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周邊城市疫情反覆,本澳收緊防疫及通關措施,減少大型密集群聚活動,避免疫情爆發,導致社會經濟再度停滯。為保住市場活力,政府有必要在過去兩年經援方案的基礎上,以精準扶持為目標作出優化,盡早推出經援。
疫情發生兩年多仍未斷尾,最近更因應鄰近城市中山、珠海疫情反覆,導致通關措施由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結果收緊至24小時。縱使本澳疫情穩定,旅客訪澳意慾卻因當地呼籲減少外出,以及收緊赴澳簽註等因素影響,單日客量跌至一萬多人次水準。熱門景點人跡罕至,周邊生意更是淡靜,如位於舊區清平直街、福隆新街等以往有大批旅客到訪,現變得冷冷清清,見不到以往衆多大型手信店叫賣拉客場面,更有不少老牌食店已結束營業。經濟寒暑表的賭場,人流亦再折半,有投行調整本月賭收至卅七億。有旅遊業界人士坦言,本月以來,受內地疫情反覆及香港疫情嚴峻困擾,酒店、零售、餐飲等旅遊業產業鏈受到相當大的衝擊。疫情至今已超過兩年,逾一成業界已離場,其餘在艱苦堅持。有部分業界考慮到申請牌照不容易,故先行休業觀望,員工則停薪留職。行業前景、就業環境均苦不堪言,壓力相當大。
重返高位的失業率最能直觀體現現時情況之糟糕。據統計局就業調查結果顯示,新一期(二一年十二月至二二年二月)總體失業率為3.3%,本地居民失業率為4.3%,均較上一期(二一年十一月至二二年一月)升0.1個百分點,就業不足率則跌0.3個百分點至2.9%。失業人數為1.28萬人,較上一期增加400人。尋找新工作的失業人口中,以失業前從事博彩及博彩仲介業和建築業的佔多;另一方面,尋找第一份工的新增勞動力佔總失業人口比重跌2.3個百分點至7.4%。有分析認為,當局日前表示考慮將珠海入境澳門的核檢陰性證明由廿四小時改為四十八小時。可惜疫情反覆,香洲又現疫情,有小區大廈被列為封控區。換言之,除了港澳通關短期無望,澳門與內地放寬通關也未有期。種種因素疊加下,相信企業會繼續審慎觀察經濟前景,短期不會急於增聘人資。故雖多辦就業配對會、支援服務,相信失業率仍會徘徊高位。更擔心中小微企已在疫下觀望一段長時間,部分可能「捱唔住」,選擇暫停營業甚至結業,屆時失業人數或更高。各種數據令小城人心惶惶,憂愁情緒持續瀰漫。
另一方面,屋漏偏逢連夜雨,疫下全球供應鏈失衡,原材料、物流成本節節攀升。澳門貨物多依賴進口,難獨善其身。俄烏戰爭刺激油價上漲,現時戰爭仍持續,本澳通脹短期易升難降,更是讓居民生活百上加斤。不少居民反映,疫下生活要「精打細算」,為節省開支,減少外出用膳及日常娛樂,盡量在家煮食。但食材漲價,壓力越來越大。冀政府繼續推出經援措施,緩解生活壓力。
在此困局下,各界期待經援措施「救生圈」盡快出臺,以穩定市場信心。環顧周邊,上周內地金融委會議釋出利好訊息,瞬間讓金融市場從穀底反彈,實現了V型走勢;又如香港為經濟從第五波疫情中迅速恢復,公佈了新一輪保就業計劃,以解燃眉。澳門牢築「外防輸入」圍牆,但經濟影響無法倖免,故爭取利好消息出臺,團結抗疫信心。而行政長官賀一誠在早前舉行的經濟發展委員會會議上表明,過去的經援措施有一定成效,未來仍有需要繼續推出相關措施,冀委員會成員集思廣益,提出可最大限度發揮財政資源的經援措施。可見政府有「救市」的心,只是仍未決定以何種方式進行。
因此,近期社會各界為新一輪經援措施積極建言獻策,更因應疫情風險變化,提出經援方案考慮加碼,管理市場預期。如有學者指出,疫情持續,政府宜加碼推出穩經濟的措施,提振市場信心,更重要是管理市場預期,凝聚堅持抗疫的信心。現時面對的是經濟下行及經濟結構調整。經濟下行時,首要幫助貧困家庭、基層、失業人士,當局應推出一些社會保障如消費卡,雖然電子消費優惠計劃的邊際效益已不如兩年前,但始終有助居民應對日常生活開支,仍有一定幫助。同時亦應設立機製作精準援助,每當疫情出現,便可啟動機制,補貼特定受影響行業和人群,讓居民對援助有預期,並在消費和投資上重回正軌。強調補貼特定受影響行業和人群,可以是防疫措施「加辣」後受影響的行業如餐飲,又或加強核檢後受影響人群,這些爭論空間較少。
共建好家園協會認為,過往三輪經援措施,除有效分擔居民生活開支外,當中電子消費優惠計劃的槓桿作用,更能刺激居民消費,提振內需,符合行政長官表示經援措施應具拉動經濟、優化社會效益的說法。加上居民及商戶均熟悉「計劃」的使用方法,故盡快發放新一輪「計劃」較符合普遍居民的訴求。若政府期望更好地帶動本地消費,帶動經濟內循環,建議根據過去「計劃」的使用情況,適當調整啟動金及立減金額,即少一些啟動金,多一些立減額。這樣,政府的支出沒有減少,居民的得益沒有減少,只是需要增加一些消費來把立減額用完,這對經濟的提振作用會更加彰顯。同時可優化使用規則,例如立減額需分開使用,避免出現集中消費的情況,增加受惠商戶;並考慮提高每天的消費額,以提高對消費的拉動效應。
另一方面,建議當局總結過去一期「低收入和失業僱員、自由職業者及商號經營者援助款項計劃」的成效,適時推出針對性經援措施;持續推動帶津培訓措施和推出更多實習空缺與補貼措施,讓失業、待業人士或畢業生透過培訓及實習增進就業技能,方便他們就業轉職,助有需要居民及企業度過疫境。
民眾建澳聯盟亦建議政府總結以往援助措施,例如豁免三個月的水電費等有效措施以減輕企業及居民實際負擔,希望政府給予有效、直接的經濟援助,再推消費卡,為居民持續提供有力保障。由於外部疫情影響,經濟始終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外循環難以推動,加上近期鄰近疫情影響,整體市場環境難有明顯回升。同時,衍生社會結構性問題,難以持續保持經濟活力。政府須在內循環增加刺激措施,繼續向居民推出電子消費卡措施,直接刺激內部經濟。同時,政府也要監督本澳民生物品價格,強化監管隊伍力量及提高監管能力,完善價格監管預警預報和應急機制,確保物價合理穩定。
誠如所言,保住市場活力刻不容緩,現時較重要的是建立刺激內需消費的短期機制。事實上,按照經濟學理論,從短期看,消費券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果較為顯著。從各國和國內的實踐看,由於可以替代現金使用,而且使用期限較短,消費券短期內的集中使用對當時的消費和經濟都具有較為明顯的刺激作用。
但從長期看,消費券對維持消費增長的影響十分有限。儘管消費券的使用短期內能有效提振經濟,由於消費的提高多受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消費環境和習慣等長期因素的制約,如果不配合其他舉措,單憑消費券難以對消費和經濟起到持續性的刺激作用,而且消費券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也制約了其作用的充分發揮。首先,消費券存在替代效應。由於消費券多用於購買日用品等生活必需品,缺乏需求收入彈性,所以發放消費券後居民便可將原本用於購買這些商品的貨幣轉化為儲蓄,而用消費券購買計畫內的日用品,因而削弱了消費券擴大支出的作用。日本政府《地域振興券激勵消費效果》報告顯示,因為「地域振興券」而額外增加消費的受訪家庭占比僅為32%;其餘68%家庭是即使沒有發放「地域振興券」,仍將會進行消費,只不過是持券人改由「地域振興券」支付,而原本要用於消費的現金則轉成為儲蓄。最終當年日本因消費券推動的新增消費總額不過2025億日元,僅占名義GDP的0.04%。其次,消費券難以改變居民的收入預期。根據永久收入理論,一次性的消費券發放是「意外之財」,不能改變對未來收入的預期, 從而不能帶來引致消費大幅度的增加。在消費券結束使用後,往往出現消費支出的回落,如2000年一季度日本消費環比增速降至0.2%,臺灣私人消費2010年一季度也出現0.5%的短暫負增長。
正因為消費券有助於重燃消費熱情但又是一項短期政策舉措,使用時要特別注重時機和影響,力求做到定向實施、精准投放。只有關注到不同行業、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區的切實需要,才能既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又不過度透支未來。
值得一提,廣東省政府近日公佈的《廣東省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鼓勵省內的工業及服務業行業採取多種手段開展促銷活動,帶動形成消費熱點。首先,促進服務業等困難行業新措施中,將支持各個城市開展促消費專項行動,圍繞受疫情影響重、就業容量大的餐飲、零售等服務行業,定向發放消費券、服務券等惠民補貼。其次,在公佈的《廣東省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行動方案》提出,要實施消費帶動行動。一是鼓勵各城通過發放消費券等多種形式開展消費促進主題活動,推動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智能終端等的相關行業工業產品下鄉。二是開展汽車以舊換新活動。逐步放寬省內部分城市對於汽車上牌指標所作出的限制,同時完善汽車銷售網點佈局。三是健全家電回收處理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地市推出新一輪以舊換新行動,推廣智能終端和4K/8K超高清電視。大力發展預製菜產業,推動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四是加大線上線下融合力度,擴大線上新型消費,促進老字號創新發展。開展工業企業與工業電商平台對接活動,提升工業網上採購率及網上銷售率。高水準辦好廣交會、高交會、中博會等國際性展會,推介廣東產品,講好廣東品牌故事。五是推動跨境電商、海外倉、保稅物流等新業態新模式,支持穗深開展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鼓勵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為貿易新業態提供優質便捷跨境結算服務等。這些精準扶持的措施值得本澳借鑒一二,當中的措施只要可以拿來用的不妨一試,可以合作的不妨主動聯絡合作。只要能真正幫到不同行業面對的困境,都應積極研究。
當然,經濟下行所推出的經援,是短期應對措施,當局要有長遠計劃,以歐盟推出七千五百億歐元的經濟復甦計劃為例,重建經濟、產業,並調整一些政策以配合未來經濟發展,如環保產業發展及數字化的經濟轉型。故本澳未來也應著重提高本澳經濟韌性及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加強產業扶持力度,積極與大灣區等地交流,達成區域合作,加快本澳經濟復甦步伐。
百家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