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早起各有利弊

睡眠偏好差異

你晚上一般幾點睡?

如果你和我一樣,喜歡1、2點就寢,甚至熬夜到3點,那麽,你一定也收到過許多「別太晚了,早點睡吧」的熱切關心。

這個時代,「早睡早起」,已經是一個顛撲不破的政治正確。它是如此的正確,乃至於連「熬夜」都得加一個「熬」字,來强調它的不合理。

但是,早睡早起一定是對的嗎?熬夜就一定是不好的嗎?其實不然。

留心觀察身邊,你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

有些人,一到晚上11點、12點,就困得不行,上床5分鐘內就能睡著。第二天7點起床,神清氣爽,毫無難度;

但另一些人,過了12點,反而精神奕奕,思維轉得都比白天快些。別說睡覺了,閉上眼睛幾秒鐘,都感覺是一種折磨。

對於後者,讓他們11點睡覺,可想而知,是一件多麽困難的事情 —— 也因此,他們常常會沮喪,覺得:是不是自己毅力不行?還是不够自律?爲什麽一直沒法養成早睡的好習慣呢?

但這還真不能怪他們。

其實,心理學對這一點早已有定論。心理學家認爲,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性,叫做「生理時鐘」,它决定了我們在一天的不同階段內,精力狀態的波動起伏。

而生理時鐘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睡眠偏好。根據研究結果,至少存在三種偏好類型:

晨型人,又稱「雲雀」(lark),傾向於早睡早起;習慣在11點前入睡;

夜型人,又稱「猫頭鷹」(owl),傾向於晚睡晚起;通常是1-2點入睡;

正常人,又稱「蜂鳥」(humming bird),沒有特別的傾向。可早也可晚。

所以,如果你非常努力,仍舊很難在1點前入睡,不必懷疑你的毅力,很可能只是因爲,你剛好屬於「夜型人」而已。

為什麼夜型人越晚越精神

根據 MEQ 的調查結果,晨型人最活躍的階段是上午,從中午開始就一路下跌;而夜型人恰恰相反,從中午開始狀態漸佳,到晚上達到最佳水平。

這就涉及到另一重因素:演化和基因。

心理學家認爲,我們身上的每個細胞中,都有專門的基因,負責調控它的活躍和新陳代謝節奏。表達到整體上,就是整個個體精力和思維的活躍水平。

這是有一定隨機性的。因此,在人群中,有些人的活躍峰值在上午,有些人在下午,有些人在晚上,不一而足。

基於晨型和夜型這兩大類型,心理學家又得出了許多有趣的結果。

比如,一系列基於 MEQ 和性格、能力測試的實驗表明:

大體上,晨型人更加自律、自信、有責任感,思維偏向聚合思維和歸納推理;

而夜型人更加開放、聰慧、敏捷,思維偏向抽象思維和發散思維。

喜歡晚睡的人,大多從事創意和內容相關工作,比如廣告、公關、新媒體、市場營銷(可能還有部分程序員) ——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創作者」。

原因未必是他們拖拉、不自律,很有可能只是因爲:這些思維更開放、發散的人,同時也是典型的「夜型人」而已。

所以,他們在晚上會更感到如魚得水,狀態會更集中、更活躍。

睡得少是罪魁禍首

2012年,一項針對65000名歐洲人的統計數據表明:晚睡早起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鬱症,同時超重的幾率也會更高。

2015年,一項睡眠跟踪實驗也發現:晚睡早起跟胰島素密切相關。實驗中,被試者每天只睡5小時,連續一周,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就會出現顯著變化,難以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這會提高患上心臟病、糖尿病和肥胖的幾率。

同時,長期睡眠不足,還可能導致不可逆的腦損傷,以及β蛋白的明顯堆積,後者是導致阿茲海默症的元凶。

更不用說明顯能感受到的症狀,如頭痛、疲勞、記憶力衰退,等等。

簡而言之:罪魁禍首不是「睡得晚」,而是「睡得少」。每天睡眠少於6個小時的人,正在不斷透支自己的身體。

其實,無論你選擇什麽方式,重點還是這幾條:

1)調整心態:不要對「早起」「熬夜」有壓力,壓力本身會帶來一系列不好的後果。

2)睡够時間:無論幾點睡覺,最重要的是保持睡眠時間足够,這比早起重要得多。

3)瞭解自己:找到自己的生理節律,明確自己一天中狀態最佳的時候,把重要的事情放在這個時間段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