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的作者Steven Myers曾在其文章《棒球在臺灣意味著什麽?汗水、熱鬧和身份認同》中這樣寫道:「司機在載我去比賽時說道,巴西有足球,臺灣則有棒球。」棒球在臺灣地區經過百年的發展,早已形成其獨特的文化,看棒球比賽更是臺灣人平時必備的休閑方式。
棒球運動由日本傳入臺灣
臺灣的棒球運動源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日據初期,社會並不太安定,在台的日本人多從事相撲、劍道等防身的運動。1897年間,已經有駐台銀行職員開始玩棒球,但只是投球與打擊而已,尚無完整的器材與攻守陣容。1906年3月,位於臺北的建國中學在校長田中敬一的主導下,組建了一支棒球隊,成爲臺灣第一支有史料可考的棒球隊。不久,同樣位於臺北的臺北教育大學成立了另一支棒球隊。當年春天兩支隊伍進行比賽,雙方戰成五比五平手,爲臺灣有正式紀錄的第一場棒球比賽。
繼臺北之後,台南成爲全台第二個發展棒球運動的地區。1910年,駐台南炮兵部隊與南鯤鯓地區人士各成立一支球隊,當年夏天舉行了台南的第一場棒球賽。到了1914年,台中也開始開展棒球運動。
當各地球隊數目及比賽場次逐漸增加後,因制度缺乏所産生紛爭也隨之增多。1914年,出身於日本早稻田的棒球名將伊勢田剛來台,看到這種現象,便召集當時臺北地區的球隊代表開會,成立了「北部棒球協會」並制訂會章,成爲臺灣最早的棒球組織:此後,棒球運動在臺灣漸成風潮。
「呷飽看野球」
從1945年到1960年代,棒球運動日益熱絡。「呷飽看野球」(閩南話「吃飽看棒球」的意思)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份。
民聲杯棒球賽是臺灣棒球史早期定期舉辦的棒球賽之一,主要是由台中的《民聲日報》所推動,第一届於1951年5月22日到27日在台中水源地棒球場(即現今的台中棒球場)開打,共有來自臺灣各地的21支球隊參賽。此後,固定每年5月舉行,前後共舉辦了二十餘届。
在這段時間,臺灣較重要的棒球賽還有:省運棒球賽、臺北市市長杯軟式棒球費、臺北市銀行公會棒球賽等。很多棒球隊伍也紛紛成立,如:石炭隊、台電隊、合庫棒球隊、糖廠棒球隊、鐵路局棒球隊、臺灣省烟酒公賣局棒球隊等,多以各機構組隊參與的業餘棒球運動爲主流,球員也都是各機構對棒球有興趣的員工所組成。
隨著棒球運動在臺灣的普及,各個學校也開始紛紛成立自己的棒球隊。20世紀60年代,來自台東深山裏的紅葉小學少棒隊,擊敗了「來訪」的日本冠軍隊,爲這支最初只能用木棒和石塊練習的隊伍增添了更多的傳奇色彩。臺灣金龍少棒隊參加了美國少棒聯盟於威廉波特舉辦的「世界少棒錦標賽」,並奪得冠軍,更將島內對棒球的瘋狂推上了新高點。
巔峰時期,臺灣少棒隊曾長期稱霸世界少棒大賽,從1969年到1996年,臺灣的少棒隊參加世界少棒聯盟棒球大賽總共拿到十七次冠軍頭銜。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半夜守在電視機前面看代表隊在島外的比賽,是一種共同的回憶。
臺灣作家廖信忠在《我們臺灣這些年》書中這樣寫道:「當然,那些都有時代因素。事實上,美國的少棒聯盟本質是夏令營式的玩樂棒球,臺灣却處心積慮地營造‘臺灣人是世界一等’的自我催眠。人家是夏令營雜牌軍,臺灣是集中苦練的夢幻隊,爲了求勝硬是土法煉鋼式地練習。」
奧運銀牌
1984年第十二届亞錦賽也是洛杉磯奧運會亞洲區代表權的爭奪戰。中國臺北棒球隊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在這届比賽裏,他們不僅拿到第一個亞洲冠軍「也順利贏得第一個奧運參賽權,可說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成就。
同年舉辦的洛杉磯奧運會棒球賽,雖然只是表演賽,與會各隊11然全力以赴。中國臺北隊派出擁有郭泰源、莊勝雄、江泰權、趙士强、李居明等名將的最佳陣容,在分組賽先以一比二輸美國隊,再分別大勝意大利與多米尼加兩隊,以分組第二名的成績晋級。
中國臺北隊在准決賽碰上日本隊,正規賽打成一比一平手,延長第十局才被日本隊拿下一分而落敗。銅牌戰中國臺北隊面對韓國隊,雙方投手演出精彩,鏖戰了十四局,才由臺北隊以三比零獲勝,拿下第一個奧運獎牌。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中,棒球第一次被列爲正式比賽項目。在頂尖好手紛紛加人中華職棒聯盟的狀况下,中國臺北隊在預賽以五勝二負的成績獲得晋級。准決賽對上日本時,以五比二獲勝,拿到史上第一次奧運決賽權。決賽雖以十一比一慘敗給如日中天的古巴隊,但仍獲得寶貴的銀牌。
廖信忠說:「在20世紀80年代,臺灣成棒(成人棒球)也是揚威世界,歷次打敗如古巴等世界超强隊伍。可以說,當時的棒球選手都是從小就參加世界賽事。但是,當時並沒有良好的職業隊伍制度,只有類似聯賽的賽制,所以當初也使得不少球員離開臺灣去別處打球。」郭泓志、陳金鋒、王建民等頂尖好手無一例外轉戰美國職棒大聯盟。
職棒開打
爲了避免甲組成棒聯賽觀衆日益減少以及優質球員流失,1990年,臺灣職業棒球賽終於開打,將臺灣已經流行許久的棒球運動推上一個新的高潮。成立之初,共有統一獅、兄弟象、味全龍、三商虎這四家企業成立了球團,投身職棒運動。當年上半季和下半季總冠軍分別是三商虎和味全龍。翌年,中華臺北奧運棒球代表隊更在巴塞羅那奧運上拿到銀牌,讓全民爲之瘋狂。在各種媒體以及親朋好友的推波助瀾和口耳相傳下,棒球不再只是參加「世界比賽」拿冠軍這樣的意義,而是真正成爲臺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雖然後來職棒隊伍增加到6隊,但職棒運動的發展並不順利。幾年後發生了職棒簽賭案等事,職棒陷入黑暗期。在這期間,就連創始的味全龍及三商虎隊都解散了,傷了許多球迷的心。而許多一流的好手,也相繼被美日等棒球强國挖走。
經過整頓治理,一直到2000年後,棒球熱潮才重新回來。不同黨派陣營的人又重聚在一個棒球場裏,爲之歡呼甚至悲嘆。棒球成爲臺灣唯一能够超越階層黨派的運動。
海峽兩岸學生棒球聯賽
2017年,第一届海峽兩岸學生棒球聯賽在深圳舉辦在大學甲組冠亞軍爭奪戰中,北方工業大學棒球隊以2:0戰勝世新大學棒球隊,捧起冠軍獎杯。北方工業大學棒球隊組建於1982年,30多年來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令人矚目的成績,曾獲得10個全國大學棒球比賽冠軍。有趣的是,2013年該棒球隊從臺灣引進了前中華職業棒球兄弟象總教練江仲豪任棒球隊教練,同時打破常規通過單招方式從臺灣招收了8名高中棒球特長生,爲棒球隊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如今,海峽兩岸棒球聯賽已舉辦三届。越來越多臺灣棒球選手、教練選擇到大陸發展,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兩岸學生棒球聯賽既爲兩岸青年共同揮灑青春激情提供了機會,也爲兩岸同胞交往注入新的生機活力。如江仲豪所說,希望能以棒球爲媒介,以學生爲主體,不斷加强兩岸校園體育交流,使兩岸青年緊握同胞手,深植友誼樹。
(陳夢婕/文)
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