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19.7億元,這是2021年江西省GDP的數據。這個數據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排名第15位。而南昌在全國主要城市的排名中,要低於這個位置。
「這說明省會南昌的地位要低於江西省在全國的地位。」2月24日,陳憲告訴南風窗,「問題關鍵在於,江西缺乏一個强省會,所以南昌一定要强起來。」
陳憲是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早年,他在南昌插過隊,對南昌有特殊感情,因此格外關注南昌。
2021年,南昌GDP爲6650.53億元,占全省比重22.5%。强省會典型的成都在四川省GDP的占比中,高達37%。
讓省會强起來,提升其在省內的首位度,已成爲越來越多主政者的共識,相關舉措在很多省份,特別是欠發達省份,更是輪番上演。
各方論爭也在進行,核心問題是:强省會,體現的是虹吸效應還是帶動效應?
强省會的春天
江西如何更好發展?
在2021年9月舉行的江西智庫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教授王耀南給出如此「診斷」:「目前贛西地區對接長株潭,贛東地區對接江浙,而贛南地區對接海峽兩岸和珠三角,全部對接別的省份,忽略了本省核心的建設。」
似乎與之形成呼應般,2021年11月4日,江西省委書記易煉紅履新後,在南昌調研時强調,「省會强則全省强,省會興則全省興」。易煉紅要求南昌率先「作示範、勇爭先」,再展英雄城雄姿,續寫新的時代榮光,以「打頭陣、當先鋒、作表率」的雄心壯志堅決扛起省會責任。
隨後,《南昌日報》在一周內連續發表三篇重要評論員文章,即《南昌人要自信》《南昌人要發奮》《南昌人要齊心》。
與此同時,鄰省湖南,同樣叩響「强省會」扳機。
2021年11月25日,在中國共産黨湖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湖南省委書記張慶偉代表第十一届省委所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强省會戰略」。
次日,即11月26日,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吳桂英在討論中指出,長沙要扛牢「强省會」主體責任,加快打造「四個中心」,創建國家中心城市,提升省會首位度和貢獻率,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湖南貢獻智慧和力量。
不止南昌和長沙。梳理官媒公開報道發現,蘭州、石家莊、福州、貴陽、太原、濟南、南寧、武漢、鄭州、昆明、南京、杭州、成都、西安等省會城市,都提出「强省會」戰略。
由此可見,全國超一半省會都提出「强省會」,都想辦法致力於提升省會城市的首位度—特別是經濟上的首位度。
爲什麽要强省會?
「我是支持强省會的,尤其是對於內陸地區來講,這個經驗特別寶貴,也特別有效。」2月25日,湯繼强告訴南風窗,「經過對內陸省份長期的觀察與研究,我認爲,省會强的省,相對來說,省就强。省會弱的省,相對說來,發展的後勁或發展的韌性、發展的前景,都會有一些影響。」
湯繼强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首席執行官、首席經濟學家。在他看來,在衆多强省會城市中,成都可以說是其中的典範:省裏提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的發展理念後,成都的「强省會」表現越來越突出,GDP占到全省37%。
但成都的强省會之路,幷非一帆風順,一開始,在民間也備受質疑。
陳憲告訴南風窗,前幾年,在一次視頻的訪談節目中,就有網友提出「成都强省會,是不是在吸血?」
「我當時就說了,網友說的所謂‘吸血’,最根本的是指什麽?他們說的是人才,而物的要素,主要按照市場化的邏輯配置。」陳憲說,當時,他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成都的人才到底是四川省來,還是從全國來?」
「現在看得很清楚,主要是全國來的嘛。」陳憲說,成都房價比較低,有就業機會,産業不錯,物産豐富,生活成本比較低,另外,成都氣候不錯,這些條件就決定了成都這些年集聚很多人—過去十年,成都人口增加約600萬人。
湯繼强也告訴南風窗,曾有一段時間,別人以爲成都「虹吸」了它們的資源,影響了它們所在地市的發展,但從歷届省委,特別是彭清華當省委書記,提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的發展思路後,成都的主幹作用得到有力發揮,四川GDP上了5萬億元,其中成都貢獻近兩萬億,保證了四川在全國穩扎穩打的地位—全國31個省市區中,四川排名第6位。
無論在上海的陳憲,還是在四川的湯繼强,他們都是强省會的堅定支持者。
「沒有一個强省會,連本省的人都留不住。」陳憲說,城市發展有幾個階段,但早期就需要一個集聚效應,集聚到一定階段就是溢出,「但你沒有集聚,何來溢出?南昌要先聚集,聚集到一定程度,成本比較高了,才逐漸向周邊溢出」。
針對互聯網上「强省會是對省內其他地市吸血」的說法,不僅陳憲反對,湯繼强也反對。
「這其實是偏見,主要是因不懂真正的經濟學造成的。在若干的經濟發展要素之中,政治資源是發展經濟的最重要的資源之一。」湯繼强告訴南風窗,「政府在哪里,往往市場就在哪里,這只宏觀調控之手是任何市場也無法取代的。」
在他看來,從成都實踐看,强省會不僅有利於帶動省域發展,更增加了這個省的對外對話的能級與合作的水平。
「一個省會强了,便於高端要素的運籌集聚,提升區域對外開放和發展的水平,同時也使省會成爲對外交流交往的核心,帶動其他地市發展。」湯繼强說,比如現在,成都周邊地級市完全可以把成都當成是其對外開放的窗口,這樣的話,它們就可以借省會城市這個「船」,出市場經濟的這個「海」。
如何强起來?
强省會、提升省會城市的首位度,這是省會城市主政者的願望和使命,也體現所在省委省政府對省會寄予的厚望,希望其在利用政治、文化、科技、衛生、教育、交通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形成要素集聚效應,迅速崛起幷帶領省內其他兄弟城市發展。
即便其暫沒有能力帶動省內其他兄弟城市發展,但省會做大做强後總歸還是屬於本省內的盤子。相反,如果省會不强,最終導致人才等資源流失,也給所在省份帶來損失。畢竟,做强了的省會,終屬本省盤子,但流失到其他省,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本省的損失。這是很多省千方百計强省會的直接動力。
省內每個城市都强,或多個城市都較强,這是理想化的狀態和追求,但因每個城市的資源、區位、基礎等要素不一樣,很難做到同一歷史時段內集體崛起。在有限資源背景下,進行「撒胡椒」式的資源配置,最終是大家都沒有能力做大做强,也因此容易在日趨强烈的省際區域競爭中落敗。
當然,强省會戰略幷不是不需要省內其它强市了。
在陳憲看來,先有集聚,再有溢出,在集聚和溢出中走向平衡,這是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邏輯和規律。比如江西,它不僅要强南昌,還要强贛州。「贛州這個地方以後面對珠三角、閩三角,現在高鐵通了,贛州到深圳才2個小時,怎麽利用這些條件,把贛州做强也很關鍵。」
在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湯繼强看來,省裏重視成都主幹作用發揮,但在項目安排上,未必真的就對成都特別偏袒,還是按照市場的邏輯,能够集聚什麽,能够承接什麽,才去做。
「不可能這個項目適合在綿陽或德陽,非要搶到成都來。據我瞭解,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强省會不是行政干預的結果。」湯繼强說,省裏同意成都進行營商環境改革,同意其先行先試,這樣就優化了整個營商環境,加上這裏有很好的教育、醫療、交通等資源要素,這給先行先試先建的成都帶來了比較優勢,外面的投資自然就來了。然後,以成都爲中心,朝外圍散開,這樣,一層層往外布局,逐漸做大做强。
(燎原/文)
中華大地