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23日電】中國官方最新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被稱為創新驅動發展的「路線圖」,相關專家對此進行瞭解讀。
支撐現代化建設「三步走」
《綱要》提出三個階段的目標:第一步,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第二步,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
中國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23日在介紹《綱要》的新聞發佈會上指出,此「三步走」目標與中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目標相互呼應、提供支撐。
參與《綱要》起草的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徐匡迪說,最艱難的是邁出第一步。「難就難在人們的慣性思維必須發生改變。」他說,長期以來經濟主要追求數量、速度,現在要拼品質、品牌;過去主要是跟隨、模仿,現在要強調並行、創新。
對此,《綱要》明確提出「堅持雙輪驅動、構建一個體系、推動六大轉變」。雙輪驅動是指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兩個輪子相互協調、持續發力,一個體系是指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過去講科技創新,總是限制在科技的領域裡,比如圍繞科技體制改革、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部長呂薇說,有效的創新應在市場獲得成功,需與其他領域相關配套政策,而「雙輪驅動」將革除弊端。
向創新驅動轉變的關鍵
《綱要》提出「發展要素從傳統要素主導發展向創新要素主導發展轉變」,引發外界熱議。萬鋼在回答中新社記者提問時說,資源、環境、人口、投資等要素驅動在中國的投資回報邊際效應逐漸遞減。
如其所言,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人均GDP達到中等偏上水準,但產業層次低、結構不合理、發展不平衡、資源環境剛性約束增強等矛盾愈加凸顯,處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緊要關頭。
「實現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根本上需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萬鋼說,一方面需要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加產業轉型的技術供給;另一方面要完善市場環境,進行制度創新,促進科技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萬鋼以最近調研遇到的情況為例,一款新研製的防水插頭無法按照現行標準進行檢測,「這就需要建立新的標準,使新產品進入市場。」他說,小到一個插頭,大到一個產業,都需要及早部署。
徐匡迪介紹,《綱要》已根據當前中國實際情況,從不同部門、不同管道的多項任務中篩選、凝練出強化原始創新、深化軍民融合、建設高水準人才隊伍等「八項任務。
「路線圖」如何「落地」
談及從頂層設計如何落到實處,徐匡迪說,會出臺相應的配套措施,各部門也有具體分工。呂薇也表示,《綱要》將制定具體實施細則,與其他相關政策配套並協同發力。
萬鋼以八項任務中的「推動創新創業,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為例,介紹了接下來的舉措:首先,推動眾創空間向專業化領域發展,服務於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其次,通過制度保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科技人員投身創新創業;第三,培養一支創業導師隊伍,建設一批公共服務雙創平臺,加強創業培訓。
《綱要》還從改革創新治理體系、多管道增加創新投入、推進開放創新、完善評價制度、實施智慧財產權標準和品牌戰略、培育創新友好的社會環境等6個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對於新鮮出爐的「路線圖」,來自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說,這為他們開展創新研究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更好的條件,必將激發更大的創新熱潮。而在一些企業家看來,《綱要》明確提出具有原始創新競爭力的企業在建設創新型強國中的重要地位,也將激發他們的原創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