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1月29日電】全球疫情持續蔓延,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逾6000萬例,疫苗研發接種成了不少人的最後希望。各國新冠疫苗研發競賽近日頻頻傳來好消息,能否為人類逃出新冠病毒 “魔爪”帶來曙光?而疫苗如何有效分配,也是難題。
日前,中國國藥集團宣佈旗下公司研發的新冠疫苗提交了上市申請,有望在明年春天量產。除了國家層面布局的自主研發,中國的企業也推動了和跨國企業的疫苗合作。例如康泰生物和復星醫藥已獲得授權,將分別負責阿斯利康與牛津大學研發的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和BioNTech的mRNA疫苗在中國的商業化。
國際方面,輝瑞、Moderna、阿斯利康等公司近期紛紛報告了各自疫苗的進展,根據三期臨床試驗的中期數據:輝瑞、Moderna的保護率高達90%,阿斯利康和牛津大學聯合開發的疫苗的保護效力也超過了70%。
根據美國杜克大學的數據,這些疫苗們沒有面世,就已經被各國預購了96億劑。平均每個地球人可以分得超過一劑。不過,從目前的訂購情況來看,并不是每個地球人都能打上疫苗。
人均疫苗訂數最高的加拿大已經預定了折合人均10劑的疫苗;英國人均5劑;美國已預訂了10億劑,約合人均3劑。而目前在研發的新冠疫苗,大多只需每人接種兩劑便可以達到有效防護。
產量有限,聯合國和世衛組織擔憂疫苗搶購一空後,財力不足的貧窮國家得不到保障。此前,全球疫苗免疫聯盟、世衛和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共同領導了COVAX計劃,旨在讓各國政府打消囤積疫苗的念頭。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呼籲,國際社會需要建立新的標準,保證疫苗公平分配。G20峰會發表的公報也稱,將不遺餘力地確保全球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並公平地獲得新冠病毒的診斷和疫苗注射。
另一方面,來自9個國家的19個學者在《科學》期刊聯合撰文建議,以國家實際需要為依據,并優先保障前線醫護人員、65歲以上人口和有併發症病人等高風險人士。
學者建議的方案,會令貧窮的國家取得更少疫苗。與其他傳染病不同,新冠肺炎發生以來,歐美國家疫情,從統計數據來看,確實比非洲等貧窮國家嚴重得多。公平分配的具體操作遲遲未有標準,在疫苗大規模量產之前,仍將會是一個爭議性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