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在南京舉行正式會面。這是數十年來,兩岸事務負責人第一次正式會談,也為兩岸政治對話打通平臺、增進互信基礎寫下新的一頁。此次會面可以說是兩岸關係在政治領域取得的一次突破性進展。自此開始,兩岸事務負責人定期舉行會談逐漸制度化,成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機制。
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舉行會談,實現了兩岸領導人60多年來第一次直接會面。這意味著兩岸政治關係的歷史性突破。從一定意義上講,此次會面為兩岸未來商談實現和平統一開拓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管道,足以載入史冊。
應該說,實現兩岸領導人會面將是馬英九在兩岸關係工作中最重要的亮點,其影響之深遠只有隨著時間的推移才能真正體會到。
八年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使得兩岸關係越來越緊密,任何人都無法把兩岸分開。與此同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深入人心,得到了廣大臺灣民眾的讚賞和支持。在這一重大民意的壓力下,一向主張「兩國論」和「一邊一國論」的民進党主席蔡英文,也不得不提出願意維持兩岸關係現狀。這也從側面說明,馬英九大力推動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及其在兩岸關係方面所做的重要工作是正確的。
兩岸關係未來存在不確定性
不過,隨著馬英九任期的結束,由於國民黨在2016年1月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慘敗,5月20日臺灣將再次實現政黨輪替,把執政權交給民進黨。民進黨迄今不承認「九二共識」這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兩岸關係山雨欲來之勢已經初步顯現。毋庸諱言,如果民進黨執政後仍然不承認「九二共識」,不珍惜馬英九創造出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既有成果,甚至借執政之機大搞「台獨」,兩岸關係再次陷入動盪不安的可能性將越來越高。
隨著馬英九離任倒計時的開始,他8年來的執政業績才正式進入是非功過任評說的階段。也許只有馬英九卸任之後,臺灣人才能在對比中逐漸領會馬英九時期的大陸政策曾經給臺灣經濟、臺灣社會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支撐。2008年以來,面對世界經濟危機和臺灣政治內耗的拖累,若不是馬英九用心經營兩岸關係以及大陸對臺灣經濟穩定的重要貢獻,臺灣經濟或許早已步入衰退、殘破的深淵。正如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所說:不要等到路燈熄滅的時候,才感受到它的存在,不要當和平失去的時候,才感受到它的可貴。
當今的臺灣正走在這樣一個十字路口。馬英九的兩岸政策能否延續,取決於未來執政的民進黨當局能否承認「九二共識」,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原則。
(李振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