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洛神舞」出圈的背後

  「河南衛視殺瘋了!」這是網友對今年端午節河南衛視端午晚會的評價。
  繼今年的春節晚會上憑藉舞蹈節目《唐宮夜宴》出圈後,河南衛視再度以一支「水下洛神舞」《洛神水賦》(原名《祈》)驚艶了衆人。
  在這支不到兩分鐘的舞蹈中,「水下洛神」身著融合了敦煌飛天元素的飄逸衣衫,在宛若仙境的水下光影中,以唯美曼妙的身姿再現了曹植筆下「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洛水女神。
  「每一幀都像是壁畫一樣。」網友們對此驚嘆不已。
  最近幾年,中國傳統文化在年輕人中間頗有復興的趨勢,這說明傳統文化並不等于過時文化,年輕人依然對傳統文化有極高的接受度和包容度。其實在這些節目的背後,不光有對文化的傳承,還有對新一代人文化需求的響應。
  從創意變成現實
  何灝浩自端午節以來,都很忙碌,常常晚上10點才吃上一天中的第一頓正餐。自從她表演的「水下洛神舞」在網上爆火後,她的生活就被教課和接受採訪占滿。
  「我很開心,可以說是超級無敵開心,感覺全世界都看到了我們的作品。」
  5月23日,曾練了10年花樣游泳,現爲人魚表演教練的何灝浩收到通知,要爲河南衛視準備一支關于「洛神」的水下舞蹈,導演組希望呈現出水下神靈飛天的感覺。「古代端午節會祭河神,這也是我們這支舞蹈一開始被命名爲‘祈的原因。」
  爲了將洛神完美呈現,何灝浩和拍攝團隊成員在設計動作時不僅參考了衆多敦煌壁畫作品,還從曹植所著的《洛神賦》中尋找靈感。
  「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何灝浩最喜歡《洛神賦》中的這一句描述,她也將這一形態呈現在了舞蹈中,「我模仿鶴立,雙手向後打開,一隻腿單脚點地,一隻腿屈膝,表現一種將飛若飛的感覺,我覺得這是人與神最爲貼近的一個動作」。
  在視頻中,「洛神」的服飾也爲整支舞蹈增色不少。衣裙由5種顔色組成,是因爲端午有拴五色絲綫祈福的習俗,手腕上的佩飾也經拍攝團隊翻閱書籍,仔細研究後决定。
  屈原在《天問》中也描寫過洛神的故事,他是第一位表達對洛神渴慕之情的詩人,同時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表面上是在渴望女神,其實是在表達詩人高潔的品性和「美政」的理想。在端午這天表演《洛神水賦》,可以說也恰到好處地表達了對屈原的敬意。
  然而,一切準備就緒,第一天的拍攝却並不順利。「當天拍完後畫面效果並不好,我們就突發奇想决定用魚綫來協助拍攝。」《洛神水賦》的攝影師、編導郭吉勇介紹,在臨時變更的方案中,魚綫的一頭綁著何灝浩的身體和她身上的首飾以及飄帶,另一頭由水下助理牽引出理想的形態。「有一名攝影助理因泡水太久,毛細血管破裂導致流鼻血,何灝浩的身體上也全是魚綫的勒痕。」
  「我希望用我們中國的音樂,做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作品給全世界看。」郭吉勇說,這些傳統文化是因爲本身够好,大家才會接受,而不是他們做了多少事,「我只是換了種方式表現出來。中華上下五千年,有很多文化精粹都在慢慢從我們的視綫中消失,能用水下這種創新的手法,讓更多年輕人看到,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是我最驕傲的事。」郭吉勇坦言,他現在的壓力特別大,一直在思考之後的片子要怎樣才能超越「水下洛神舞」。
  「大家這麽關注《洛神水賦》,關注水下舞蹈,還是因爲它很新鮮。過去提到水下舞蹈都是國外舞蹈家演繹的現代舞,很少會想到富有中國傳統元素的舞蹈。也許從此以後,大家說起水下舞蹈,就能想到洛神,想到中國元素。」何灝浩說。
  年輕人給了文化類節目信心
  《洛神水賦》播出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海外社交媒體上發文推介,稱是「難以置信的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微博也轉發相關舞蹈視頻,並引用《洛神賦》中的名句「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來點評。
  水下洛神驚鴻一舞,唐宮夜宴三日繞梁。不少網友表示,這才是國寶的正確打開方式,是歷史遺存時尚表達的示範。
  一流的文化,要有一流的表達。「文藝創作者要在對歷史尊重和弘揚的基礎上,生動表達它們的獨特魅力,用創新的視聽藝術方式呈現歷史文化中耀眼的元素,放下包袱和年輕人進行交流對話,以創新致敬傳統。」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說,傳統文化與現代潮流的創新性結合,也爲堅定文化自信開闢了新路徑。
  從滿腹經綸的詩詞大會到衣袂翩躚的漢服盛典,從雪後初霽的故宮到堪稱視覺盛宴的「水下洛神」,由國學、國藝、國樂等彙聚而成的古風回歸,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種流行的審美趨勢。今年,百度發布的十大熱門國潮內容IP就包含了《國家寶藏》《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上新了故宮》四檔文化類節目。
  進入21世紀以來,面對社會精神文化的困境和外部世界的意識形態壓力,打造「文化强國」、重建「文化自信」成爲中國的國家戰略,而傳統文化則被視爲文化重建的核心資源。
  然而如何才能得到青年群體的共鳴與認可,當代文化工作者一直在探尋答案。這些「出圈」的節目在進行設計時,都瞄準了當代主流觀衆尤其是青年群體的需求。它們充分運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營造共情體驗,並創新舞臺表現手段,將傳統元素與當代視角相結合,從而呼應了當代年輕人關心的情感和美學話題。
  從綜藝市場發展趨勢來看,年輕觀衆依舊會是節目挖掘的主要方向。
  而據《國潮品牌發展洞察》顯示,國潮不是短期熱點現象,已經成爲一種長期的消費趨勢,國潮興起的根本動力是社會文化認同與歸屬感。國潮熱的背後,驅動者主要是年輕的消費主體,其中關注國潮內容的人裏,48.6%是「90後」,25.8%是「00後」,16.9%是「80後」。
  河南衛視總監劉林軍表示,當下年輕人普遍接受到了更好的教育,素質水平更高,他們對于文化的追求不是充當門面,而是一種內在的追求。「年輕人體現出來的這些特質,讓我們做文化類節目越來越有信心,而不再是沮喪。」或許,這也正是河南衛視在《唐宮夜宴》之後,能够再度呈現出高難度《洛神水賦》的重要動力之一。
(李浩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