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投」被否決後民進黨首遭挫敗

  四項「公投」遭否決後,民進黨還要繼續向在野黨施發「下馬威」,連續「霸王硬上弓」地推動兩件大事。其一是要強行修訂《地方制度法》,將新竹縣市合併,並升格為「直轄市」,為已連續兩屆出任新竹市長而依法不得再選爭取連任的林智堅獲得再次參選的資格;其二是二十一日挾著議席多數,以贊成五十六人、反對二十六人通過決定將明年度總預算案迳付二讀,繞開委員會審查程序。
  前一個議題,就連民進黨內也有不同意見。主要的非「新潮流系」派系,包括被稱為「蔡英文子弟兵」的「英系」,及本來就是與「新潮流系」對立的「正國會」和「湧言會」,都有多名「立委」拒簽由民進黨黨團送請的法案,加上已簽者又撤簽,拒簽率達到百分之二十七。理由是將會導致富者越富、貧者越貧,兩極分化。而且一個只有二千三百萬人口的地區,「直轄市」的數目竟然比十四億人口的大陸地區還要多。但似乎是蔡英文還是要執意「去馬」,理由是要發展台灣地區的半導體科技及製造業。其言下之意,是擔心目前仍然是台灣地區經濟成長率能夠保持澳人成績的兩岸貿易,將會因政治因素而「停擺」,因而預先做好因應措施,扶持可以無需完全依賴兩岸貿易的半導體業尤其是晶片科技及製造業。對此動向,大陸方面不可不知。
  至於財政總預算案,在鬧得沸沸揚揚,在野黨和社會一片鞭撻聲中,民進黨終於作出讓步。昨日「立法院長」游錫堃,召集朝野黨團協商。在國民黨、民眾黨、時代力量三個在野黨黨團的壓力之下,經過兩個半小時的協商後,朝野達成決議「民進黨二十四日提出二讀復議,總預算案回復至各委員會審查,並於三十日前完成審查,各黨團也同意總預算案最遲明年一月二十八日前完成三讀,並不提復議。」
  按照《「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和《預算法》規定,「立法院」對總預算案的審議,也是實行三讀制」。在「一讀院會」朗讀標題後,即應交付委員會審查。而據《「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査程序》第三條第一項規定:「總預算案交付審查後,應由預算及決算委員會召集全院各委員會聯席會議,依八組決定分組審查辦法及審査日程。有關「外交」、「國防」機密部分,以秘密會議行之。」第四條規定:「總預算案經全院各委員會聯席會議決定分組審查辦法及審査曰程後,由預算及決算委員會會同各有關委員會審査,並由各該審查會議有關委員會召集委員擔任主席。」依此規定,「行政院」每年應在九月中旬前將總預算案函送「立法院」審議,「立法院」則於九月下旬定期由「行政院長」、「主計長」及「財政部長」列席院會分別報吿施政計畫及歲入、歲出預算編製之經過,再於十月上旬前
  由預算委員會召集全院各委員會聯席會議,議定分組辦法及審査曰程,並由各分組委員會於十月底前完成審査,由各該審査會議有關委員會召集委員,將審査結果起草書面報告,提交預算及決算委員會綜合整理,並擬書面總報吿提報全院各委員會聯席會議審査。各分組委員會審查總預算案時,係採詢答與處理同時併行。
  今年在各委員會分別審查總預算案的過程中,由於民進黨和國民黨都全黨動員進行「政黨對決」,黨籍「立委」都回到原選舉區進行宣傳及選民動員,因而審查總預算案的進度,就如以往選舉年一樣,不如理想。十一月二十九日,國民黨黨團抗議民進黨當局四大在「公投」中行政不中立,宣布「停審預算」。四項「公投」被否決後,民進黨黨團連署並依仗佔據多數議席,在「院會」中強行通過將總預算「逕付二讀」,委員會不用再審查。可以說,國民黨黨團「停審預算」固然欠妥,但民進黨強行逕付二讀,剝奪委員會審查預算職權,卻更是離譜。
  其實,從國民黨「停審」抗爭的時間點來看,離「法定通過」的十一月三十日僅差一天。就算國民黨不「停審」,也不可能在一天內審完。因此民進黨當局將「超過十一月三十日法定通過時間」的大帽子扣給國民黨,是沒有道理的。實際上,在過去的十六年來,也從來沒有在十一月三十日前審完總預算案,大多是在隔年一月中完成。
  何況,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法律都規定,如果議會未能如期通過年度總預算案,行政機關可以參照上一個年度財政預算案的額度,支應各種行政開支。台灣地區的《預算法》就有此「救濟條款」規定,總預算案在期限內未審完,法定支出仍可支出,新興預算則由「行政院」核可就可以支應。
  從此事件中,更為證實了民進黨是「雙標黨」。二零一四年「立法院」各委員會審查《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時,民進黨黨團就「抗爭」了九個月,杯葛審查。國民黨籍委員會聯席審查小組召集人張慶忠,決定將決議案送交「院會,就被民進黨黨團批評為「黑箱」,並引發「太陽花學運」。為何性質和事態都更為嚴重及惡劣的將總預算案迳付二讀,繞開委員會審查,就是那麼「理直氣壯」?
  這種獨裁手法,不但是社會各界及在野黨連連炮轟,譴責在過程中主推「迳付二讀」的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與在臉書喊話十二月底前完成預算審查的「立法院長」游錫堃,是扼殺「國會」自主與台灣民主的劊子手,而且就是連民進黨自己人也看不下去。呂秀蓮昨日在出席一個公開場合時就坦言表示,當她看到報紙時就「嚇了一跳」。她說,自己也曾當過「立委」,知道過去國民黨那種一黨獨大,很難令人忍受。沒想到換了一個黨,還是回到「一黨獨大」。「很痛心。」民進黨解釋是因為國民黨「拒審」所以不得已,但起碼還是要善盡程序正義。
  可能是相關的批評,讓民進黨當局不得不「投鼠忌器」,擔心將會損害民進黨自己的「民主政黨」的形象,被講究「議會民主及監督權」的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對民進黨當局看不過眼,而失去美國的「關愛」,因而不得不作出讓步。這對民進黨的黨名所標榜的「民主」、「進步」來說,是絕大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