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的「語錄仗」

在「文化大革命」的頭幾年裡,除去「最高統帥」毛澤東和最底層的「牛鬼蛇神」、「專政物件」外,在中國大陸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科技、社會各個領域,幾乎人人是《毛主席語錄》不離手,「毛主席語錄」不離口。「毛澤東思想統帥一切」變成了「毛主席語錄」統帥一切。

因為事事離不開「毛主席語錄」,在民間就出現了許多「活學活用毛主席語錄」的新花樣。比如: 利用「毛主席語錄」行乞。乞丐向人乞討時,先振振有詞地背誦:「最高指示: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然後向你伸手。

在大量使用「毛主席語錄」的花樣中,最常見的是「打語錄仗」。「文革」時期的中國,幾乎人人都會以「毛主席語錄」作為「克敵制勝」的法寶來保護自己,壓服對方。

由於「毛主席語錄」已經滲透到生活的諸多細節中,小孩們耳濡目染也會背許多段,在挨家長打的時候,便會無師自通地喊出「要文鬥不要武鬥!」這種似是而非的語錄口號,而家長們也多半會因受到這一「最高指示」的制約,忍氣住手。

最缺少文化的農民,也學會了用「毛主席語錄」與人爭論。著名作家陳白塵《牛棚日記》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在「五七幹校」時,一次有公社鴨群進入中國作協連隊的地盤內,幹校的人去制止,卻遭到放鴨農民義正辭嚴的反擊,「牧鴨人蠻橫甚,說土地是國家的,誰都可以放牧;你們是來向貧下中農學習的,打擊貧下中農等於打擊革命云云」。

當時在兩派辯論或爭吵中,還有用「毛主席語錄」來罵人的。比如,若要想罵對方「不要臉」,就可以引用這段「語錄」:「只有不要臉的人們才說得出不要臉的話,頑固派有什麼資格站在我們面前哼一聲呢?」

「文革」時在中央廣播事業局工作的美國專家李敦白(當時著名的外國專家造反派代表人物),後來在他的回憶錄《我在毛澤東身邊的一萬個日子》裡寫到這樣一次「語錄仗」: 廣播學院的紅衛兵要衝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揪「走資派」,而「保守派」和負責保衛廣播電臺的士兵們則不准學生進入,雙方對峙並各自讀起了《毛主席語錄》。一方讀「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另一方讀「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互不相讓。

更加有趣的是,「文革」初期調任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的童小鵬,在《少小離家老大回——童小鵬回憶錄》一書中回憶了一次周恩來親自參加的「語錄仗」。

當時,中央辦公廳由戚本禹領導的造反派——「中南海紅色造反團」要在懷仁堂東邊一個食堂批鬥童小鵬,但那個食堂離毛澤東住地較近,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擔心影響毛澤東的休息,要造反團換到西邊的食堂去批鬥,但造反團不聽。汪東興向周恩來反映後,周恩來親自來勸說,造反團的人就搬出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的一段語錄:「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擁護這個變動,否則他就站到反革命立場上去了。」似乎不支援他們在這裡開會就是「站到反革命立場上去了」,真是咄咄逼人。 周恩來立即拿出隨身攜帶的《毛主席語錄》,很熟練地翻到其中關於「紀律」的部分,唸到:「在人民內部,不可以沒有自由,也不可以沒有紀律;不可以沒有民主,也不可以沒有集中。」 造反派聽了,面面相覷,無言以對,只好收兵。

(何蜀 任兆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