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集中在1月舉行的中國省級地方兩會,往往被看作是3月召開的全國兩會的前奏,並爲研判當年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前瞻性數據佐證。
人事議題是2022年省級地方兩會一大看點,共有10位政府「一把手」去代轉正,至少有7位省級黨委書記當選省級人大常委會主任,9人當選爲新的省級政協主席。
經濟方面,2022年各省總體延續了2021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主基調,即:以經濟建設爲中心,跨周期和逆周期並舉,全力穩增長。主要手段是松地産、擴基建、促消費。産業轉型重點則集中在科技創新、高端製造、數字經濟等方面。
省級政府人事大盤初定,10位省級政府「一把手」去代轉正
隨著天津兩會於2月14日閉幕,中國大陸31個省級地方兩會已經全部落嵇。
最引人關注的,是10位省級政府「一把手」去代轉正。這些官員分別是:西藏政府主席嚴金海、河北省長王正譜、浙江省長王浩、江西省長葉建春、重慶市長胡衡華、遼寧省長李樂成、江蘇省長許昆林、廣東省長王偉中、福建省長趙龍,以及新疆政府主席艾爾肯•吐尼亞孜。他們均於2021年下半年履新代省長(市長、政府主席)。
從年齡上來看,出生於1967年9月的趙龍,是目前中國大陸最年輕的省級政府「一把手」,也是這10名省級行政主官中唯一的「65後」。從任職經歷來看,這幾位新任地方政府大員則各有特徵。
其中,王正譜、葉建春是從中央「空降」地方。王正譜曾任中國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國國家鄉村振興局首任黨組書記、局長。2021年10月,其「空降」河北,擔任河北省代省長。葉建春曾任中國水利部副部長,2021年2月「空降」江西,擔任江西省委副書記,同年10月任江西省代省長。
胡衡華、王浩、李樂成則是跨省履新。胡衡華曾任陝西省委副書記,2021年12月跨省履新重慶市代市長;王浩曾任陝西省西安市委書記,2021年9月任浙江省代省長;李樂成此前一直在湖北任職,曾任湖北省副省長,2021年10月履新遼寧省代省長。
王偉中、許昆林、趙龍央地經驗豐富。王偉中曾在中國水利電力部、國家科委社會發展科技司、科學技術部等部門任職,2014年「空降」山西,2017年跨省履新廣東省深圳市委書記,2021年12月開始任廣東省代理省長。
許昆林早期曾在中國國家物價局、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發展和計劃委員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機構工作,2017年「空降」上海,2020年履新江蘇省蘇州市委書記,2021年10月任江蘇省代省長。
趙龍曾在中國國土資源部、自然資源部任職,2020年7月空降福建,任福建省副省長,
6個月後兼任厦門市委書記,2021年10月開始任福建省代省長。
嚴金海和艾爾肯‧吐尼亞孜兩位自治區主席,也長期在地方任職。嚴金海長期在青海任職,曾任靑海省副省長,2020年7月跨地區履新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2021年10月任西藏政府代理主席。艾爾肯•吐尼亞孜則一直在新驅本地任職,2021年明轉任新疆政府代主席。
江蘇浙江加速追趕廣東,北京上海「一城比肩一國」
至於經濟方面,作爲中國GDP排名前四强的省份,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的GDP數據備受關注。
廣東自1989年始連續33年領跑全國,2021年依然穩坐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的寶座。2021年廣東GDP已達12.4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増長8%。根據2021年美元對人民幣的平均匯率6.45進行換算,約合1.9萬億美元,超越了GDP排名全球第十的韓國。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第二經濟大省江蘇,正在慢慢縮小跟廣東的差距。2021年,江蘇GDP邁上11萬億元新臺階,達到11.64萬億元,增長8.6%,增速快於廣東。在略高的增速下,江蘇GDP跟廣東的差距由前一年8000億元左右縮小至7700億元左右。
展望2022年,江蘇和廣東兩省經濟發展的角力還將持續:廣東在省級兩會上公布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爲「5.5%左右」,而江蘇則爲「5.5%以上」。
繼廣東、江蘇之後,山東和浙江的GDP也分別突破8萬億元和7萬億元,分別達到8.31萬億元和7.35萬億元。作爲高質賀發展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浙江,在經濟發展增速上快於山東,追趕勢頭同樣明顯:山東將2022年GDP增速定在「5.5%以上」,浙江則將GDP增速目標定在「6%左右」。
此外,2021年中國GDP十强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蘇州、成都、杭州、武漢和南京,與2020年排名一致。其中北京、上海2021年GDP均超4萬億元。目前,全世界GDP超過4萬億元的國家和地區有20多個,北京和上海可謂「一城比肩一國」。
對於2020年跌出全國十强的天津,外界也格外關注。
數據顯示,2021年天津以近1.57萬億元人民幣的GDP,與南京相差約660億元,再度無緣全國十强。
2018年1月,天津濱海新區宣布擠出GDP水分,將2016年的GDP從10002億元調整爲6654億元,這相當於濱海新區2016年GDP直接縮水三分之一。自此,天津的GDP排名開始了大滑坡——接連被重慶、蘇州、成都、杭州、武漢、南京超越,2020年更跌出了全國前10名。
天津市統計局公布的最新經濟數據顯示,天津2021年的GDP總值爲15695.05億元,同比增長6.6%,完成了上一年預設的6.5%目標。不過2月12日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天津將2022年的經濟增長目標下調,調整爲「5%以上」,成爲2022年中國各省市GDP增速底綫。
和天津一起「卡綫」的,還有北京。梳理31個省區市工作報告,北京和天津都將2022年GDP增速設定爲「5%以上」,上海、廣東、重慶、黑龍江、青海爲「5.5%左右」,其餘省份的GDP增速目標均高於5.5%。
總體來說,2021年中國各地經濟持續恢復,但是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正如2021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稱,中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因此,2022年省級地方兩會上,多省下調了經濟增速目標,「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努力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結果」,成爲各省級地方政府普遍的政策取向。
「穩增長」是首要目標,「穩就業」仍是地方政府硬要求
從省級地方兩會釋放的信息顯示,「穩增長」是2022年中國各地方政府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據統計,至少有14個省份將穩增長作爲重點工作之首,6個省份將之作爲重點工作的第2位;其餘省份多數也將擴大內需、促消費、推進重大項目投資等作爲排名靠前的重點工作。
科技創新仍是2022年各省關注的重點,有超半數省份排在重點任務前三項,高端製造也是焦點詞彙,中國多省規劃發力的方向集中在汽車、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等;同時,各地也强調根據自身現有産業優勢,進行拓展、延伸和高端化、智能化轉型。
此外,數字經濟的重要性也有所提升,幾乎所有省份都對數字經濟發展提出了明確規劃,數據基礎設施、智能化等是備地關注的重點。産業發展方面,福建要求「數字經濟增加值2.6萬億元以上」,浙江、湖南、西藏分別要求數字經濟增長12%、15%和10%。
在投資方面,廣東明確指出「要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江蘇則「積極擴大有效投資」,著力抓好220個省級重大項目特別是百億級標誌性項目建設,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補短板等重大項目。山東將推出2000個省級重點項目,持續擴大項目投資。浙江表示要擴大有效投資,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
江蘇、浙江還明確將「數字經濟」作爲2022年經濟發展重點之一。浙江提出,要全力推動深化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做大做强數字安防、集成電路、智能計算和智能光伏等産業。江蘇提出,要支持5000家以上規上工業企業實施「智改數轉」,鼓勵優秀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大型平臺輸出「智慧腦」來帶動中小企業轉型。
因爲近期關於「中國靈活就業人員已經達到2億人」引發輿論關注,中國丨是否存在極大失業壓力也成爲省級兩會熱點話題。從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看,穩就業仍是中國各地方政府的硬要求,有24個省區市計劃新增就業合計1391萬人。多數省份承諾,將城鎮調查失業率目標控制在5%或者5.5%以內,總體情况與2021年一致。重點人群就業、勞動者權益保障等,也是各省關注的重點。
還有「共同富裕」。近半省份提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並將共同富裕作爲改善民生的目標和要求。其中北京提出「研究制定促進共同富裕實施方案」,廣東提出「積極探索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和模式」,河南强調「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群衆在邁向共同富裕中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新興産業成爲躍升賽道,多地「劇透」國資幹億投資計劃
值得關注的是,從中央部委到地方正密集部署,進一步發揮新興産業的新動能引擎作用。
今年初明確推動工業經濟平穩發展的舉措中,國家工信部提出,將以傳統産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和做大做强新興産業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積極拓展虛擬現實、智慧健康養老産品應用,培育大數據、人工智能、車聯網等新興産業。
不少地方也迅速行動,推出「真金白銀」支持舉措,力挺新興産業投資建設。2月23曰,安徽發布第六批省重大新興産業工程和重大新興産業專項名單,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多個産業領域,明確對其予以資金支持。河南表示,將設立總規模1500億元新興産業投資引導基金和150億元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浙江寧波則發布了戰略性新興産業2022年度工作要點,其中明確將合理有序完成重點領域新興産業發展政策兌現和專項財政資金下達。
立足全面發展,多地也敲定了2022年新興産業發展的自標任務。據不完全統計,至少已有超過20個省份在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展開相關規劃,明確新興産業建設目標,緊盯項目落地,並進一步培育優勢産業集群。比如福建,將推進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工程,支持寧德時代擴産能、厦門鎢業鋰電池正極材料、钜能電力髙效太陽能電池、莆田華峰新材料等項目建設。天津將加快一汽豐田新能源汽車、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核心研發菡地等一批項目竣工投産。
與此同時,加大科技支撑力貴、著力補鏈延鏈强鏈,也成爲壯大新興産業的關鍵發力點。例如,天津提出,壯大戰略科技力盤,聚焦智能科技、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産業,實施一批科技重大專項,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山西提出,著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成鏈集群發展,著力補鏈延鏈强鏈,規劃打造一批重點産業鏈,培育一批龍頭骨幹「鏈主」企業,打造一批「專精特新」「鏈核」企業等。
面對當前錯綜複雜的外部環境和經濟下行壓力,新興産業發展可圈可點。國家工信部總工程師田玉龍日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1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在投資拉動下同比增長18.2%,智能化、升級型新興産品快速增長,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等新興産品産蛩增長較快,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産銷盤都超過了350萬輛,同比增長1.6倍。
還有專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當前各地加大力度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將對經濟穩增長作出「量」和「質」的雙重貢獻。同時,這也是地方實現産業能級躍升的重要「賽道」,將衍生和涌現一批新模式和新業態,推動地方打造新的産業競爭優勢。
另外,隨著多地國資系統年度工作會議相繼召開,多個省份已「劇透」了千億級年度投資計劃,其出發點是爲了更好地推進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提升和放大國有資本的資源集聚效應。而這一點在新興産業方面體現得尤爲明顯。
例如,安徽省特別指出,要謀劃推動布局新興産業行動,加快數字化轉型和工業互聯網發展,實施新材料産業强基、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産業提質、高端裝備製造産業升級、數字經濟産業培育、綠色環保産業壯大等工程。浙江省也表示,下一步要加强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布局。上海在推動重點産業發展方面亦提出,持續推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大産業項目,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新興産業。
(張弛/文)
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