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首次出艙 三名航天員完成任務

  【香港中通社北京7月4日電】正在太空在軌運行的中國空間站4日上午進行首次出艙活動,劉伯明、湯洪波兩位航天員身著中國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先後出艙,完成在機械臂上安裝腳限位器和艙外工作台等工作。期間,在空間站內的另一位航天員聶海勝配合出艙同事開展艙外作業。這是繼神舟七號飛行乘組順利完成出艙任務後,時隔13年,中國航天員再次執行出艙任務。
  近日,神舟十二號飛船發射成功,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三名航天員順利進入中國空間站,成為首批進入中國空間站的航天員。在空間站駐留3個月期間,三名航天員將完成多項關鍵任務,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航天員出艙活動進行設備安裝調試,首次人和機械臂的協同配合。根據計劃,出艙活動還將進行一次。
  此次出艙,3名航天員都有明確分工,首次出艙的兩名航天員,一人為機械臂安裝上臂支架,包括腳限位器、工具台等,隨後站在機械臂上進行全身移動。另一名航天員借助艙壁上安裝的扶手,爬行一段距離到作業點進行輔助工作,其間還要進行一次應急返回驗證。
  據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選訓室主任王焰磊介紹,一旦出艙時發生安全危險,航天員須快速返回氣閘艙,然後通過艙載應急供氧系統,確保生命安全。此次出艙任務中,將對這套應急系統實地驗證。
  抬升艙外全景攝像機的位置,也是此次出艙的重要任務。事先,這台攝像機由於發射的外暴露限制,其被安裝在較低位置,無法進行全景拍攝。入軌之後,航天員根據任務需要,在攝像機上手工安裝抬升支架,擴展鏡頭視角,實現對整個艙外的監視。
  而在所有出艙任務中,對太空機械臂進行相關設備安裝和調驗,是重中之重。該太空機械臂被稱為中國智能程度最高、難度最大的空間智能製造系統。
  據王焰磊介紹,在兩名航天員出艙過程中,艙內航天員需要對機械臂進行操作,雖然地面人員也可以對機械臂進行大範圍轉移,但在有航天員站在機械臂上的時候,艙內航天員可以更直觀的對機械臂位置進行觀察,更能與艙外航天員進行直接交流。另外,由航天員自主操作機械臂,在安全性上也有更好的保障。
  王焰磊透露,艙外航天員和艙內航天員都有急停裝置,艙外的航天員在運動過程一旦發生碰撞,可直接按下急停裝置,機械臂就會停止工作。
  此外,此次出艙航天員穿著的「飛天」航天服,十分亮眼,該航天服由中國自主研發,其高近2米,重100多公斤,可支持6小時的艙外活動。
  據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服工程室主任、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張萬欣介紹,這套航天服屬二代艙外航天服,從功能上相當於一個微型的載人航天器,無論是原材料、設計,還是實驗方案、驗證方案,再到改進方案,均為中國科技人員自主研發實施。相比於神舟七號翟志剛出艙時的艙外服,它的安全可靠性更高,支持艙外活動的時間更久,使用壽命也更長。
  她特別提到,這套航天服的頭盔科技含量高,單單面罩就有四個部分:兩層為壓力面窗,中間為充氮面艙,具有防結霧、隔熱特性,最外層是可換防護面窗,有防太空強光照射的鍍膜。若最外層面窗發生磕碰、劃傷等情況,航天員可在太空站內進行更換。
  專家表示,此次太空站出艙活動,是中國太空探索的重要步驟。通過對航天員出艙工作、體能變化、應急能力、以及相關設備性能等有效驗證,特別是在艙外進行長時間工作期間,航天員與裝備之間的適應性,協調性等,都將為後續航天員在艙外工作提供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