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三日的「珠澳國際人才交流大會」,正在珠海舉行。此次活動由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珠海市人民政府、澳門特區政府人才發展委員會、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聯合主辦,澳門中聯辦副主任姚堅,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市長姚奕生、市政協主席陳洪輝,廣東省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陳奕威等出席前日的開幕式,規格相當高。在三天的活動中,推出珠澳人才創新創業挑戰賽、「澳珠極點」科技創新合作峰會、「博聚香山」——百名博士珠海行、「澳珠極點」跨境科技創新合作成果展等十一場活動,進一步促進珠澳人才領域合作交流,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
在前日的開幕式上,澳門和珠海簽署了《關於推進澳珠人才協同發展的合作協議》。協議明確提出,雙方將進一步推動兩地人才協同發展,圍繞人才政策融通、人才資源共享、人才平台共建、人才要素流動、人才活動聯辦、人才環境共造等開展合作,攜手共建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
珠海方面極為重視該項活動,將之視為積極響應中央號召,推動珠澳兩地緊緊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構建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體系的進軍號。實際上,郭永航在致辭中指出,當前,珠海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快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的重要要求,攜手澳門建設大灣區澳珠極點。珠海將營造人才友好型、青年友好型、生態友好型的發展環境,攜手澳門共建「人才特區」。
正因為如此,昨日的《珠海特區報》,除了在頭版刊出《珠澳協同匯聚英才共創未來,珠澳國際人才交流大會開幕》的消息之外,還以內板以兩個版面跨版的形式,對大會進行了詳盡的報導。
而在澳門,卻是大多主流媒體未作報導,只有兩家在珠海設立記者站的媒體,安排了並不顯著的版面刊出消息。本來是為了澳門好,千方百計解決澳門缺乏人才問題而舉辦的這些活動,作為受益者的澳門卻竟然「不屑一顧」。可能是內地方面為澳門「急」了,因而昨日新華社廣東分社連續發出《珠澳以人才協同發展建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的新聞及《人才「聚變」驅動澳珠極點「蛻變」——來自珠澳合作一線的觀察》的述評,大有「擊一猛掌」的意味。
其實,類似的本來是為了澳門好的設想或措施,卻呈現「澳門不急內地急」的逆反現象,還不止這麽一宗。日前,內地媒體報導,國家發改委近日就全國政協提案答覆稱,研究探索在橫琴建設澳門證券交易所,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與有關方面積極參與相關工作。發改委稱,研究探索在橫琴建設澳門證券交易所,有利於支持澳門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特色金融產業,推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落實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相關任務有積極意義,將與有關方面積極參與相關工作。國家發改委還表示,橫琴毗鄰澳門,區位優勢明顯,具有粵澳合作的先天優勢。報道亦指出,珠海及橫琴已在支持澳門現代金融業發展方面,也做了銜接準備工作。金融基礎設施服務方面,橫琴新區公共數據中心、橫琴智能超算中心一期等已建設完成,電力、通訊(如5G基站)等基礎設施建設趨完善。
這篇報導引發各方面的高度重視,就連台灣地區的中央社,也予以轉發。因為在香港發生「黑暴」事件,導致美國總統特朗普橫加干涉,祭出所謂「制裁」措施,妄圖摧毀香港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之後,台灣當局立意取而代之,因而準備修訂法例,極力吸引香港的證券交易專才移居台灣,以促進建立台北證券交易所。因此,在橫琴設立澳門證券交易所,可能會在台灣當局的心目中,形成與台灣當局爭搶香港證券交易人才的效應。
這篇報導發表時,恰好就是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列席立法會,引介二零二一年度經濟財政領域施政方針並回答議員提問之際,因而有議員提出提問。而李偉農司長對在現有的條件下發展澳門的金融業,定位在債券市場方面也作了正面回應,但對設立澳門證券交易所,則表示「未有深入研究」,不過也表態「永遠開放」。至於對「在橫琴」設立「澳門的」證券交易所的命題,則避而不談。
其實,就連內地上述這篇報導也指出,行政長官賀一誠早前發佈的施政報告顯示,將建立健全金融法律法規,推進《信託法》立法和《金融體系法律制度》修訂工作,加強金融軟硬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大灣區企業到澳門發行債券,落實跨境雙向「理財通」試點,促進跨境投資便利化,助力人民幣跨境流動和使用。報道指出,這反映澳門進一步做大做強現代金融業的決心。
當然,在澳門設立類似證券交易所的人民幣債券市場,與「在橫琴」設立「澳門的」證券交易所,是兩回事。現在不知道,國家發改委對全國政協委員提案的答复,是發改委自己的研究方向,還是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國務院港澳辦公室的政策決定。雖然發改委也是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的成員之一,但畢竟不能代表整個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不過,發改委由於其職能所在,在國家發展規劃及區域合作領域的議題上,不但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而且也擁有權威性的統籌協調權。
很明顯,內地相關機構對充分利用實行「一國兩制」及處於中西交匯點的澳門特區的特殊地位,推動澳門設立證券交易所,以補強或補充(不是代替)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懷有強烈的使命感及意願。但澳門特區卻是猶豫不決,甚至以澳門缺乏法律及人才以至氛圍環境的理由,並不積極回應。實際上,今年初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何曉軍在第八屆嶺南論壇上透露,澳門證券交易所方案已經呈報中央,希望能夠將澳門證券交易所打造成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納斯達克時,澳門相關機構的反應就是較為消極的。甚至是予人「顧左右而言他」之感,各講各的,「雞同鴨講」。
內地有關機構之所以「澳門不急,內地急」,可能是基於如下幾個原因。其一、特朗普對香港進行所謂「制裁」,可能會令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有所遜色,需要澳門補強及補充。而澳門不會受到美國「制裁」,而且因為美國政客還需在澳門的美資博企作其「金主」,因而還將「放澳門一馬」。因而在宣布「制裁」香港的同一天,也宣佈「特赦」澳門某銀行。不過,這也極有可能是其要在澳門推動「顏色革命」的長遠之計,因為該銀行的法定繼承人,積極參與香港的「黃絲」甚至是暴力「佔旺」活動,因而獲得反對派提名參加區議會選舉。如果由其繼承謀銀行,就等於是在基本上一致愛國愛澳的澳門工商界中,打進一枝「反華亂澳」的「釘子」。
其二,特朗普也宣佈,禁止中國企業到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即使是已上市的中國企業,如發現是具有軍方背景的,也將會強令其退市。因此,中國內地的企業,要到美國籌集資金,已經基本上「此路不通」。盡管拜登上台後,可能會採取對中國採取較為緩和的措施,但在美國已經形成「特朗普主義」氛圍之下,再加上拜登對華政策仍然是以競爭高於合作的基調,即使是華爾街的金融巨頭表態歡迎,但仍將會阻擋中國企業到紐約上市。
其三、正如何曉軍所說,是廣東省內的民營企業缺乏上市渠道。
因此,澳門開設類似證券交易所的人民幣債券市場,不會形成與香港「搶飯吃」的效應,相反還將起到互補作用,尤其是在美國仍然敵視香港之時。但澳門也確實是存在著法律薄弱、缺乏人才的短板。這也正是珠海舉辦「珠澳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的用意之一。其實,如果澳門是設立以人民幣為主的債券市場,這十多二十年來在內地大學修讀金融專業的學生不少,而且也有人到歐美修讀金融碩博士學位,只有能夠發掘及使用,是有這方面的人才的。
即使如此,「在澳門」開設人民幣債券市場,與「在橫琴」開設「澳門的」證券交易所,仍然有所距離。除非是賀一誠提出的橫琴深度合作區的產值及稅收歸於澳門的設想,得到中央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