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雖然還是發展中國家,但外籍人士加人中國國籍並不容易。2009年,成龍曾表示「中國籍是最難入的」,經過頗多曲折,才讓兒子房祖名在放棄美國國籍後,獲得中國國籍。那麼,在歷史上,獲得中國國籍需要哪些條件?又有哪些外籍人士獲得過中國國籍呢?
民國時期「歸化」的洋人
周恩來在南開中學就讀時的英文教師崔伯出生在美國弗吉尼亞州。1906年,他應聘來津任教,任教期間,喜歡上了鄧穎超的同窗何淑嫻,為娶其為妻,他向岳父何銘周做出加入中國籍的保證。兩人於1915年4月舉辦婚禮,隨後他便提出人籍申請並在1917年10月15日得到批准。崔伯與妻子何淑嫻育有2子5女,他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在40多年的時間裏,培養了無數英語人才。至今,他的孫子崔亞平(長子崔約翰之子)還保留有當初中華民國內務部為崔伯出具的「歸化許可執照」(批准加入中國國籍的證書)。
1888年出生的義大利人萬斯白22歲時曾參加墨西哥革命軍,1920年9月他加入張作霖的特務機關,從事間諜活動。他在俄國、中國、朝鮮、蒙古使用不同的名字和不同的護照以及擔當不同的職業去執行任務。1924年,在哈爾濱,經東省特別區行政長官朱慶瀾的引薦,加入中國籍。
他親歷了張作霖被日本暗殺事件。後因家人被日本劫持,不得已加入日軍特務機關並為其效力。因仇視日本軍國主義、同情中國的抗日力量而被日本人忌恨,1936年9月初,他逃到上海,著有《日本在華的間諜活動》一書。書中記錄了他在日本特務機關工作期間的種種經歷及見聞,揭露了日本間諜在華活動的大量秘密,如日本間諜在中國的組織及活動、日本人在中國如何壓榨民脂民膏等。本書出版後,作者成為日本軍方的眼中釘,並在數年後的1943年,被日軍殺害於馬尼拉。
雷鳴遠1877年出生於比利時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家庭。1901年作為傳教士來華,在華的生活經歷使他真心熱愛上了中國,他反對法國人將老西開地區劃入法租界範圍。法國天主教會對於雷鳴遠的態度非常不滿,在各方壓力下,雷鳴遠被調離中國。1927年雷鳴遠重新來華,並發誓要留在這裏,轉年即加入中國國籍。九一八事變之後,雷鳴遠身休力行地切實投入抗戰之中,他將教會的一些成員組成救護隊,自己親任隊長,帶隊到華北、西北各戰區去搶救傷兵、進行救護工作。他們還深入敵後,組織民眾參加抗戰。1940年雷鳴遠病逝于重慶,實現了他將生命獻給中國的誓言。
金焰被稱為中國的「電影皇帝」,他英俊瀟灑,健康爽朗,可是這位影帝原籍卻是朝鮮。他1910年出生于漢城(首爾)。父親金弼淳曾領導和發起了朝鮮的民族獨立運動,因為遭到日本人通緝,舉家逃亡去鴨綠江,在東北通化定居並加人中國國籍。1927年金焰到了上海,進人演藝圈,憑著自身的堅毅和勤奮,逐漸嶄露頭角,居然連續三年戴上了「影帝」的桂冠。抗戰期間主演過《長空萬裏》等影片。新中國成立後參加拍攝的電影有《大地重光》《偉大的起點》《母親》《暴風雨中的雄鷹》等。
加入新中國國籍的老外們
在新中國的開國大典上,有一位外國人以新中國的公民身份參加了慶典,他就是第一個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外國人馬海德。馬海德原名叫喬治•海德姆,是阿拉伯裔美國人,1910年出生在紐約州,1933年夏獲醫學博士學位,當時他聽說在上海一帶流行著一種東方的熱帶病,便越過重洋,來到中國上海。1936年春末,中共中央想邀請一位元外國記者和一名醫生去陝北,實地考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區情況和瞭解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宋慶齡推薦了斯諾和馬海德。當斯諾完成採訪任務離開邊區的時候,喬治•海德姆決定留在陝北工作,成為紅軍的衛生部顧問。
1937年,他跟隨周恩來到寧夏工作,看當地大多數回族兄弟姓「馬」,於是他把「海德姆」調過來成了「馬海德」,並在這一年加人中國共產黨。他不僅很快學會了中國的普通話和陝北方言,還找到周恩來提出加入中國國籍的要求,周恩來對他說:「我們哪有國啊,我們只有個黨。等將來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就第一個批准你入籍。」1949年10月1日,周恩來批准馬海德的入籍申請,使之成為第一位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外國人。
著名波蘭裔作家伊斯雷爾•愛潑斯坦90年生命中,有82年是在中國度過的,他致力於中國抗戰的對外傳播,在華生涯裏數次身臨險境,採訪過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被稱為「傑出的國際主義戰士」。1915年,愛潑斯坦出生于波蘭華沙,1917年,兩歲的愛潑斯坦舉家移居中國。1937年,中國已進入全面抗戰,愛潑斯坦的父母不願意生活在日本侵略者的統治下,打算移居美國。愛潑斯坦經過一番思量,決定「留在中國,看看日本是怎麼戰敗的」。
1937年到1938年間,他身為美國合眾社記者先後到上海、南京、武漢、廣州等地採訪,特別是在1938年4月,奔赴前線採訪台兒莊戰役。1944年5月,愛潑斯坦來到延安。多年後,每當他回憶這段經歷時都說,這是影響我一生走上革命道路的一次重要訪問。他採訪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並將見聞寫成多篇文章在美、英、澳、印度等國的報刊上發表。」
除了馬海德、愛潑斯坦,經領導人批准加人中國國籍的還有魏璐詩(奧地利猶太人,宋慶齡的助手)、陳必娣(加拿大裔,翻譯家)、理查‧傅萊(原籍奧地利,醫生)、漢斯•米勒(德國裔,內科專家)與中村京子(日本籍,護士)夫婦,以及李莎(李立三的蘇聯籍妻子)、葉華(蕭三的德國籍妻子),嵯峨浩(日本裔愛新覺羅•溥傑夫人)等,這些人大都在1978年之後被吸收進政協,其中,任期最長、年齡最大的外裔全國政協委員是2014年10月18日逝世的美國裔沙博理。
1915年12月,沙博理生於美國紐約,聖約翰大學法律系畢業。1947年4月,沙博理來到中國,逐漸認識了中國社會並由同情轉而投身中國革命,在上海秘密協助地下黨工作。1948年5月,他與畢業於復旦大學的鳳子結婚。沙博理利用律師身份做掩護,和鳳子一起做了一系列地下工作。1949年10月1日,沙博理和妻子鳳子應邀在北京天安門搬東側的觀禮臺上親歷了開國大典。1963年,由周恩來總理批准,沙博理加入中國國籍。
此外,朝鮮籍著名作曲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曲作者鄭律成也在1950年加人中屆國籍。1933年,年僅15歲的鄭律成便隨著一批進步朝鮮青年來到中國從事革命活動,193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勝利後,他回到朝鮮。但因為他在延安期間已經娶了中國妻子丁雪松,為避免兩地分居等一系列問題,丁雪松向周恩來提出鄭律成加人中國國籍的請求,在徵得金日成同意後,周恩來批准了其請求。
(黃金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