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列席立法會全體會議,回答議員提問。有議員關注新一輪的人才培養、引進、回流計劃。 以金融人才爲例,可通過發掘人才需求,制定人才緊缺清單,並做好人才培養規劃,冀政府推出四大産業人才發展規劃及方案。
賀一誠認爲政府非商業機構,行業適合的人才類型和培養工作應由業界提出和進行,才可貼合實際,澳門人才發展委員會(下稱「人才委」)會全力配合,按照業界要求列入名單。 相關法律已在草擬,望儘快交立法會審議,落實人才引進計劃。政府會先培養本地人才、吸引人才回流,當本地人才不足够才引進人才。
近日,南方財經記者採訪澳門人才委委員唐繼宗,他同時兼任澳門管理學院院長、澳門政治經濟研究協會理事長。唐繼宗就如何從人口結構角度切入,更好推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下稱「深合區」)的發展,以及如何合理、有序地實施和執行新一輪的人才培養、引進、回流計劃,談了自己的意見。
研究人口結構至關重要
南方財經:如何從人口結構角度切入,更好推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下稱「深合區」)的發展呢?
唐繼宗:城市、經濟與産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需要合理的人口數量及結構作爲支撑。從供求關係來看,目前深合區的人氣還不够。基于一般的經濟規律,産業的發展需要不同層次的人才,對高端的人才數量需求比較少,對中層的人才數量需求適中,對基層人員的需求量則相對較大。深合區發展的前期準備方面,需要具備發展所需的合理的人口規模和人口結構等條件,這也是行政長官提出在未來的發展中要重點考慮合理的人口結構的原因。較合理的高、中、基層人口結構又如金字塔,即高端人口數量較小,中層人口數量適中,基層人口數量較多。從經濟與産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需要具規模與質量的人力資本與消費群體支撑。
南方財經:「人才是第一資源」,培養人才更好地爲社會服務,爲我們所需要的産業賦能。那進一步應該如何在國家政策支持下,結合四大産業,更好地發揮競爭優勢呢?
唐繼宗:四大産業包括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産業、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及現代金融業,這些産業都需要人才。我們常將其比喻成是「先有鶏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因爲産業才有人,還是有人才有産業?我認爲兩者應是相輔相成的,人才吸引産業,産業帶來人才。
一直以來澳門特區産業發展較爲單一,人才結構不够多元化,因此單憑澳門目前的企業與人才存量應未能完全滿足深合區四大産業日後的發展需求。從國際上人才發展的案例來看,有一部分是有針對性、策略性地吸引在該産業的國際尖端人才落戶,從而帶動當地的人力資本長期成長。所以我們看到未來深合區的發展,需要制定與實施有效的引資與引才政策,以吸引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資本、企業與人力資本積聚。
自回歸後,澳門旅遊服務出口市場得到突破性的發展,並在國家的支持下,于2003年簽訂CEPA(內地與港澳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和實施「自由行」政策,藉此擴大了澳門原有狹小的市場規模,才能吸引到各地投資者和相關行業的人才。
隨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的推出,深合區在有關招商引資、引才的政策與工作上將會更具針對性地、按四大産業發展所需面向澳門、大灣區及內地其他省市、葡語地區以及一帶一路等國家與地區,建立相關的産業鏈,以及引進所需要的高、中、基層人才或人員。
琴澳合作並非「零和遊戲」
南方財經:深合區優惠政策頻出,橫琴未來將具備「澳門新街坊」的生活配套,如何平衡澳門和橫琴各自的優勢?
唐繼宗:我留意到社會上有人擔心橫琴是否變成一個「黑洞」「吸走」澳門僅有的資源。如果深合區建設是一場「零和遊戲」,即「你多我少」,或「我少你多」,便會出現有這種結果。然而我們已經很清楚地看到,琴澳的合作不是一場「零和遊戲」,而是增量。這是産業類型與規模的增量,是資本投入與結構的增量,是人才素質與數量的增量,是區域市場整體競爭力的增量。
除原有産業與人才之外,深合區將會吸引到更多第三方資本、産業、人力資本投入,以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並爲澳門市民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如果沒有深合區建設,則沒有足够的條件擴大原有澳門市場的規模,若如此,各方投資者與人才也不會願意加入,所以琴澳的合作不是「零和遊戲」。坦白說,按一般國際案例分析,在世貿組織(WTO)框架下,如果沒有國家的支持,以澳門屬微型經濟體的自身條件,難以推進區域市場合作。
個人和企業都應積極向數字化轉型
南方財經:面對日新月異的變化,澳門青年人才應該如何增强自己的競爭力,迎接升級轉型?
唐繼宗:首先,心態和觀念上要改變。目前,澳門經濟社會正處于兩種經濟調整期。第一是經濟周期的調整,第二是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周期調整較容易應付,技能或競爭條件不需作出太大改變,等待經濟周期重拾升軌即可一如既往。
但目前澳門特區經濟面對的是周期與結構的雙調整時期,而經濟結構調整,已經無法用原來的技能與競爭條件應對未來經濟發展的需要,所以年輕人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比如,澳門旅遊博彩市場正進行結構性的改變,從而影響到前來消費的旅客結構與消費行爲,加上疫情加速了數字經濟的到來,若原有市場參與者沒有儘快向數字化轉型,缺乏數字工具的賦能,無論是個人或企業在市場的新常態下均不易生存。
另外,我們要把眼光投放在澳門以外的地方。因始終澳門內需市場規模較小,局限未來的發展空間。建議澳門青年把眼光放在更大的市場,勇于跳出原本狹小的舒適圈。那怎麽沖出去呢?需要一些最基礎的謀生與發展的技能作爲「入場券」。舉個例子,如語言技能。前往開發日本、韓國等地區市場,若能掌握日語或韓語,即可拉近與當地合作方的距離。除了語言,我們也很需要學習專業技能。如考取會計師、工程師等國際通用的專業認證,將可爲不同地區市場的企業提供符合國際標準的專業服務。
特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