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深情回顧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歲月崢嶸,熱情展示中華民族未來的光明發展前景,並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以史為鑑,歸納梳理提出為九個「必須」,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理論指導方針。
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理所必然地也談到了台灣問題,而且還罕見地在正式的經典性文件中使用了「台灣問題」這個詞素。他指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包括兩岸同胞在內的所有中華兒女,要和衷共濟、團結向前,堅決粉碎任何「台獨」圖謀,共創民族復興美好未來。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
習近平主席的這段講話,引發天安門廣場上長達二十三秒的熱烈掌聲,是整個重要講話中最長的一次掌聲,也是整場講話中,掌聲最熱烈的、氣氛最高漲的其中一個時刻。此顯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這是全中國九千五百多萬共產黨員和十四億人民心聲,習近平主席代表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發出的「統一宣言」,擁有最大的民意。
「解決台灣問題」,雖然過去民間和社會上都有「台灣問題」的說法,但被收入正式的經典文件,還是較為罕見。而且,習近平主席不但是鄭重地提了出來,還加上了「解決」的前綴,這顯示,「解決台灣問題」,連同緊接著的「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已經擺到了中央的案頭上。不是不但有「路線圖」,而且還有「時間表」。而且,「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沒有此前常用的「和平」二字。大家都在猜想,在習近平主席昨日代表黨和人民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實現了第一個百年的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之後,這個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及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就成為第二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其中一項重要任務。結合到中共「十九大」將第二個「一百年」劃分為二零二零年到二零三五年,及二零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兩個階段,及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和二零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建議,以及全國人大修訂憲法後,習近平主席可能會任職到二零三五年及之後,因而「時間表」就隱然在其中了。只有如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涵才顯得更豐富全面及充實。
習近平在昨日的重要講話中,再次強調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以及反對「台獨」。一個中國原則具有不可動搖的事實和法理依據。雖然兩岸尚未統一,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未分裂。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岸同胞同屬一個民族,這一歷史事實和法理基礎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近年來兩岸關係形勢變得複雜嚴峻,其根源就是民進黨當局沒有放弃「台獨」立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因此,「台獨」分裂勢力及其圖謀和行徑是台海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障礙,嚴重損害台灣同胞的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是與全民族爲敵,逆歷史激流而動,絕不可能得逞。
廣大台灣同胞都是中華民族一分子,是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統一進程的重
要力量。因此,必須一如既往地尊重、關愛、團結和依靠台灣同胞,擴大兩岸同胞尤其是基層民衆和青少年交流,增進相互理解,拉近心理距離。習近平主席在《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周年紀念會上提出,「要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今年三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習近平主席在福建考察時强調,「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在新路」。因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項對台重大政策主張。在昨日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主席總結中國共產黨過去一百年的經驗並提出九個「必須」中,強調必須加強中華兒女大團結,不斷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奮鬥的力量。這個寶貴經驗,其實也適用於「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任務中,就像當年在「國統區」進行統一戰線工作那樣。
因此,既然當年能夠充分發揮「三大法寶」之一而且還是排位第一的「統一戰線」,瓦解了國民黨軍隊和政權,同樣也可以運用於民進黨的身上。實際上,民進黨創黨的政治背景,是一群黨外人士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爭取建立民主政制。因此,「民主進步黨」的大旗就具有較強的號召力,在這枝大旗下聚集了主張「台獨」和不主張「台獨」的反對國民黨政權的黨外人士。而當李登輝借力使力並與民進黨勾結,利用「野百合花學運」等社運提出的訴求,透過召開「國是會議」取得共識,然後進行「修憲」,開放「總統」直選產生,「國代」和「立委」全部在台澎金馬地區選舉產生,廢除「刑法」一百條,解除「戒嚴」,使得民進黨「反獨裁,爭民主」的主訴求頓時失去焦點,亦即民進黨與國民黨政權之間的主要矛盾獲得了解決之後,「台獨」這個次要矛盾就上升為主要矛盾。不但是民進黨中的「獨派」成員,繼續與國民黨政權中尚有的「統派」官員纏鬥,而且還向黨內的「統派」黨員進行殘酷鬥爭。結果,林正杰、朱高正等「統派」成員紛紛出走,留下的多是懷有本土情懷者,只是程度不同。
而民進黨的「黨綱」,撇除其「台獨建國」的那一部分,其實大部份內容,尤其是在社會制度、經濟制度和民生福利方面,是具有濃厚的民主社會主義或福利社會主義色彩的。因而民進黨其實是一個社會主義政黨,亦即是在當今世界上的各個社會主義流派中,信奉其中的民主社會主義或福利社會主義的政黨。因而台灣大學和政治大學的政治系的教授們,在設計繪畫台灣地區各政黨的政治光譜時,就是把民進黨列在左的一邊。也正因為如此,民進黨代表的,是「三中一青」的利益,主要是低下階層、中小企業的利益,與全世界社會主義政黨的政治訴求基本相同。而國民黨的階級屬性,仍然未能擺脫早年中共黨史中為其定性為代表大資產階級及官僚階級利益的定位。
因此,如何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成功經驗,既堅持原則又講究策略,利用民進黨的這個特點,針對其成員中的不同情況,有所區別地深入細緻進行工作,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相信完成「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任務,就可以事半功倍。
兩岸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