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灣區科創應用和展示平臺 鄒玖勝

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大會落戶澳門,國家主席習近平更發賀信,顯見國家重視科創發展,以及對澳門角色的寄託。澳門作為大灣區中心城市之一,應該發揮特區所長、服務國家所需,積極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國家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打造澳門成為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支點。

據瞭解,科技創新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生產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的服務的過程。按錢學森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理論的分類,科技創新包括三類:知識創新、技術創新以及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從微觀上講,科技創新有助於企業占據市場並實現市場價值,從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乃至區域競爭力;從巨集觀上講,能推動技術的創新發展,促進整個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同時減少環境污染,滿足社會需求,解決社會問題。

科技創新為什麼能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引領經濟新常態的“第一動力”?根本原因在於,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科技又是第一生產力。具體地說,科技是先進生產力的基因、提高經濟品質和效益的引擎、轉變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晶片、創造新資源新要素的母機、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酵母、優化生態環境的杠杆,能夠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當今世界,各國在科技創新、產業變革上競爭激烈,科技呈加速發展態勢。一國生產力先進與否,不僅要看經濟總量大小,更要看科技水準高低。例如,以色列是一個小國,但由於科技先進,經濟競爭力位居世界前列。美國能夠長期保持世界超強地位,除了經濟實力強大,更重要的是擁有各種先進科技手段,科技創新能力強。從我國國內來看,哪個地方突出科技引領,哪個地方發展就快、競爭力就強,深圳就是一個突出例證。我國要在總體上趕上時代潮流,必須依靠優越制度加科技創新實現發展跨越和競爭力提升。這是大勢所趨、客觀規律使然。

因此,今年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就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域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而是次論壇在澳門舉行,正是期望利用澳門聯通東西、融通中外、與國際規則接軌等優勢,致力打造高水準參與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高水準銜接國際現代服務業的平台。對此,澳區全國人大代表、街坊總會理事長吳小麗認為,這次大會積極發揮了本澳作為交流平臺的優勢和作用,粵港澳大灣區其中一個重要戰略定位,就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而本澳作為灣區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推動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可為澳門帶來新的機遇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亦能促進經濟適度多元化。建議特區政府未來必須緊跟國家發展大局,積極融入大灣區發展規劃,善用“一國兩制”優勢,抓住國家賦予澳門“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定位,制訂長遠的科技創新政策,推動產學研結合,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及市場化發展。創科是以人為本的的智力密集型行業,相關人才對行業發展極為重要,政府應加大力度在本地培養專才,並從外地引進科創人才,研究設立相關的專業資格認可和註冊制度,為相關產業及人才在澳發展創設條件,提升整體競爭力。同時,須進一步加強澳門與內地開展創新及科技合作,做好珠澳合作開發橫琴的工作,尤其需要強化琴澳之間的產業合作,積極探索“澳門科創成果+內地產業轉化”模式,突破澳門在經濟發展中土地和人力資源等方面的瓶頸,與內地達至優勢互補,推動澳門以至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發展。

工聯總會會長何雪卿表示,新冠肺炎疫情重創澳門經濟,凸顯了經濟結構過於單一的問題。近年,特區政府著力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會展產業,今屆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於澳門舉行,是對澳門會展業發展肯定。然而,澳門經濟結構雖已有一定改善,但仍未能擺脫一業獨大的困境。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凸顯出經濟結構失衡問題,促使社會各界加緊力度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她相信是次博鰲亞洲論壇將能為社會提供思考方向,以便更好依靠科技創新驅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為此,本澳要更積極主動深化與珠海的合作,做好橫琴這篇文章,借助橫琴充裕的資源,發揮澳門科研創新力量優勢。特區政府應積極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投放資源,鼓勵和支持高校與企業合作,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身兼全國青聯委員、婦聯總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莊玲玲認為,首屆大會選擇於澳門舉辦,對提升本澳未來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是一大機遇,將助力澳門發展智慧城市、發揮平臺角色作用,配合“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產生積極和正面作用。現時本澳有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是灣區城市中較少有,可見澳門在科研當中存在一定優勢。機遇與挑戰並存,在今後“十四五”新時期中,探索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將是本澳未來逐步發展經濟適度多元的重要部分。當中,青年作為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在新時代下更要有勇於擔當的精神,創新思維、激發創意,以最好的準備完成新時代的新使命。建議加強與灣區科研基建合作。發揮國家給予的定位,建設更多國家級科研實驗室,為澳門科技發展提供更多發展平臺和機會,展示澳門智慧、澳門力量;同時,加強青年科研人才培養。探討與國內著名科研巨企合作,制訂青年人才培育計劃,並推動更多具潛力的高新科技研究轉化成實際產出和經濟收益,更好推動本澳經濟適度發展及產業多元化。

其實,為提高澳門的科技發展水準,回歸以來,澳門特區政府就制定了《科學技術綱要法》,先後成立和組建了科技委員會、科學技術發展基金、創新科技中心、電信管理局、工業園區有限公司,科學館有限公司等,連同回歸前成立的澳門基金會、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等,特區政府從政策的鼓勵到機制的配合以及資金的投入,有力支持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科技研發。近年來,特區政府加大投入,在2010年設立的中藥品質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積體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智慧城市、物聯網、大數據、太空科學及健康科學等領域,2018年更新設立智慧城市物聯網和月球與行星科學兩所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些發展使澳門科技邁入新的階段,為澳門參與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奠定了基礎。

以2018年為例,澳門科技基金各類資助計劃共收到六百三十九份申請,總申請金額超過六點一億元。批准項目五百一十個,批准金額二億六千一百三十六萬六千三百九十四元,用以推動澳門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科普及構建智慧城市的工作。當中科研項目資助約佔八成五,資助金額為二點二億元,項目共二百○二個。科普項目資助額為三千多萬元。

可見澳門確實存在一定科研基礎,但澳門居民或會覺得本澳科研遠離生活,主因是沒有將科研成果變成產品、走入市場,故感覺科創距離比較遠,如果本澳能夠不斷將科研產品轉化到市場應用,就會貼近生活。

有分析就指出,科研成果轉化成產品、走入市場應用,要突破人才、法律及資金三個瓶頸。科技人才或優才引入,才能帶動產業出現,需要認真研究科創人才引入;其次是法律,必需要有足夠完善的法律保障科研成果不被盜用,保證科研人才的權利,否則就沒有科創的動力;第三是資金,因科研離不開資金投入。以上三個元素決定科研成果否能走出研究層面、創新科技產業能否順利出現,需要突破瓶頸才能為本澳經濟適度多元帶來新局面。在人才培養上,除了吸引海外留學的年輕人回流澳門發展,未來可能更要往前推進,讓中學生知道澳門的科創及相關項目,未來是否能夠走向市場化,在中學階段就向學生介紹產業路向及目標,讓中學生能夠因應未來科創趨勢決定大學專業,從而更好地制訂職業規劃及生涯規劃。雖然澳門市場小,但不影響科創研發。因科創應用必然面向全球市場,不局限單一市場,只要科創成果貼近市場,就會發展成全球化項目,才能吸引資金投資。若只瞄準澳門單一市場,資金也難以到位,故科創必然走市場化、全球化路線。

那麼,具體該如何使科技創新成為推動企業的催化劑?一是推進企業管理制度改革,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二是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意識,加大新技術、新產品的投入。三是政府在技術創新中的引導作用。為企業營造良好的技術創新環境;四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在技術創新中的導向作用,在產業技術發展中的牽引作用,使技術創新成為企業和產業發展的動力。

此外,也要完善企業內部激勵機制,將員工的利益同企業未來收益和發展聯繫起來,利用股權、增加崗位工資、提高獎金或提成等措施激勵企業員工積極參與創新活動;另一方面,完善政策稅收優惠以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如針對重點發展的行業和創新項目提供稅收返還和稅率優惠等政策。同時,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支援和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稅費減免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援,營造企業科技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針對創新企業制定完善的創新優惠政策並落實到位。

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說,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給人類發展帶來了深刻變化,為解決和應對全球性發展難題和挑戰提供了新路徑。博彩旅遊業是澳門的優勢產業,但同時也是傳統行業,在應用科技的路上走得較慢,未來要吸引新世代旅客關注,除了完善世界級硬件設施,引入科技元素更是必不可少。至於要真正實現本澳經濟適度多元,惟有不斷推動科創發展,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的機制,加快形成“產學研”有機結合的發展模式,走好“產學研”發展之路,以達至“科技強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