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博士集體「登陸」蔚然成風

去年2月剛從高雄義守大學「跳槽」來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擔任國際商務學院副院長的蘇錦俊博士,在近日接受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相比歐美,大陸可能是那些願意到「境外」工作的「臺灣博士」最理想的打拼之地。「大陸各方面在快速發展,機會和前景都很好,兩岸距離近,交通方便,又能照顧到臺灣的家人。」

據導報記者調查,隨著大陸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並承諾逐步給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情況下,近年來,臺灣博士「結群」來大陸工作已蔚然成風。

大陸成台籍博「境外」工作新首選

島內「少子化」問題所帶來的衝擊如今變得越來越嚴重,繼「流浪教師」之後,2006年臺灣開始出現「流浪博士」這一熱門詞。加之臺灣經濟持續不景氣,博士找工作越來越難。

島內知名傳播學教授彭懷恩在接受導報記者採訪時並不諱言他自己帶過的一些博士在臺灣也找不到工作。「很多找不到工作的博士畢業生只能當「啃老」一族,或為了維持生計而四處兼職,過著蠻卑微的生活。」

事實上,這些年臺灣「流浪博士」人數一直呈現越積越多的趨勢。台當局有關部門資料顯示,2013年,島內有8116名「流浪博士」找不到正職;目前這一資料增長到了1.3萬人。甚至有人認為「遠不止這個數字」。但不管怎樣,「博士過剩」已成為不得不面對的客觀現實。

為解決臺灣博士就業難的問題,馬英九執政時一度出臺方案,鼓勵企業界聘用博士後研究員,起薪不得低於5.76萬元(新臺幣,下同),即台當局每人每月補助3萬元,其餘薪資由企業自行負擔,不得低於3萬元。

可是,類似的措施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臺灣「博士過剩」的職場尷尬,到「境外」工作成為越來越多臺灣博士的求職新方向。而快速崛起的大陸,成為這一群體新的首選之地。「臺灣實驗研究院」今年上半年公佈了一份博士生「出境」意願調查,5196份問卷中,未來5年有意願前往海外工作者共有1711人,占比為33%;其中又以40歲以下新生代意願最高。而最想去工作的地區,排第一的是美國,第二位為大陸。該分析指出,大陸被臺灣博士看中的最關鍵原因,是「市場及產業發展前景被看好」。

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越來越多來大陸工作的臺灣博士中,不僅有在臺灣找不到工作的「流浪博士」,也有原本在臺灣就有專任教職經歷的「資深博士」。

蘇錦俊博士來大陸之前在臺灣就已經有十七年半的高校執教、科研和行政經驗,甚至做到了高雄義守大學國際觀光餐旅系系主任職位。去年5月,嘉庚學院王瑞芳院長到義守大學參訪,非常誠心地邀請他加入嘉庚學院。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對比,蘇錦俊最後放棄義守大學教職,而於今年2月正式加入到嘉庚學院教師隊伍。「若去歐美工作,一般情況下必須有全英文授課能力,這對於很多臺灣年輕博士來說,不見得能勝任。而大陸與臺灣語言文化相同,風俗相近,一切都在迅速發展和上升的過程中,市場大前景也好,因此大陸正成為臺灣博士尤其是年輕博士的新選擇。」蘇錦俊以自己的體悟為例說,在大陸工作更具開創性和成就感。

臺灣博士「聚集效應」越來越明顯

自2012年大陸明確規定臺胞可在大陸高校申請教師資格證以來,「臺灣博士」這一群體「登陸」工作漸成風潮,並在某些高校形成「聚集效應」。

廣州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是廣東第一家大規模引進「臺灣博士」教師的高等院校。該院負責「台籍博士」聯絡與服務工作的李穎老師接受導報記者採訪時介紹,南方學院自2014年首批成功引進15名台籍博士之後,至今共有50多名台籍博士在該院任教。

蘇錦俊接受導報記者採訪時介紹,目前嘉庚學院的教師隊伍中,也有20多名台籍博士。他們還組建了一個微信群,大家經常一起互動,「如果有什麼不懂的地方,請教前輩們,問題很容易就可以得到解決。」

作為嘉庚學院國際商務學院副院長的蘇錦俊,當下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就是協助校方引進更多的台籍博士。「人才引進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經過多次溝通,基本確定在明年2月-3月之前,還有十多位台籍博士會來嘉庚學院任教。」

談起為何大陸高校逐漸出現台籍博士「聚集效應」,蘇錦俊認為,大陸沿海地區除了經濟發達,所能提供的發展前景和薪資待遇較好外,尤其是福建地區,更與臺灣地區的語言、風俗、飲食等方面相近,距離又短,交通方便。「週末就可以往來兩地,能照顧到臺灣的家人,蠻好的。」正因為有這樣的優勢,他認為,福建從現在到2020年要招聘1000名台籍教師,「這個目標要達成應該問題不大」。

(吳生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