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蔡英文人事佈局透視其施政走向

4月28日,台准「行政院長」林全公佈了最後一波「內閣名單」。至此,蔡英文當局的「總統府」、「國安會」、「行政院」等首任高層人事佈局基本到位。這份名單主要以具有行政經驗的前朝官員、現任文官及地方官員組成,缺乏令人耳目一新的亮點。這既凸顯蔡英文上任後具有在短期內拿出令民眾「有感」政績的強大壓力,亦展示了其「重內政、親美日、穩兩岸」的施政方向。

一、整體人事佈局以「熟人熟手」為主,重在儘快上路

從蔡英文當局的高層人事名單看,主要由以下幾部分人馬組成:

一是陳水扁時期的前官員。包括「行政院長」林全、「副院長」林錫耀、「秘書長」陳美伶、「發言人」童振源,「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內政部長」葉俊榮、「國防部長」馮世寬、「金管會主委」丁克華、「法務部長」邱太三、「文化部長」鄭麗君、「交通部長」賀陳旦、「環保署長」李應元、「政務委員兼蒙藏委員長」林美珠以及「政務委員」林萬億、許璋瑤、施俊吉、張景森等人均曾在陳水扁時期出任過政務官,佔據「部會」首長一半以上。陳水扁兒子陳致中更宣稱,「38位內閣閣員中,有33位來自扁團隊,讓他對新內閣相當有信心。」

二是蔡英文競選團隊重要幕僚。蔡2008年出任民進黨主席後,先後成立「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小英教育基金會」,網羅了大批理念相近、學有專長的卸任官員以及青壯派學者。據悉,在2016年「大選」中,為蔡提供政策諮詢服務的幕僚群髙達400餘人。包括林全、施俊吉、林萬億、張景森、許璋瑤以及「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國發會副主委」襲明鑫等相關「部會」副手人選,都是蔡2016年競選政見的重要幕僚。

三是與蔡英文或林全熟識的現任資深文官。如「財政部長」許虞哲、「金管會主委」丁克華是林全的同學。「外交部長」李大維、陸委會主委張小月、「勞動部長」郭芳煜、「衛生福利部長」林奏延等人曾與蔡、林有過共事,且互動較好。

四是民進黨地方執政縣市官員。如前屏東縣長曹啟鴻任「農委會主委」、高雄市副市長吳巨集謀任「工程會主委」、台中市副市長潘文忠出任「教育部長」、台南市副市長曾旭正任「國發會副主委」、嘉義縣社會局長翁章梁任「農委會副主委」等。

這份高層人事名單均是老面孔,且年齡偏大,缺乏亮點。據《蘋果日報》統計,林全「內閣」平均年齡高達61歲,比2008年遭民進黨譏諷為「千歲內閣」的劉兆玄「內閣」的57.73歲還高出一截。島內輿論則將之譏諷為「扁朝貪腐集團班師回朝」、「高齡內閣」、「保守有餘、沖勁不足」,甚至連「獨派」媒體都有所不滿,痛批「林全找了一群缺乏創造力與活力的老人」。民進黨內部民調亦顯示,「新內閣」的民意滿意度連五成都不到。

蔡英文擺出如此人事佈局,並側重任用具有實務經驗的前朝或現任官員,主要目的是希望新「內閣」能在短期內儘快上路,並平穩推動各項施政,以在短期內能拿出讓民眾「有感」的政績。因為,民進黨作為再度執政的政黨,加之島內政、經、社問題積累已久,蔡上任後並沒有很長的「蜜月期」,臺灣民眾也不會給新「內閣」很多的「新手上路」時間。這正如被外界視為蔡英文財經導師的台「中央研究院」院士胡勝正所稱,「臺灣社會對蔡英文的期待很高但耐心有限」。蔡英文也稱,「台灣內外面臨的挑戰非常艱巨,部會首長的選擇確實比較注重他們過去的從政經驗,希望找到有經驗的人」。林全則稱,「希望組成會做事的政府,解決問題才是重點」。

二、「拼經濟、拼改革」是未來施政重心

國民黨在2016年「大選」中以300萬票的極大差距落敗的主要原因在於,受全球經濟疲軟沖擊,島內經濟景氣長期低迷不振,加之貧富差距不斷擴大、高房價、高物價、薪資滯漲、年輕人就業難等結構性困境難解,引發島內強烈民怨。為騙取選票,蔡英文在競選期間,向島內民眾畫了一個又一個大餅,包括提出「新經濟發展模式」、「五大創新研發產業」、「五大改革計畫」、「五大安定計劃」等漂亮口號。為了兌現這些競選承諾,蔡英文任命出身財經學者,且在陳水扁時期擔任過「主計處主計長」、「財政部長」的「親密戰友」林全為「行政院長」,寄望其籌組「財經內閣」、「改革內閣」,以提振島內經濟景氣、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及相關改革措施。

林全聲稱,新「內閣」未來施政方向主要有:一是落實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的「新經濟發展模式」。要突破臺灣經濟的結構性困境,就必須改變過去以出口帶動增長的模式,走高附加值與創新路線。二是推動臺灣產業升級轉型。發展新能源、精密機械、生物科技、物聯網、「國防」產業等「五大創新研發產業」,以需求帶動創新,以創新驅動升級。三是重啟「國民」年金、司法及財稅制度等相關改革。四是落實社會公平與「轉型正義」。

但是,林全「內閣」要在短期內拿出政績卻面臨重重挑戰。一是島內經濟景氣持續下探。據台「主計處」統計資料顯示,受全球經濟復蘇前景不明影響,台對外出口額總額已連續15個月衰退,經濟景氣信號燈已連續10個月為代表不景氣的「藍燈」。林全坦言,「今年GDP保1恐怕做不到,不負增長都是很大挑戰」。二是「新經濟發展模式」與「五大創新產業」短期內難見實效。特別是,與蔡英文關係親密的台「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涉人生技業龍頭浩鼎公司的「內線交易醜聞」,重創了島內對蔡推動以生技業為重心的「五大創新產業」的信心。三是島內貧富差距擴大、薪資滯漲、缺水缺電以及稅制、年金改革等均是結構性難題。馬英九當局處理不好,蔡英文上臺後照樣不易解決。四是兩岸關係不確性增大將加劇島內經濟困境。

三、兩岸與對外人事佈局呈現濃厚的「倚美親日穩兩岸」色彩

蔡英文的兩岸與對外團隊,包括「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總統府秘書長」林碧炤、「國防部長」馮世寬、「外交部長」李大維、陸委會主委張小月、「駐日代表」謝長廷等人,基本上體現了蔡的「維持兩岸現狀」的立場及民進黨一貫的「倚美親日」對外政策思維。

一是高度親美、倚美。吳釗燮、林碧炤、馮世寬、李大維、張小月等人均具有較深厚的美國背景。吳釗燮曾是首位民進黨籍「駐美代表」,也是蔡對美政策核心幕僚,更強調「台美關係優於兩岸關係」。林碧炤在李登輝時期曾任「國安會」和「總統府副秘書長」,參與了眾多對美政策,經驗豐富。馮世寬曾任「駐美武官」,與美關係良好。李大維作為資深「外交官」,對美政學界相當熟悉。張小月則是現任「北美事務協調會主任委員」。這既顯示蔡對美國的高度重視,也展現蔡未來將積極增進台美互信、強化台美實質關係的強烈企圖。

二是媚日心態濃厚。日本對於台「駐日代表」人選的政治輩分與從政資歷相當重視。蔡派出曾留學日本,出任過「行政院長」、民進黨主席的謝長廷駐日,有助於討好日本。謝系子弟兵、民進黨「立委」趙天麟稱,「謝長廷的任命有重大意義,是駐日代表至今最髙層級,這代表蔡英文對日本的重視,有助深化台日關係」。謝長廷接受媒體採訪時則稱,「日本是臺灣在東亞的重要安全保障,也是在情感上與臺灣最親密的國」,「期許台日關係未來能從一般夥伴關係提升至戰略夥伴關系,甚至是命運共同體」,「臺灣不會在釣魚島問題上與大陸合作,釣魚島的領有權問題亦不應影響對日關係」等,展現了極為濃厚的媚日心態。

三是兩岸政策重在「維穩應變」。一方面,體現了蔡英文力圖維持兩岸現狀,「不挑釁、不衝撞大陸」的思維與低姿態。在「總統府秘書長」、「外交部長」、陸委會主委等幾個涉及兩岸關係的重要人事佈局上,蔡並沒選擇民進黨的戰將型政治人物,而是選擇了藍綠色彩較淡的曾在李登輝時期共同研擬「兩國論」的同事國民黨籍的林碧炤、國民黨籍的李大維、以及無黨籍的前「外交部次長」張小月。另一方面,也為應對兩岸未來變局做了鋪墊。蔡英文上任後,在缺乏共同政治基礎下,兩岸關係未來將陷入結構性僵局,在國際領域因主權爭議而產生的摩擦衝撞將層出不窮,熟悉對外事務的吳釗燮、林碧炤、李大維、張小月等人,對應對兩岸「外交戰」經驗較為豐富。

四、進一步推動「文化台獨」勢在必行

蔡英文上臺後,面對內外險峻環境,為避免升高兩岸緊張對立,不敢輕易推動「公投、正名、制憲」等「法理台獨」。但是,極有可能從文化、教育、社會等領域進一步推動「去中國化」、「臺灣化」,強化島內民眾的「臺灣主體性」以及「臺灣國認同」,夯實民進黨長期執政的「台獨」社會基礎。

准「文化部長」鄭麗君被島內輿論稱為「台獨女捍將」,「台獨」意識濃厚,也是民進黨內近年反對馬英九當局微調高中語文、社會課綱動作最大的人士。今年「立法院」開議後,身為民進黨籍「不分區立委」的鄭麗君積極提案撤回馬當局的「課綱微調案」。潘文忠被宣佈將接任「教育部長」的第一時間便公開宣稱,將廢止馬當局的「課綱微調案」。潘在馬英九任內曾擔任過「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主管新課綱的審查,潘聘請了多位「獨派」學者擔任歷史科審查委員,使新版教科書仍維持了陳水扁時期的內容。4月29日,民進黨主導的「立法院」表決通過了鄭麗君的提案。

蔡英文上臺後,不僅將撤回馬英九當局力推的「課綱微調案」,而且將變本加厲進一步推動「去中國化」,割裂兩岸的歷史、文化、地理聯結,構建與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相對立的所謂「臺灣民族」與「臺灣文化」。

(曾潤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