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七周年紀念日。雖然不是「逢十逢五」,但相信在祖國大陸,相關單位仍將會舉行紀念活動;而在寶島台灣地區,統派團體以至中國國民黨也將舉行相關的紀念活動。
而民進黨當局,雖然在其竊據的各公權力機關中,仍然懸掛孫中山先生的畫像,但卻已經把孙中山先生的遺訓:國家要統一,丟到太平洋去了。甚至還進行著孫中山先生最為止深惡痛絕的分裂國土的活動。民進黨「立委」還曾提案,建議島內各公權力機關、學校與軍隊撤掉所懸掛的孫中山先生遺像,廢止各級官員就職時必須面對孫中山遺像宣誓。而還有綠營的政客,攻擊孫中山先生是「外國人」。這對於竊據著由孫中山先生創立的政體的民進黨政客尤其是蔡英文來說,是絕大的諷刺。
實際上,孫中山先生堅持國家統一,反對分裂,旗幟鮮明地同製造國土分裂的政客及政治集團進行了堅決鬥爭。孫中山先生在創建南京臨時政府時,就深切感受到全國人民「熱望祖國成為強大統一之中國」的迫切要求,宣佈新成立的共和國「當成為統一獨立與興盛之國家」。他在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中規定的對內施政方針是,要實現「民族之統一」、「領土之統一」、「內政之統一」等,堅決反對任何分裂中國的政治方案。此後,他一再表達了「竭志盡誠,以救民國,破除障礙,促成統一」的意願和決心,並指出「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之中,才使我們能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即便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為了促成全國的統一,他不顧自己重病在身,毅然北上。儘管他北上的行動遭到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反對,困難重重,險象叢生;但他仍堅持鬥爭,無所畏懼,果斷地表示:「我為救全國同胞,求和平統一,開國民會議,去冒這種風險。」為了祖國的統一,孫中山先生無私無畏、鞠躬盡瘁,燃盡了自己的生命。
孫中山先生在中國舊民主革命時期,同祖國寶島台灣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曾四次訪問或過境日本霸占下的台灣島,在台胞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領導的辛亥革命的勝利,曾激發起台灣民衆一系列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一八九四年,孫中山先生創建推翻清朝的革命團體興中會,翌年清朝政府甲午戰敗,把臺灣割讓給日本。兩年後,革命党人陳少白向孫中山先生諫言:到台灣去活動「以聯絡那裏的中國人,發展勢力」。經孫中山先生同意,陳少白赴台幷在台北秘密發展數名會員,于一八九七年冬建立了興中會臺灣支會。
一九零零年九月至十一月,孫中山先生首次到台灣寶島,停留長達四十四天。他在台灣籌劃惠州起義,在台北新起町設立指揮所,從日本運送軍械、武裝人員和經費到祖國大陸。十月八日,孫中山先生在台北指揮了惠州起義。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但也取得了活捉清將杜鳳梧、繳獲洋槍七百多支、子彈五萬多發的勝利,衝擊了腐敗的清朝封建統治。
第二次是在一九一三年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先生乘船從福建馬尾抵達基隆,在台北時曾住過一家叫「梅屋敷」的旅館,如今已改名爲「孫中山先生台灣史迹紀念館」,是島內唯一保存下來的孫中山先生訪台遺址。第三次是一九一八年護法運動失敗後,孫中山先生經台灣東渡日本。當時,他很想在台北同台胞會面,以宣傳自己的主張,喚起台胞的民族意識,鼓舞他們的愛國精神。但日本當局用種種辦法阻止他同台胞見面,而不得不于次日匆忙離台赴日。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孫中山先生爲貫徹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反對封建軍閥和國民黨右派分子的分裂活動,促成「國民會議」召開以共商國是,自廣州乘船北上,途中經停台灣但未上岸。這是他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旅經台灣之行。
據「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一九七一年出版的《台灣省通志》所刊,孫中山先生在病中曾留言:日本必須放弃與中國所締結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應在台灣實行自治等。並記述他「雖在病中,仍念念不忘台灣同胞,關心台灣同胞的革命事業」。孫中山先生爲中國民主革命鞠躬盡瘁以及他對台灣同胞視爲一體的關注,在愛國台胞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孫中山先生是「振興中華」的最早宣導者和奠基人,是中國民主革命偉大的先行者。他最先提出「建國方略」,展示未來祖國現代化宏偉藍圖。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五十週年大會的講話中,就提到了《建國方略》。他指出,孫中山先生在從事緊張的革命活動的過程中,一直思考著建設中國的問題。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九年,他寫出《建國方略》一書,構想了中國建設的宏偉藍圖。孫中山先生擘畫的這個藍圖,顯示了他對中國發展的卓越見解和強烈期盼。
但是,在舊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條件下,《建國方略》難以實現的偉大構想,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頑強奮鬥下,以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奮鬥經歷,已經得到實現。然而,台灣地區的「選舉民主」的亂象,使得那些政客們每天想的事情不是政務,而是選舉。講經濟就周身無力,講選舉就天下無敵。天天在選舉,哪有心思發展經濟?為了推翻對手,濫開「空頭支票」滿足選民,即使是有長遠規劃,也是為了針對其對手,而且一旦實現政黨輪替就推翻其前朝的規劃,那管他「一地雞毛」。所謂以「制度拒統」的說法,是自欺欺人而已。
偉大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也包括了祖國的統一。習近平主席強調,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是七十二載兩岸關係發展歷程的歷史定論,也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兩岸中國人、海內外中華兒女理應共擔民族大義、順應歷史大勢,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這就是未來的奮鬥目標,與孫中山先生的思想一脈相承。孫中山先生認為,近代以來,中國未能實現統一的兩大阻力主要是封建軍閥和外國干涉勢力。而今天,中國實現國家統一的最大障礙主要是「台獨」勢力和國外反華勢力。我們今天紀念孫中山先生,就是要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遺志,促進國家統一,必須要消除這兩大障礙。
兩岸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