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中美即有競爭 不能簡單定義為競爭關係

  【中新社北京3月9日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平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表示,當前,美國仍對中國開展零和博弈式的「激烈競爭」,拼湊打壓中國的「小圈子」,不斷挑釁中國核心利益。這表明,美國部分反華政客用根深蒂固的兩極對抗思維看待中美關係。「中美即使有競爭,也不能簡單定義為競爭關係,更不能把正常競爭當做是惡性的,否則便陷入零和遊戲的窠臼。」
  今年是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訪華暨中美《上海公報》簽署50周年。黃平指出,中美曾從截然對立的「冷戰」時期,邁向《上海公報》簽署的歷史性轉折,從中可總結出對當下中美關係的三重借鑒意義。
  第一是互相尊重。特別是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美國應尊重中國的發展模式、社會制度和價值理念,不能總是幻想著強行改變中國。中國也從沒想過要改變美國的制度與價值。」
  第二是和平共處。中美雖制度不同,發展階段有異,但仍要探索和平共處之道,不能走向衝突和對抗。「事實上,50年前,兩國領導人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在世界大勢面前找到共同或交叉點,達成關於和平共處的基本共識。」
  第三是合作共贏。中美應在互相尊重與和平共處的基礎上,找到互相合作互利互惠的領域,而不是你輸我贏。「目前,至少在氣候變化領域,中美還保持高層溝通。中美能合作的領域還有很多,需要共同探索。」
   「總之,穩定中美關係,才是務實之選。」黃平說。
  全國政協委員黃平:中歐應為世界秩序提供穩定紅利
  中新社北京3月9日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平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表示,在當前紛繁複雜的世界局勢下,中歐應扮演促進世界秩序穩定的堅實力量,為世界帶來和平與發展紅利。
  去年,中國同歐盟貿易額首次突破8000億美元,中歐班列開行15000多列,同比增長29%,為推動國際抗疫合作,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也為促進全球經濟復蘇發揮了積極作用。黃平指出,如果在此基礎上,《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能夠繼續推進,中歐關係將會在原有基礎上更加夯實。
  黃平認為,過去幾十年來,中歐關係穩固、紮實,中歐合作碩果累累。雖然中歐關係當前亦面臨一些問題,但只要需要加強溝通、消除誤解,就能行穩致遠。
  黃平表示,中歐都主張多邊主義,也提倡開放包容、互利互惠。「中歐應在重大的全球與國際事務中,站在更高的位置上考量。比如,從和平、發展、綠色、創新等維度,探索夯實中歐合作的基礎並開拓新的領域,也包括在科技創新、應對氣候變化、可持續與綠色發展、地區的安全與穩定等領域的貢獻。」
  「其實,中歐關係越夯實,不僅越利好中歐雙方,也越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黃平說。
  為何禁俄油? 專家:美國不特別依賴
  香港中通社3月9日電:近日,美國和英國同步針對俄羅斯能源實施制裁,進一步對俄的軍事行動施壓。
  美國總統拜登8日宣佈,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和其他能源。英國也在幾乎同一時間宣佈,將在今年底停止進口俄石油和油產品,並表示這將給市場和商界更多時間作出調整。
  拜登表示,美國對俄羅斯實施了史上最嚴厲的制裁措施,這將損害俄羅斯經濟。他同時表示,他理解歐洲的一些盟友無法採取同樣的行動。
  隨著近期國際油價持續攀升,美國國內汽油價格已逼近2008年7月以來的最高紀錄。拜登在當天的講話中也提及,這項制裁措施會令國際油價進一步上漲,「美國將為此付出代價」。
  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國。俄烏髮生軍事衝突後,西方國家便對俄施以金融制裁;不過,出於對經濟影響的擔憂,並未針對俄的能源出手。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劉春生9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指出,因為美國對俄羅斯的油氣不是特別的依賴,一方面,美國自身的油氣資源比較豐富,特別是在葉岩氣革命之後,其國內的儲量比較多,開採能力又比較強。此外美國多年的石油儲備頗為可觀,再加上美國在中東的佈局,都使其能夠減緩對俄石油的依賴,受油價的影響也相對較小。
  據悉,和英美相比,歐盟對俄羅斯油氣資源的依賴更大,約40%的天然氣供應源自俄羅斯。德國總理朔爾茨近日表示,德國仍將繼續從俄方購買天然氣、石油和煤炭等。他說,「歐洲的取暖、交通、電力供應和工業能源供應目前無其它途徑可確保」,而確保能源供應對於公民的日常生活至關重要。
  另外,俄羅斯副總理諾瓦克7日警告稱,西方放棄俄石油將對世界市場造成災難性後果,石油價格的飆升將是不可預測的,甚至可能超過每桶300美元。
  對於油價會不會上升到每桶300美元的問題,劉春生表示,這個不太好說,主要還是要看俄烏的局勢未來的走向,會不會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捲入,包括白俄羅斯、波蘭或者歐盟、北約,以及這次對俄制裁的執行程度。在極端的情況下,有可能的會漲到300美元,但是這個對雙方的損失都特別巨大。但劉春生認為,不管怎樣,戰爭以及後續的影響還會很長,今年的高油價可能至少持續到下半年。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馬偉同日在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認為,油價升到每桶300美元是很難的,可能只會升到150、160美元,這已經是一個歷史的高點。
  劉春生認為,油價上漲對中國以至全世界帶來的影響很大。一方面,不僅是油價,包括煤炭,天然氣、葉岩氣等這些替代能源的價格都會上漲,可能會推升各國的通貨膨脹水準。中國是能源的進口大國,同時也是工業生產大國,油價上漲肯定會影響到中國未來的通脹水準和製造業成本,這種傳遞效應會對中國以至全世界都帶來非常巨大的影響。
  另外,劉春生指出,美國現在通貨膨脹的水準已經很高,如果再加上油價上升,這對美國的通脹沒有任何好處,而且俄烏衝突帶來的不確定性,又會衝擊世界的供應鏈和生產體系,包括人們對未來的預期信心,使得疫情之後的恢復更加疲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