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風怕冷,原因不同

  怕冷是臨床常見症狀誰,但患者表現各不相同。有的患者自覺怕風,有的患者自覺怕冷,還有患者甚則添衣取暖後,怕冷症狀依然不得緩解。這些症狀在中醫理論中分別被稱爲「惡風」「畏寒」與「惡寒」,字面上雖都可解讀爲怕冷,但其病因、病機各不相同。
  惡風:遇風怕冷,避之可緩
  患者自覺怕風,以遇風怕冷而戰栗、避之則緩解爲特點,常伴有出汗症狀,臨床稱爲「惡風」,一般多因風邪襲表、衛氣失和所致。由于風性開泄,腠理疏鬆,且肺衛陽氣虛弱,膚表不固,故表現爲遇風即有冷感,避風可緩。屬外感風邪者,宜用桂枝湯調和營衛;屬衛氣虛弱而致者,可用玉屏風散益氣囪表。
  惡寒:怕冷,加衣不可緩
  中醫古籍《東垣十書》中指出其惡寒也,雖重衣下幕、逼近烈火,終不禦其寒。」其中「惡寒」是指即使無風也感覺怕冷的一種症狀,常由寒邪外襲、腠理密閉、陽氣被遏而不能外達,皮毛失其溫煦所致。因其寒邪束表、陽氣郁而不宣,所以雖然加衣覆被、近火取暖,但冷意依然無明顯緩解。
  惡寒多見于外感病初期,是表證的主要症狀,「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風寒在表必兼有發熱、頭痛、脈浮等表現。此外,還有陽虛惡寒,由于內臟虛寒、陽氣不足,而見身冷、脈沉等裏寒證。
  畏寒:怕冷,加衣可緩
  「畏寒」又稱「形寒」,是指病人自覺全身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後可緩解的症狀。在古代文獻中有時將「畏寒」與「惡寒」混稱,不加區分。而近代學者明確將其分開,將「加衣取暖不能緩解」者稱爲惡寒,多屬外感;將「取暖後可緩解」者稱爲畏寒,多屬內傷。
  畏寒多因陽氣不足,或外寒傳裏,機體失却陽氣溫煦所致,所以時時怕冷,常與四肢不溫等症同時出現。因加衣後可防止陽氣耗散,近火取暖可資助陽氣,故畏寒可由此而緩。
  本症常見于各種慢性疾患中的心、脾、腎功能衰退而表現爲陽
  虛病變者,主要症狀有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腰膝酸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脈沉遲或微細、舌質淡、苔白潤等。如畏寒兼有心悸、氣短症狀,爲心陽虛,宜溫通心陽;畏寒兼便溏、脘腹冷痛者,爲脾陽虛,宜溫運脾陽;畏寒兼腰膝酸冷,有男、婦科腎虛症狀者,爲腎陽虛,宜溫補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