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2.58億元,全球第一。
這個數字是2021年中國電影市場總票房,一個新的紀錄。回顧這一年,電影市場的天花板又被抬高了。國産電影票房爲399.27億元,占票房總數的84.49%。《長津湖》與《你好,李煥英》兩部電影分別以57億和54億票房成爲中國影史票房的首位和第三位。
奇迹從「史上最强春節檔」就開始了。不僅有《你好,李煥英》殺出重圍,還有《唐人街探案3》45億位列全年票房第三位的成績。之後,中國觀衆又經歷了最强清明檔和最强五一檔,迎來了以《長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輩》(票房14.7億)領跑的最强國慶檔。
數據背後,總能發現秘密。根據燈塔顯示,全年總票房中的170億由節假日貢獻。一方面,這意味著日常觀影頻次偏低,電影成爲了過節活動。但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中國電影産業正在快速復蘇。尤其是後疫情時代,中國電影人在配合國家疫情防控政策的前提下,電影院正在爲觀衆提供著更豐富的節假日的娛樂和精神生活。這是一種責任的體現,也是一種積極的信號。
與此同時,好的票房伴隨的是好的口碑。尤其是優質的內容,通過觀衆的口耳相傳,有了更好的傳播土壤。可能每個觀衆都在問號三連:現在要去看電影嗎?爲什麽選這部電影?可以過段時間綫上觀看嗎?事實上,更多的人走進了電影院,看到了類型更豐富的國産片。
縱觀2021年,除了上述年度票房前四位的電影以外,幾乎每個檔期都有口碑作品出爐。比如:清明檔《我的姐姐》、五一檔《懸崖之上》、暑假檔《怒火•重案》、中秋檔《峰爆》、歲末檔《揚名立萬》以及跨年檔《愛情神話》。
「新鮮」成爲這些口碑佳作的關鍵詞,其中包含著新類型、新題材、新主創以及新主流。站在2022年的起點回看這些,中國電影的新啓示和新希望正在凸顯。現實主義的回歸和情感的共鳴成爲這些新鮮元素的基石;講述中國故事、關注普通人的閃光點,正在成爲創作的方向。
口碑之作全年不斷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2021年的中國電影市場的話,那就是:重量級影片扛鼎,小衆黑馬層出不窮。
起初,似乎沒有人預料到2021年春節檔會成爲《你好,李煥英》(以下簡稱《李煥英》)與《唐人街探案3》(以下簡稱《唐探3》)的較量。《唐探3》依舊是喜劇懸疑路綫,符合觀衆多年積累的觀影期待,但前期票房的猛烈沒有持續太久,便逐漸被《你好,李煥英》趕超。
《你好,李煥英》是2021首個票房黑馬。這個穿越回八十年代的母女情故事,前半段笑點滿滿,後半段催人泪下,中心主旨致敬天下母親,對於春節合家觀影來說,是再合適不過的選擇。其票房雖口碑一路持續發酵至50億量級。
隨後的清明檔,小成本電影《我的姐姐》以8.2億票房刷新該檔期記錄。燈塔「想看」數據顯示,該片超過78%的受衆是女性,充分說明了女性用錢投票給自己想看的電影的意願。
五一檔的厮殺屬於《懸崖之上》和《你的婚禮》,前者雖一度落後,但最終還是憑藉口碑走長綫取勝。《你的婚禮》口碑不佳,但它與隨後在520上映的《我要我們在一起》情况類似,其觀衆中有超過72%的雙人觀影。畢竟情侶看愛情片,依舊是節日剛需。
暑假檔《中國醫生》《怒火•重案》票房口碑雙豐收。《中國醫生》帶著觀衆重回一段故事,把醫生還原成有血有肉的模樣,「逆行者」也是普通人,但是却能在困難面前勇往直前。《怒火•重案》是陳木勝導演的遺作,影片再現了經典港片的味道和風格,重燃觀衆對香港電影的信心。最終,該片以13.29億的票房成績,成爲中國影史港片票房冠軍。
接下來的中秋檔,《峰爆》的出現讓人頗爲關注。這不僅是一部暌違已久的災難片,而且是一部中國式災難大片。
從題材上看,這是一個電影製作難度較高的領域。真實還原災難場景和救援過程,對主創和製作團隊都有著極高的要求。從精神上看,這部電影將鏡頭對準了一群從沒被搬上過銀幕的人——曾經的中國鐵道兵,現在的中國鐵建人。這部電影將商業元素與中國故事相結合,展現出中國式救援精神,致敬中國基建人,不僅成爲中秋檔票房冠軍,也收穫了不俗口碑。
《長津湖》與《我和我的父輩》(以下簡稱《父輩》)在國慶檔席捲了90%的票房。可以說「國慶看主旋律電影」已經成爲觀衆假期的需求。
《長津湖》時長3小時,突破了一般電影2個小時的觀影習慣,却創造了票房奇迹。究其原因,不僅有真實的戰爭環境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有電影喚起了觀衆的記憶,歷史讓人更加明白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我和我的父輩》作爲「國慶三部曲」的第三部,早已未映先熱,前作口碑早有積累,熟悉的陣容充滿親切感。雖然票房未與《長津湖》成爲對壘之勢,但細膩真誠的親情講述,讓觀衆找到了代入感。
更多類型的電影在年末出現,帶來的是驚喜連連。《揚名立萬》主打喜劇和懸疑,屬於小成本製作的電影,却跑出了9.23億票房的成績,位列2021中國電影票房榜第12位,豆瓣評分7.5分。該片上映後,「劇本殺電影」成爲了熱詞,憑藉好口碑換得越來越多的排片率,密鑰延期後,最終在院綫的時間長達60天。
某一段時間,電影市場出現過「叫座不叫好,叫好不叫座」的怪相。但從2021年這些口碑發酵的電影中可以看出,觀衆與市場都回歸理性,口碑往往與票房有正向關聯,以口碑發酵票房,以票房傳遞口碑。對於電影行業長遠發展有著良性的意義。
現實主義回歸引發情感共振
2021年衆多國産口碑電影都呈現了一個特點——共情。强烈的情緒屬性成爲觀衆願意主動分享的前提。相比其他地方,電影院依舊是最容易情緒沉浸的場所——人們可以在同一空間中同哭、同笑、同喜、同悲,並在走出影院後得以共同參與由影片引發的情緒交換。
這或許能够解釋,爲什麽2021年很多電影將好哭和好笑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好哭」絕非指向惡意煽情,而在於其內容貼近大衆,能引發觀影大衆共情;「好笑」也並非單純的搞笑,而是找到共鳴之後的會心一笑。
如何激發共情?2021年的許多電影都回歸現實主義,將視角轉向了更近接近普通人的叙事和情感聯結。這其中,不僅有與當下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也有宏大題材在叙事方法上的轉變。
《你好,李煥英》聚焦代際間的親情關係,以母女之情誠摯動人。在一場穿越時空的夢境中,沒有逆襲改命,而是繼續選擇了「不省心,不長臉」的女兒,重溫了平凡而幸福的人生。賈玲紀念母親之作,也令無數人因「想起了自己的母親」而感動落泪。
《我的姐姐》將目光投降了重男輕女家庭中的姐弟關係——該議題在社交網站上已經火爆了很多年,但在大銀幕上還是首次展現。這也許是該片票房火爆,口碑又走向兩極分化的原因。該影片對現實的描寫,令許多人看到並投射了自己,但又無法給予令人滿意的結局解答。
而另外一些電影,雖然主題宏大,但以平凡人的視角切入,引發中華民族集體的情感共振。轉化視角、豐富細節、落點平實也逐漸成爲新主流電影未來的方向。
例如,《中國醫生》將鏡頭對準投向在過去一年,曾經最牽動中國人心緒的一群普通人——武漢醫生們的群像。此時電影院的觀衆,在過去一年中也是全民抗疫的親歷者、見證者,由此生出的共情與感動再自然不過。
《峰爆》亦是有別於傳統的主旋律電影,不僅完成了首次將鐵道兵、基建人的故事搬到銀幕的命題,也填補了災難片類型的剛需。
在一場史無前例的地質災害在雲江縣城突發,16萬人面臨著生死存亡。災難面前,面對十年心血的隧道和數十萬人的安危,該如何抉擇?如果說好萊塢災難片往往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單槍匹馬救世界」,那麽《峰爆》則是「中國式救援」中「集體救援」路綫的內核。
無論是爆破研究主任洪翼舟(朱一龍飾)、他的老鐵道兵父親洪贇斌(黃志忠飾)、地質勘探員盧小靳(焦俊艶飾)、隧道項目負責人丁雅郡(陳數飾),還是沖在前綫的消防員、折返回去的小學老師……所有人都在多綫並行叙事中踏上救援之路,每個平凡人,都在災難面前挺身爲平民英雄。
正如影片臺詞中所說:「在災難面前,西方人的傳說是諾亞方舟,中國人的傳說是精衛填海,愚公移山。」這種精神,恰好與我們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相符合,也因此能引發强烈的市場共鳴。
災難片是好萊塢電影的重要類型之一,也是西方電影全球化的必殺技。但中國式的災難片,絕不能强行照搬好萊塢的叙事方式,《峰爆》之所以引發關注,就是其中有著很强辨識度的中國特色。即使影片中男主人公洪翼舟完成了太多不可能的任務,但都沒有脫離中國精神的內核——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勇氣和危難之時伸出援手的熱血。
其中,徒手攀岩、耗盡全力運輸炸藥、跳躍後抓住救援飛機等場面,並不是對人物不切實際的「神化」,而是象徵著一個普通的平民英雄所擁有的巨大能量和人性光輝。正是這些情節,讓觀衆更好地理解了中國鐵建和其前「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的故事。作爲「和平年代,犧牲最多的兵種」,在千鈞一髮的時刻,他們所踐行的正是「人民生命高於一切」的救災精神。
生活中,我們都是沒有超能力、沒有獨特之處的普通人,但值得歌頌和贊揚的普通人不在少數,無論是沖在第一綫的武警、消防員,還是社區工作者、外賣員,他們都曾在他人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實際上,那些讓人破防的日常瞬間,也是一種英雄主義的體現。
如果說2021年的中國電影票房奇迹有什麽法則的話,那麽以貼近普通人的視角、講述普通人的故事,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
中國故事與中國大片
在2021年中國年度票房前十名的榜單上,好萊塢大片遇冷,僅有《速度與激情9》、《哥斯拉大戰金剛》兩部作品上榜,其餘八部作品均爲國産影片。
這個數據背後釋放出的信號是:中國觀衆開始越發期待中國大片。隨著類型化的手法更加專業、影視工業更加成熟,中國大片也確實正在擔起這個責任,用符合大屏幕審美、商業價值的叙事、專業的製作理念等方法,講述著中國故事。
《長津湖》作爲刷新國産電影票房紀錄的史詩級作品,以超大規模製作帶來了震撼級的戰爭場面效果——超過13億投資、7萬名群演、1.2萬名幕後工作者,3位名導聯手執導。於冬在提及此片時,曾表示該片95%以上的後期特效都在中國完成,而非「回想10年前,我們拍大片還要去澳大利亞、美國做後期。」
《峰爆》的出現,則讓中國電影工業化的專業性、規範性、科學性上都有了新的嘗試和突破。地裂、地震、泥石流、山體倒塌……一系列地質災害在影片中接踵而至,這種「視覺盛宴」也是不少觀衆步入電影院的理由。
爲了賦予影片濃郁的中國特色的景象,工作人員在選景時走進了亞洲最長溶洞——貴州雙河溶洞。不僅將中國美麗的自然景觀呈現在了大銀幕上,也爲實景拍攝積累了更多寶貴的經驗。
《峰爆》全片視效鏡頭高達70%,皆由實拍與特效結合方式實現,劇組克服困難,奇景之上再造奇景,沿著洞壁搭出「地下河大懸崖」;在危聳的高山上,將拍攝道具拆整爲零,利用索道懸進山洞之中。在人迹罕至的層巒叠嶂間,劇組每日往返四五次,踏出了一條蜿蜒的道來。
事實上,影片中呈現的力量,其實也是全體工作人員團結的力量。對於一製作複雜的災難片來說,從籌備到上映過程中環節標準化的把控非常關鍵。其中使用到的獨立研發的影視製作智能數字化系統,也讓電影生産更科技、更數字化。
同時,中國電影人也要沉下心來學習先進電影工業的製作方法,勇於探索和嘗試,多拍類型片,才能真正樹立文化自信,打造更多屬於中國的英雄人物。
這些都只是一個開始。以往主旋律大片,往往還是依托於歷史事件、真實人物改變。當中鐵建工程師洪翼舟化身平民英雄後,讓人開始暢想更多的領域、更多的普通人的事迹應該成爲大銀幕上的故事。
「中國的主旋律可能不僅有抗戰題材,和平年代各行各業的無名英雄也應該被銘記、被呈現。」商業類型片應該百花齊放,只要把握好節奏、給人物以堅實的基礎、貼近生活,便能打動觀衆。探索新主流電影的方向,也是未來中國電影的方向。
2022年,中國電影仍需講好中國故事。接下來,《長津湖之水門橋》《奇迹•笨小孩》《狙擊手》《無名》《長空之王》《陽光新世界》以及《偉大的戰爭——抗美援朝》《流浪地球2》等更多電影相繼亮相,也許能帶來更大的期待。
(何佐/文)
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