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郭台銘各有盤算或將各走各路

曾記否?曾經親密如連體的柯文哲、郭台銘,在郭台銘並不積極參與台灣民眾黨的活動,及宣布棄選「總統」之後,就貌合神離,甚至在本月初還曾一度爆發「路線分歧」?實際上,本月初當郭台銘鼓吹「國會最好組成是兩大黨兩小黨」時,柯文哲隨即反駁說,若第三勢力在「小藍小綠」打轉,會重複失敗經驗,「三黨不過半」才是台灣歷史轉折關鍵。

依照柯文哲「三黨不過半」的盤算,「三黨」指的是民進黨、國民黨和台灣民眾黨。這三個政黨在「立委」選舉中,在政黨票部分都可以跨過百分之五的「門檻」,獲得分配「不分區立委」議席,並在「區域立委」方面也有所斬獲,因而可以成立黨團,因而如是以擁有黨團即可算是「大黨」的標準衡量,這三個政黨都是「大黨」。但在「立委」的議席數額方面,沒有一個政黨可以過半。這有利於台民黨發揮關鍵少數的角色,或是與其中另一個大黨結盟,合縱連橫,或是單打獨鬥,馳騁衝殺,攉取本黨的最大利益。

當然,也有私心自用,就是一方面,台民黨跨過百分之五的「門檻」之後,二零二四年的第十六任「總統」選舉,柯文哲如要出征,就可由台民黨直接提名,不用經過公民連署這一關。另一方面,籍著台民黨黨團在「立法院」的衝殺,他這位黨主席就可積累政治資本,為參選「總統」甚至勝選「總統」墊高站位氣勢。

更有一個「不可見人」的意願,既然是「三黨不過半」,那就是意味著將親民黨排除在外,亦即希望親民黨既在政黨票方面無法跨過百分之五的「門檻」,也希望親民黨無法組成黨團。這並非是針對親民黨這個政黨那麼簡單,而是針對郭台銘這個人,排除他可以籍著親民黨再次跨過「門檻」取得參選「總統」的政黨提名「門票」,形成「多個香爐多個鬼」,與自己爭奪下次「總統」大選的中間選民票源。但由於他與郭台銘仍是朋友關係,不能公開撕破臉,因而以「三黨不過半」亦即排除親民黨實質上是排除郭台銘的暗示方式,表達自己在四年後在參選「總統」場域上與郭台銘的關係,是「有我無他」。

而在郭台銘方面的想法,則是較為簡單,他的「兩大兩小」,「兩大」指的當然是民進黨和國民黨,「兩小」則是台民黨和親民黨。他與柯文哲有一個共同點,不把現在是「大黨」的時代力量,及正在參加「不分區立委」選舉的其他各政黨,如一邊一國行動黨、喜樂島聯盟、新黨、台聯黨、台灣基進、綠黨等「第三勢力」看在眼中,認為他們都不可能跨過百分之五的「門檻」,將會拿不到「不分區立委」議席,並受「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局限,更不可能奪得「區域立委」議席。

不過,郭台銘與柯文哲最大的不同,是他較為實事求是地並不把台民黨視為「大黨」,即使是能夠跨過「門檻」,也就是說能夠成立黨團,但與民進黨和國民黨在「立法院」的實力相比,仍然存在著較大的距離,只能算是在「立法院」中的「小黨」。

當然,郭台銘與柯文哲最大的認知差距,還是郭台銘認為親民黨在政黨票方面可以跨過百分之五的「門檻」,因而可以獲得分配「不分區立委」議席,並因此而可以再次成立黨團。但他不吹澎風,並不因此而認為親民黨是「大黨」,而是「小黨」,與台民黨同處一個台階。

郭台銘期許親民黨能夠成為「立法院」中的「小黨」,是因為要依靠親民黨跨過政黨票「門檻」而產生的可以直接提名「總統」參選人大「特權」,在四年後的「總統」大選中,借用親民黨的「門票」參選「總統」。而且,也籍此成為宋楚瑜的接班人,正式接掌親民黨。在自己也擁有一個政黨之下,也可以與柯文哲「別苗頭」,以避開目前仍需半邊身寄在柯文哲籬下的尷尬處境。

當然,倘親民黨確實跨不過百分之五的政黨票「門檻」,郭台銘還可透過公民連署的方式參選。雖然費勁,但以其雄厚財政資源,而且也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再困難也將能達標,徵集到足夠的連署書,而不會有呂秀蓮的困擾。

因此,這就折射了柯文哲的自私。儘管他的帶有「排除親民黨」的「三黨不過半」,動機並不完全是「阻止」郭台銘參選「二零二四」,還有要與民進黨及國民黨一起壟斷「立法院」政治資源的意圖,但主要目標還是在下次「總統」大選中,排除一個與自己勢均力敵的對手。

而從目前選情發展態勢看,可能柯文哲的預測會佔上風,亦即可能親民黨跨不過百分之五的「門檻」,只有民進黨、國民黨和台民黨三黨可以跨過。但是,並是「三大黨」,因為與台民黨與民進黨、國民黨相比,並不在同一台階,因而可能是「二大一小」,甚至是「一大一中一小」。而且,可能不會出現「不過半」,因為民進黨仍有機會獲得過半議席,只不過是未能像今屆那樣佔據多數優勢地位而言。

實際上,柯文哲昨日也已表達對台民黨的「立委」選情不太樂觀,擔心過不了百分之八甚至百分之五。他說,萬一民眾黨二零二零年「立委」選舉沒超過百分之五,那就真的要打包了,若沒超過百分之八,考慮二零二四年參選「總統」也沒有用,你想做也很難。

倘以政黨票計算,百分之八是一個甚麼樣的概念?如參考過去的數據,大約可獲分配四至五個「不分區立委」議席。如再加上如在「區域立委」中有一、兩個議席的「斬獲」,就是五至七個議席。雖然可以成立黨團,雖然也可能發揮「關鍵少數」的作用,攪風攪雨,但在輔助柯文哲參選「總統」的功能上,卻難以發揮較大的功效。

這對柯文哲來說,是極為尷尬的事。今年中民進黨、國民黨在操辦黨內「總統」黨內初選時,都是把柯文哲列定為必會參選的「假想敵」的,而且還是勢均力敵,實力相當的。但柯文哲卻是棄選了,開了民進黨和國民黨的一個大玩笑。因而曾經有人認為,這樣產生的初選結果應當失效。當然這是笑話而已,即使沒有將柯文哲計算在內,兩黨的初選結果可能也是大抵如此。

柯文哲對郭台銘的不滿,可能是萌生於成立台民黨伊始。當時柯文哲打的算盤,是利用郭台銘的人氣和財力,綴弄他參選「總統」,以拉抬台民黨的氣勢,攉取「立委」議席,並為自己四年後親自出馬參選「總統」墊高位階。但詎料郭台銘沒有「入轂」,而且還宣布棄選「總統」,打亂了自己的算盤,並使自己的形象和民意支持度大量流失,最近六都施政滿意度還墊底,連「落跑市長」韓國瑜都不如。持續下去,就像柯文哲自己所說的那樣,考慮二零二四年參選「總統」也沒有用,你想做也很難。這就真的是「多得郭台銘唔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